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84篇
  免费   1635篇
公路运输   8455篇
综合类   8554篇
水路运输   7352篇
铁路运输   7864篇
综合运输   1294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646篇
  2021年   1189篇
  2020年   1130篇
  2019年   666篇
  2018年   481篇
  2017年   692篇
  2016年   719篇
  2015年   1028篇
  2014年   2455篇
  2013年   1680篇
  2012年   2824篇
  2011年   2853篇
  2010年   2194篇
  2009年   2035篇
  2008年   2025篇
  2007年   2844篇
  2006年   2506篇
  2005年   1539篇
  2004年   1042篇
  2003年   678篇
  2002年   450篇
  2001年   432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阐述电解液溢出对船舶蓄电池的危害,分析引起蓄电池电解液溢出的原因,探寻发生电解液溢出蓄电池的分布规律,针对船舶蓄电池的使用及维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2.
刘方明 《隧道建设》2014,34(4):343-350
为满足南京地铁3号线浦珠路站大直径盾构整体始发的需要,对该站原分体始发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分析大直径盾构整体始发技术对地铁车站的影响,总结出地铁车站在大盾构整体始发条件下结构设计的处理方法及难点。根据车站工程地质,利用混凝土梁柱临时托换体系满足始发要求,并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及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提出转换始发的关键技术。得出采用临时结构托换技术解决大直径盾构整体始发技术是可行的,且临时结构托换体系对原结构尺寸未产生影响。通过分析验证了混凝土梁柱体系在在地铁车站结构受力体系临时转换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3.
文章在分析影响桥梁结构耐久性主要病因基础上,针对桥梁结构使用、施工与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就如何提高结构耐久性提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万方 《交通标准化》2014,(12):151-155
公路建设的投融资正在向多渠道发展.在介绍我国公路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探讨当前投融资体制下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公路市场融资机制,政府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把非公有资本导入公路建设领域.  相似文献   
995.
按照高铁联调联试和开通运营的条件要求,主要阐述了新建柳南客专和南黎铁路、南钦铁路引入南宁枢纽在未按设计全面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信号过渡开通的方法和步骤.在工程部分建成的条件下实现高铁信号的联调联试和过渡开通,对高铁建设项目而言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96.
考虑一个马氏排队清空系统,将其看成一个在站台服务的容量无限的交通服务系统,顾客按照泊松过程到达系统后接受服务,而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假设交通工具容易出现故障,并且经过一个服从指数分布的延迟时间后,才能得到修理.在几乎可见情形下,顾客根据前面已进入系统的人数决定是否进入系统,结合一个线性支付函数,获得了顾客的均衡离开策略.  相似文献   
99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兰州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开展规模、教练员情况、场地设施、社会参与人群状况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兰州市五人制足球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促进兰州市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998.
段丽华 《船电技术》2012,32(10):47-48,52
本论文对海上钻井平台的发电系统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了并网发电的设想,并对其硬件部分和具体的接入方式做些说明,弥补了现有的风力发电系统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9.
Perception system design is a vital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autonomous vehicle (AV). With the vast selection of available off-the-shelf schemes and seemingly endless options of sensor systems implemented in research and commercial vehicles, it can be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system for one’s AV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state-of-the-art AV perception technology available today. It provides up-to-d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limits, and ideal applications of specific AV sensors; the most prevalent sensors in current research and commercial AVs; autonomous features currently on the market; and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methods currently implemented in AV research. This information is useful for newcomers to the AV field to gain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AV solution landscape and to guide experienced researchers towards research areas requiring further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this paper highlights future research areas and draws conclusions about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for AV perception and its effect on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Topics discussed in the Perception and Automotive Sensors section focus on the sensors themselves, whereas topics discussed in the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ection focus on how the vehicle perceives where it is on the road, providing context for the use of the automotive sensors. By improving on current state-of-the-art perception systems, AVs will become more robust, reliable, safe, and accessible, ultimately providing greater efficiency, mobility, and safety benefits to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对大型舰艇编队通信指挥决策方案的效能进行评估,建立了一套通信指挥决策方案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大型舰艇编队通信指挥决策方案的效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能够快速直观地反映通信指挥决策方案在某一任务环境下的综合效能并对多个方案进行优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