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56篇
公路运输   282篇
综合类   321篇
水路运输   16篇
铁路运输   34篇
综合运输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91.
针对相邻较近的交织区车辆持续交织运行特点,以提高交织区通行效率及交通安全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变道约束下近邻交织区交通均衡组织方法,旨在计算不同时段交通量所对应近邻各交织区的最佳提前变道诱导距离,以减少近邻交织区车辆相互干扰,降低平均交通延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对重庆市海峡路两段近邻交织区的日均交通量(4 092 pcu/h),早高峰时段交通量(5 340 pcu/h),晚高峰时段交通量(4 596 pcu/h),以及年均交通量(3 276 pcu/h)进行仿真建模分析.实验选取近邻交织区内累计平均延误作为近邻交织区的评价指标,利用仿真软件(Vissim 4.3)持续仿真 40次.结果表明,最佳提前变道约束距离为交织区长度的 60%,其相应的平均交通延误分别降低了57%、73%、63%和72%.  相似文献   
692.
车队离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多点摄像法”对长春市的2个路段交通流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数据处理,给出了车队离散过程中的多点流量图式以及多段的车速分布。用实际观测数据所得的流量图式与TRRI。的流量图式进行对比,分析异同。还对车辆行驶速度及行驶时间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各离散模型的适用范围。最后对车队离散进行计算机仿真,得出了满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93.
张小龙  赵界  李冰  杨鸿宇 《公路交通技术》2022,38(1):135-141,148
为提高城市道路车辆掉头安全与通行效率,以传统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为研究对象,提出路段提前掉头设置条件与方法.同时以车辆通行安全和效率为目标,构建了车辆提前掉头开口位置与上下游交叉口距离的判别模型、掉头车流排队长度以及掉头开口大小等关键几何参数设置模型,提出了路段提前掉头车均延误计算方法,并和交叉口掉头方案相比较,得出设...  相似文献   
694.
借道左转是一种缓解左转车流压力的新型交通组织方法,通过信号灯时空调配借用对向车道为左转待行区,提高相位内左转车辆通行能力。笔者运用驾驶模拟平台,建立城市道路交叉口借道左转仿真场景;结合眼动追踪系统,获取驾驶人借道左转过程中视觉特性参数的变化;通过瞳孔变化和眼动行为,分析驾驶人心理紧张程度及其与行车风险的关联。结果表明:识读借道左转标识及分隔带开口、到达分隔带开口和到达借用车道停车线几个位置,是驾驶人瞳孔面积变化和持续注视时间、注视兴趣区域变化以及扫视频率骤增的集中点,反映出相应位置驾驶人风险感知强、心理负荷大;借道左转短期注视行为较多,注视时长差距较大,表明该过程驾驶人关注目标多、摄取信息密集且处理难度悬殊,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信息处理;累计扫视时间占比高于普通左转,且以5°以下小角度扫视为主,反映出借道左转过程环境信息复杂、行车风险较大,驾驶人搜索、对比分析的需求更高,扫视主要是为了捕捉关注目标和补充注视信息。  相似文献   
695.
常规的交通组织与信号控制处理不对称车流的效果不理想,会造成时间、道路资源的浪费。针对不对称交通流的特性,提出设置移位左转车道的不对称交通流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方案。以直行车辆与左转车辆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移位左转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模型与车辆延误计算模型。通过研究交通流不对称程度与移位左转车道长度对左转车辆延误的影响,分析不对称交通流移位左转车道的适应性,并运用VISSIM软件对优化方案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交叉口现状相比,方案2中车辆的平均延误降低27.2%,平均排队长度降低29.7%,说明移位左转车道信号控制方案能极大改善不对称交通流交叉口车辆的行驶情况,减少车均延误时间,使车流运行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696.
左转公交专用进口道的设置是实施交叉口公交优先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设置左转公交专用进口道,使之与路段公交专用道相协调,必将大大减小公交运营中的整体延误和出行者的人均延误.本文主要研究在路段已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条件下,在信号交叉口处左转公交专用进口道的设置方法及适应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左转公交专用进口道的设置条件.  相似文献   
697.
针对交叉口传统移位左转交通组织存在的交通冲突与通行效率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移位左转车道设置方法,并分析改进前、后的交通冲突状况。综合考虑行人与非机动车的过街需求,分析路段左转信号与交叉口主信号之间的协调控制关系,设计改进的移位左转交叉口相位方案,建立移位左转交叉口设计要点计算模型,包括移位左转车道长度、路段左转变道段长度、路段左转车储存段长度。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推导并建立改进的移位左转交叉口各相位的延误计算模型。以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构建改进的移位左转交叉口信号控制参数优化模型,采用穷举法给出其求解算法。从左转交通量、移位左转车道长度、交叉方向右转车辆比重3个方面分析改进方法的适用条件,并借助VISSIM仿真,使用在哈尔滨市交叉口收集的数据验证改进方法的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移位左转车道长度为100 m左右时,该交通组织方式可以发挥最大效益;改进的移位左转交通组织较改进前交叉口车均延误下降了16.1%,验证了所提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当左转交通量小于400 pcu·h-1,交叉方向右转交通量比重大于25%时,采用改进的移位左转方法,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改善更加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移位左转车道的设置及信号配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8.
为了寻求两相位交叉口最佳的过街方式,文章就交叉口人均延误和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基于三种非机动车过街方式下的延误模型、车道通行能力模型,以人均延误和通行能力为判别指标,对比三种非机动车过街方式的交叉口人均延误和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取延误最小者或车道通行能力最大者为最优非机动车过街方式。具体应用中,以南京市两相位交叉口的调查流量为基础,计算出不同时段下延误最小的非机动车过街方式和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最大的非机动车过街方式。结果表明:停车线后移方式下的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最大,交叉口延误需要根据时段流量来确定最小延误对应的非机动车过街方式。研究可为选择合适的非机动车交叉口过街方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99.
在低碳发展政策指引下,全国各地已开始普及电动公交。然而,由于电动公交车技术性能和运营环境的特点,如续驶里程、充电时长约束、随机路网环境等,为电动公交车辆和充电调度带来新的挑战。随机行程时间导致车次衔接中存在延误,由于连续车次任务的相依性,上游车次延误可能造成下游车次晚点,引发车次延误传播的“连锁反应”,致使车次和充电计划的风险承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电动公交调度的效能无法得到充分释放。考虑电动公交调度问题中的车次延误传播效应,在分析随机行程时间对电动公交车次与充电计划影响的基础上,从单线调度到区域调度模式建立优化模型获得经济可靠的公交调度方案。首先,运用网络流模型描述电动公交调度过程,并引入马尔科夫过程刻画延误传播效应。在此基础上,计算期望等待时间、期望延误时间等服务质量指标并纳入到目标函数,建立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然后,运用多商品流模型,将单线调度模型拓展为通用的区域调度模型,设计“延误状态层”用以计算延误时间分布并提高计算效率。最后,以广州市的2条电动公交线路实际数据进行案例分析,调用商业求解器Gurobi获得精确解。结果表明:充电计划的最优时间窗间隔为40 min;在最优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700.
逆向左转交叉口已在中国70余个城市实现常态化应用,各地却始终没有形成设置和运用配套交通控制设施的统一做法。当公交专用车道穿过逆向左转交叉口时,必须考虑如何实施公交优先信号控制。基于此,针对十字形逆向左转交叉口提出一种全感应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技术,该技术对信号灯设置、信号相位设置、相位显示顺序选择和交通流数据采集提出具体要求。以消除逆向左转车道的交通安全风险、加快优先车辆的运行速度、减少机动车相位的绿灯浪费为目标,设计5组逻辑规则,构成信号控制算法,向优先车辆提供绿灯延长和绿灯早启服务,自动调整机动车相位的绿灯时长、预左转相位的红灯时长和绿灯时长。选取1个典型的十字形常规交叉口和1个十字形逆向左转交叉口作为试验对象,利用Vissim创建虚拟道路交通环境。在交通仿真试验中,通过D-最优设计生成1 000个高负荷交通需求场景,共进行3 000次仿真运行。研究结果表明:就应用全感应信号控制技术的交叉口而言,设置逆向左转车道会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影响交叉口性能,对于降低全体车辆平均延误有明显效果,对于降低优先车辆平均延误有一定效果;就逆向左转交叉口而言,将全感应信号控制技术升级成全感应公交优先信号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