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4篇
  免费   144篇
公路运输   389篇
综合类   323篇
水路运输   833篇
铁路运输   549篇
综合运输   3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Estimation/updating of Origin–Destination (OD) flows and other traffic state parameters is a classical, widely adopted procedure in transport engineering, both in off-line and in on-line contexts. Notwithstanding numerous approaches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s, also leveraging th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offered b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big data. A key issue relates to the unobservability of OD flows in real networks – except from closed highway systems – thus leading to inherent difficulties in measuring performance of OD flows estimation/updating methods and algorithms. Starting from these premises, the paper proposes a common evaluation and benchmarking framework, providing a synthetic test bed, which enables implemen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OD estimation/updating algorithms and methodologies under “standardized” conditions. The framework, implemented in a platform available to interested parties upon request, has been flexibly designed and allows comparing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under various settings and conditions. Specifically, the structure and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framework are presented, along with a detailed experimental desig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dynamic OD flow estimation algorithms. By way of example, applications to both off-line/planning and on-line algorithms are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a demonstration of the extensibility of the presented framework to accommodate additional data sources.  相似文献   
92.
平台式惯导系统的初始对准,为进入导航状态提供必要的初始条件,主要的性能指标是对准精度和时间。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变频带对准法的三阶调平系统,在对准过程中,系统的带宽能适应调平过程中信噪比的变化,从而使性能达到最优,经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表明,这种新方法比经典方法,调平速度快而且提高了水平陀螺测漂及方位角的估值的精度。  相似文献   
93.
桥梁检修施工中,要求不中断或尽量缩短交通中断时间,以满足交通运输畅通的需要,并且要保证施工质量和工作效率,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迫切需要设计出一种安全、适用、轻便、舒适的自调式检修平台。根据桥梁结构特点,采用型钢形成U形抱箍固定于盖梁,抱箍上连接挂架平台,同时抱箍两角形成钢丝绳连接点,连接钢丝绳,继而逐榀拼接并挂设挂架平台,平台采用型钢焊接与自平衡系统连接成一榀,施工人员利用自锁式安全笼爬梯搭设和到达检修平台。运用MIDAS建模进行受力计算。结果显示:自调式检修平台的强度、刚度、抗风等均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实现了梁底全面施工不受桥下环境限制、不影响通航、不中断交通、不占用车道、不造成结构锚固破坏,以及灵活、轻便、可循环重复使用等优点。本设计可以为高速公路或地方道路桥梁检修施工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
从消防角度探讨地铁隧道疏散平台的设计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疏散平台是地铁隧道消防安全的必要保障,但疏散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中转,道床面才是疏散的主要途径。从消防疏散的角度出发,探讨地铁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的重要性,并对疏散平台和道床面的主要作用进行了对比说明,重点分析疏散平台设置步梯的必要性和步梯给区间管线安装带来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技术主张。  相似文献   
95.
为探究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采用比尺模型试验和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射流风机和通风组织对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气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联络通道内风机射流朝向敞开段时,为使风机升压系数Kj最大,630 mm、900 mm、1 120 mm射流风机的布设位置应距离敞开段分别大于40、50、65 m; 2)大口径射流风机具有更大的Kj,但占用的断面空间更大,且射流诱导段更长,应根据联络通道长度和高度合理选择射流风机口径; 3)地下交通转换平台的通风组织不宜采用同侧开启方式,采用对角抽吸方式时,联络通道内的污染物混入比最低、通风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6.
带减压平台挡土结构的土压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地减少主动土压力,常常在挡土墙后设置减压平台。减压平台限制了墙后滑动面,此时滑动土体不再是一个楔体,无法采用朗肯理论、库仑理论计算土压力。减压平台的位置不同、长度不同,都会影响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建立长、短减压平台的判别模式,探讨不同种类的减压平台土压力计算方法,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7.
忠县长江公路大桥11号主墩基础施工采用浮式平台与钢吊箱相结合的方法,施工技术新颖,工序转换快捷、安全。介绍其具体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98.
收折式可行走架空支承平台施工技术可以降低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加快施工进度,并不影响被跨越的公路或铁路的正常通行。  相似文献   
99.
坐底式钻井平台具有构造比较简单,投资较少,建造周期较短等优点,特别适合在水深浅,海床平坦的浅海区域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作业。该文着重介绍了国内自行设计建造的“中油海3”号坐底式钻井平台的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0.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颖、奇特、简易的由标准集装箱接装而成的自升式平台的组成与特点,并概述了此种平台设计中的结构总体强度分析、局部强度分析和稳性分析,以及应着重关注的一些特殊问题。此种平台对我国滩海、浅海、内陆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施工作业装备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