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25篇
公路运输   444篇
综合类   264篇
水路运输   150篇
铁路运输   140篇
综合运输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Abstract A new microfluidic system with four different microchambers (a circle and three equilateral concave polygons)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us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and the soft lithography method. Using this microfluidic device at six flow rates (5, 10, 20, 30, 40, and 50 μL/h), the effects of microenvironmental geometry and aqueous flow on bacterial adhesion behaviors were investigated. Escherichia coli HB101 pGLO, which could produce 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induced by L-arabinose, was utilized as the model bacteri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acterial adhe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ulture time, microenvironment geometry, and aqueous flow rates. Adhered bacterial density increased with the culture time. Initially, the adhesion occurred at the microchamber sides, and then the entire chamber was gradually covered with increased culture time. Adhesion densities in the side zone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er zones because of the lower shearing force in the side zone. Also, the adhesion densities in the complex chamber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simple chambers. At low flow rates, the orientation of adhered bacteria was random and disorderly. At high flow rates, bacterial orientation became close to the streamline and oriented toward the flow direction; All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bacterial adhesion tended to occur in complicated aqueous flow areas.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d an on-chip flow system for physiological behavior of biological cells, as well as provided a strategic cue for the prevention of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相似文献   
72.
引言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以下简称CRCP)是道路工程师为了克服接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横向胀、缩缝等薄弱环节而引起的各种病害(如唧泥、错台等)及改善路用性能而采取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73.
杨剑  龚伦 《公路》2022,67(2):321-329
针对现场揭示的运营隧道存在大量拱顶脱空型衬砌厚度不足的情况,采用现场调研、数值分析和现场检测等手段,探明了拱顶脱空厚度不足的力学机制,建立了拱顶脱空型厚度不足力学模型,提出了采用现浇套拱和格构法脱空型衬砌厚度不足整治技术,对整治技术效果进行对比与验证。研究得到:拱顶脱空型厚度不足缺陷与自身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降低以及周围应力重分布有关;基于既有结构承载能力的理念,提出了局部修复隧道结构完整性和恢复承载能力的技术;通过对整治后衬砌结构的受力分析,采用微创修缮格构法技术,基本或完全恢复原设计的承载能力;经现场和实际案例验证,所提技术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可在铁路或公路运营隧道中大量应用。  相似文献   
74.
朱春福  程培峰 《公路》2022,(4):46-55
依据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的衰减程度划分脱空程度,在同板弯沉差的基础上以同板弯沉差比较值作为脱空评定的标准,符合路面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并能减小道路差异、检测方法对脱空评定的影响,提高标准的适用性。该标准在鹤大高速、烟威高速公路上的应用效果表明:对板底脱空的识别率达100%,对脱空程度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2.3%。  相似文献   
75.
列车轮载作用会引发轨道板的高频自振效应. 为分析高频荷载下CRTS Ⅱ型轨道板的疲劳特性以及板体自振效应对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基于现有的疲劳损伤准则,探究轮对作用间隙阶段轨道板自振影响下的疲劳特性. 对脱空长度影响下轨道板的疲劳寿命进行预测,并与仅考虑荷载作用次数的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轨道结构完好时,列车轮载引发轨道板伤损的可能性较小;若列车行车速度为360 km/h,列车轮载在引发轨道板共振前即发生板底开裂;轨道结构完好时,列车轮载引发的板体自振效应对轨道板疲劳损伤影响程度最大,此时列车轮载对轨道板产生约1.8倍的疲劳荷载当量;当轨道板脱空长度大于2.0倍枕距后,可忽略板体自振对疲劳损伤的影响;轨道板的脱空长度大于3.2倍枕距后,现场无砟轨道难以维持60 a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6.
氢燃料电池船储氢量大,供氢管路复杂,易发生爆燃事故。基于大涡模拟(LES)与预混燃烧模型,对含障碍物的狭长空间进行氢气-空气预混气体爆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截面形状的障碍物中,方形截面障碍物对爆燃过程影响最为显著,其有效影响区域也最长,为0.288m;其次为三角形和圆形截面,分别为0.195 m和0.192 m;有效区域会随着障碍物与着火点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爆燃火焰倾向于避开涡旋,向着无涡区发展。障碍物分散度的增加对爆燃过程具有抑制作用,并在分散度为3时,达到最优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7.
前言 近年来,为满足公路运输的需要.我国在重交通、大交通量的路段上.特别是一些城市道路,大力发展水泥混凝土路面。  相似文献   
78.
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脱空是一种常见的病害。针对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结构存在的脱空等病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性处理措施,认为加强高速公路维修有助于以提高整个高速公路的质量,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9.
文章针对广西近年来水泥混凝土路面翘曲脱空与面板破坏的情况,分析产生病害的原因,介绍采用有限元程序对翘曲脱空后的路面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进行计算的方法,对翘曲脱空后的路面寿命进行预估,同时提出翘曲脱空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0.
随着各种发动机零部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多孔喷嘴喷油系统、可变涡轮几何形状废气涡轮增压器及其效率的提高,发动机系列已明显拓宽,从排量0.8L的3缸机直到排量6L的12缸机,并且目前的升功率已能达到75kW/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