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75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4篇
水路运输   3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软体排护滩带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在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护滩(底)工程中广泛采用的系结混凝土块压载软体排护滩带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实测资料分析,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对其易出现破坏的地方和引起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止破坏或出现局部破坏后的修复工程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从保持所护滩体功能基本不变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确定护滩带间距和宽度的研究途径;同时提出了护滩工程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2.
为解决弯曲分汊河段航道治理的关键问题,选取长江中游监利河段,采用调研与实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水槽概化模型试验等手段,给出了弯曲分汊河段水流脉动动能的分层平面等值线图,揭示了分流区浅滩形成的内在机理,给出了弯曲分汊河段沿程水流挟沙力变化情况。表明分流区底部水流的脉动动能比较分散,得出水流挟沙力在分流区最小,这也是分流区浅滩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3.
郑力 《水运工程》2012,(9):145-148
针对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沙质河床的整治中大量采用的护滩带出现破坏的情况,结合工程建筑物的水沙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通过分析其破坏部位和破坏形式,找出其破坏的原因,提出了多种解决措施,并在其他工程中进行了试验性的运用,通过运用后的效果对比,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护滩带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4.
为解决扬子石化公司吹填固基砂源问题,提出在长江下游南京八卦洲左汊规划的河道疏浚区与航道疏浚维护区进行工程性采砂。通过采取必要的航道及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在不影响船舶通航条件下,使吹填采砂、河道疏浚与航道维护同步实施,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建设成本,而且稳定了南京八卦洲汊道河势格局,改善了左汊航道条件,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95.
为明确长江航道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贡献作用,运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定量计算长江航道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贡献度。结果表明,2005-2017年长江航道科技对长江经济带的平均贡献度为38.31%,整体水平较高,科技进步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拉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6.
长江中游牯牛沙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研究牯牛沙水道自然条件、演变特点、演变影响因素、演变趋势与碍航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水道总体工程和一期工程方案,对一期工程建筑物结构和挖槽进行了具体设计,建筑物和挖槽稳定性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97.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龙门吊主梁在货物离地过程激励下的位移响应表达式,深入探讨了主梁的振动状态和激励持续时间的关系,揭示了主梁的起升动态特性,为振动控制和动载系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针对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问题,研究航道整治工程全生命期的BIM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应用内容。采用欧特克BIM平台和City Maker三维GIS平台,建立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管理阶段的BIM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并在黑沙洲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和燕子窝航道整治工程中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应用于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全生命期,可为今后的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针对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长江航道发展转型的新形势,本文以航道水位观测和预测业务为突破,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当前该业务的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及需求,提出了基于"互联网+"航道水位观测和预测的新业务模式,并简要阐述了业务转型需推广的互联网新技术及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0.
针对传统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整体稳定性较差、杆件易脱焊散落的缺点,开展了新型透水框架几何形态、加工方法、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出具有较强钩连性的扭双工字型透水框架结构及其专用施工设备,并在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中首次应用。监测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可有效减缓流速,消能促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