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95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淋病后综合征”的病因及与性病恐怖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80例单纯性淋病正规治疗后淋球菌转阴情况下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念珠菌的检测及其病因、症状的调查分析。结果及结论 淋病后综合征患者中除少数伴有其它病原体感染外,大多数是性病疑病症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究血清离子钙(nCa2+)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中的变化规律及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了46例HFRS患者不同病期血清nCa2+含量,并将nCa2+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做相关分析。结果 HFRS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和多尿期时血清nCa2+含量降低(P<0..05),以少尿期最为显著(P<0..01)。而且随病情加重,结果依次降低,危重型患者整个多尿期也明显降低。血清nCa2+含量与BUN、Cr呈负相关(P<0.01)。结论 血清nCa2+参与发病过程,与病情轻重和肾功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观察了1例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的家族,家族中11人有5例QT校正值延长。本文资料提示其发病机理可能与交感平衡及复极内在异常有关。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4.
本文观察了一个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SSS)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家族24人中有SSS4例。文献报道家族性SSS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清,诊断标准为同一家族中发现多例SSS 患者,有明显的先天性和家族性倾向。治疗及预后同一般SSS。而本文资料表明,家族性SSS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与迷走神经张力持续升高有关,并有较好的预后,晚期多转变为持续且心室率较缓慢的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一般不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95.
CLINICALSTUDYON15CASESOFHEMOPHAGOCYTICSYNDROME(王宝燕)(郑成云)(陈学民)(李刚)(韩云峰)(刘陕西)WangBaoyan;ZhengChengyun;ChenXuemin;LiGang;HanYunf...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早期循环中血小板超微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动态检测 5 0例HFRS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BPC ,直接试管法 )、血小板黏附率 (PAdT ,玻珠柱法 )、血小板聚集率 (PAgT ,比浊法 ) ,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对 8例早期患者循环中血小板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HFRS患者早期即有大量血小板变性、空泡化、膜裂解、颗粒物质减少 ,在异常的血小板内可见到特征性的汉坦病毒颗粒 ;此外 ,HFRS病程各期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均有规律性的改变 ;自发热期 ,HFRS患者BPC、PAdT、PAgT逐渐降低 ,至低血压休克、少尿期 ,以上改变达顶峰 ,从多尿期开始逐渐恢复 ,至恢复期接近正常。对不同病型的患者 ,以上各指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HFRS早期病毒侵入与血小板超微结构、功能改变有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
的 通过对 3个先天性长QT综合征 (longQTsyndrome,LQTS)家系的调查 ,研究其发病情况、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推测其相应的基因型。方法 按常规采集 3个家系成员的临床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 ,采集静息心电图 ,测量QT间期和较正的QT间期。结果  3个家系 4 3例中有 15例LQTS患者 ,11例可疑诊断。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各异。结论 家系 1、家系 2和家系 3中LQTS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符合LQT2、LQT1和LQT3,可能为HERG、KVLQT1、和SCN5A的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