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20篇
铁路运输   5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遂渝线路基上板式轨道动力性能计算及评估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遂渝线是客货共线铁路,客车最高速度为200 km.h-1、货车最高速度为120 km.h-1。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在各种列车运营条件下,对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内路基上板式轨道进行动力学性能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速度较低重载货车作用下的轮轨动作用力及轨道变形要比快速客车作用下大得多,但都没有超过各自的限值标准;机车车辆的脱轨系数最大值小于0.8、轮重减载率最大值小于0.6,行车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线路横向稳定性系数均小于0.7,线路的动态稳定性优良;CA砂浆最大动应力为0.206 MPa,小于1.0 MPa的容许应力,路基面动应力最大值为0.093 MPa,小于0.18 MPa的容许应力;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由客车的舒适性指标控制,数值应控制在20 mm/20 m以下。  相似文献   
32.
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刚度过渡段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运专线有砟轨道及无砟轨道道岔区的轨道刚度约是区间线路的2~3倍,差别较大,均需要通过设置轨道刚度过渡段来减轻轮轨动力作用,改善行车的平稳性。从保证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对轨下基础动力冲击作用的角度,提出轨道刚度过渡段动力性能的评价指标以及过渡段合理长度的确定方法,既要满足钢轨挠度变化率小于0.3 mm.m-1的要求,还应满足轮轨垂向力衰减距离以及车体加速度衰减时间的要求。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与理论,进行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不同刚度过渡段方案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刚度过渡段可采用轨道刚度分级过渡的方法,每一级刚度取15个轨枕间距,并依据实际线路轨道刚度差的大小在3~6级中完成过渡。  相似文献   
33.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是为了弄清楚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区间轨道刚度和岔区轨道刚度特性,为提高列车过岔的舒适性及延长轨道结构的使用寿命,本文提出了区间轨道与岔区轨道间轨道过渡段的设置及其设计。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与理论,分析了遂渝线区间及道岔区无碴轨道刚度的特性。研究结果:区间轨道与道岔区轨道间存在着较大刚度差,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无碴道岔区的轨道刚度约是区间线路的2~3倍,应设置轨道刚度过渡段。研究结论:道岔前后轨道刚度差可采用分级过渡的方法,每一级刚度取18孔轨枕间距左右,将钢轨挠度变化率控制在0.3 mm/m以下,由此确定的过渡段结构动力学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4.
本文针对山区客运专线难以完全避免的桥与桥、桥与隧、隧与隧之间短路基问题,运用车辆与线路耦合作用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桥隧间短路基不同路基长度、不同路基参数对不同行车速度条件下车辆运行舒适性的影响,并在遂渝线200km/h速度综合试验段进行了相关的动力学响应测试,初步掌握了桥隧间短路基的动力学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基设计参数建议。  相似文献   
35.
道岔过渡段设置条件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提速道岔和大号码道岔两端有无必要设置过渡段及道岔过渡段的结构及其长度等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并对我国铁路当前出现的这一新问题作出了符合实际的回答  相似文献   
36.
沈大线老龄桥改造工程路桥过渡段设置技术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既有线老龄桥提速改造工程,提出使用粗骨料填筑法构筑路桥过渡 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37.
高速列车与桥上板式轨道动力学仿真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运用轮轨关系,建立高速列车—板式轨道—桥梁系统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运用列车—线路—桥梁动力学仿真通用软件TTBSIM,分析高速列车以不同速度通过桥梁时,机车车辆、板式轨道及桥梁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桥上板式轨道能够保证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8.
两桥(隧)之间短路基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两桥(隧)之间短路基设计,应用列车—线路耦合动力学理论和模型,分析了不同的车辆运行速度、不同的路基沉降、不同的过渡段长度对不同动力性能的运行车辆舒适性的影响,得出了两桥(隧)之间短路基沉降的控制标准以及“刚性路基”和“以桥代路”方案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9.
车辆—轨道相互作用统一模型及软件的试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理论模型与模拟软件是研究机车车辆与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的必要工具。本文以历次主要的轮轨动力学现场试验为基础,对所建立的车辆-轨道相互作用统一模型及其计算机仿真分析软件VICT,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及VICT软件正确可靠。  相似文献   
40.
建立了Euler梁、Timoshenko梁、修正Timoshenko梁钢轨模型,比较了三者固有频率的差异,分析了冲击荷载作用下三种模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修正Timoshenko梁钢轨模型与Timoshenko梁钢轨模型的固有频率在中低频范围内相差不大,在高频时相差约6%,两种模型的振动位移、加速度响应大小基本接近,均大于Euler梁钢轨模型;修正Timoshenko梁模型形式简单,计算效率与Euler梁模型相当,而计算精度与Timoshenko梁模型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