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1篇
  免费   29篇
公路运输   455篇
综合类   188篇
水路运输   136篇
铁路运输   128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刘玉静  王志强  高岩渊  苑洁艺 《公路》2023,(11):121-127
为研究在役大跨径悬索桥的退役黏滞阻尼器的病害和力学性能,通过开展外观检查、力学性能试验、内部结构检查,研究其病害及发展程度,结合桥梁梁端位移实测数据分析诱因,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该退役黏滞阻尼器的主要病害为硅油泄漏与硅油污染、内部结构磨损等,综合作用引起阻尼力的衰减,1.2 mm/s速度下的衰减率达61.3%,造成减振效果变差。建议在进行大跨度悬索桥黏滞阻尼器设计、选型时,应关注毫米级速度下阻尼力输出情况,并采取优化结构、提高加工精度等措施预防内部结构磨损。  相似文献   
912.
为及时掌握船舶海上碰撞等事故导致的溢油事故、溢油分布范围,及时调度船舶救助,运用空间地理信息平台设计溢油规避风险系统。利用溢油扩散预估模型对溢油扩散海域面进行预估和分析,实现对船舶溢油空间分布实时分析,然后运用溢油避险模型模拟溢油事故扩散海域面积并计算,搜取事故中心海域附近各船舶信息并显示在信息系统。模拟结果证明,该研究分析系统可搜取事故影响海域及其附近的船舶及溢油事故油膜扩散空间信息分布评判,并实现溢油事故扩散情形空间平台实时、全方位可监视可预警。  相似文献   
913.
跨海长大桥梁用黏滞阻尼器的服役环境腐蚀性强,且服役时累计位移较大,更容易出现泄露、锈蚀等病害,导致耐久性较差。为了提高跨海长大桥梁用黏滞阻尼器的耐久性,采用了较低的速度指数,应用了串联式密封、陶瓷涂层活塞杆等技术,并设计了智能监测评估系统,研发了耐久型黏滞阻尼器。对耐久型黏滞阻尼器进行的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在1~1 000 mm/s速度范围内均满足F=CVα的本构关系,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5万次疲劳磨耗后无泄露,陶瓷涂层活塞杆表面光洁,无可见阻尼介质泄露;工作状态可得到实时反馈和评估。该耐久型黏滞阻尼器可较好地满足跨海长大桥梁的减震(振)需求。  相似文献   
914.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针对其电池系统碰撞安全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压线束作为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气系统的关键零件,研究其在碰撞工况下的电安全性能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电池系统在碰撞工况下其高压线束可能遭受的典型挤压外载,选取直径15.8 mm的线束设计了D5柱面和V60楔面两种工况动静态挤压试验,试验过程中实时监测冲头与线束内部导体之间短路的发生,并对护套、绝缘层、导体3种组份材料进行拉伸、压缩等试验标定相应材料模型。通过线束结构试验和组份材料试验分别标定线束的单组份均质化模型和导体-等效绝缘层双组份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线束在机械载荷下有很强的动态效应,动态下的力学响应升高。线束的短路行为与外载工况、加载速度高度相关。两种高压线束仿真模型利用单元删除来预测线束短路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模型均可准确地预测线束在挤压工况下的短路风险。  相似文献   
915.
(接上期)四、系统组件1.高压燃油泵高压燃油泵将来自燃油箱总成的燃油压力(400kPa)增大至4~20MPa,并将其输送至燃油输油管分总成。高压燃油泵由柱塞、电磁溢流阀和单向阀组成。在燃油进油口出还安装有燃油压力脉动阻尼器总成。其安装在缸盖罩上,柱塞通过发动机汽缸组上进气凸轮轴后端的凸角而上下移动。  相似文献   
916.
张许 《中国铁路》2023,(4):9-14
以高烈度震区渝昆高铁(60+100+60) m大跨连续梁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设置摩擦摆支座+金属阻尼构件的减隔震措施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常规体系与减隔震体系桥梁受力情况发现,采用减隔震措施后,不仅能够对结构进行有效的耗能,还可将上部传递的地震力合理的分配到各桥墩上,连续梁固定墩的内力可减小60%~80%,并且纵向最大地震位移199 mm,横向最大地震位移268 mm,满足摩擦摆支座地震位移300 mm限值标准,达到抗震设计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17.
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及控制电流逆模型对半主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采用正弦及余弦型魔术公式,基于骨架曲线与滞回分离的建模方法,建立改进的磁流变阻尼器动态阻尼力模型;采用基于Sobol序列的差分-禁忌混合优化算法对阻尼力模型进行参数识别,构建包含激励特性及控制电流参数的通用数学模型;在试验测试及正向模型基础上,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建立阻尼器控制电流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正逆模型均能够有效表征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行为及滞回特性;改进魔术公式模型在不同激励特性及电流工况下的平均百分比误差在3.4%附近变化;逆向动力学模型计算的控制电流误差均方根值为0.086 9~0.1171 A;经过控制电流逆模型与阻尼器正向模型串联模型计算的预测阻尼力误差均方根值为阻尼器最大阻尼力的5.6%;通过试验测试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阻尼器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适用性,能够改善座椅悬架系统振动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918.
针对某大型滚装船超长轴系产生异常纵向振动的问题,分析产生振动的根本原因,对比多种减振措施的使用效果,重点研究纵向阻尼器(Shaft Axial Vibration Damper, SAVD)在长轴系船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SAVD对超长轴系的减振作用显著,可有效解决长轴系的纵振问题。  相似文献   
919.
为了满足多水准设防的需求,提出一种具有变滞回特性功能的新型旋转式摩擦阻尼器(VH-RF),将其应用于桥墩结构中并验证其分阶段抗震性能。首先阐述了新型阻尼器的基本构造,揭示了工作机理与变滞回原理,建立了新型阻尼器的简化分析模型。然后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新型阻尼器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新型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以及简化分析模型,系统地研究了新型阻尼器的滞回性能及影响规律。最后在OpenSees软件中二次开发了新型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基于新型阻尼器优良的滞回性能,将其应用于双柱式桥墩中实现结构的分阶段抗震。结果表明:(1)VH-RF能够在不同变形时呈现出不同的滞回特性,小变形时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大变形时不仅具有耗能能力还具有优良的自复位功能,VH-RF的简化分析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2)通过调整VH-RF设计参数,可有效实现调节VH-RF滞回性能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性能可调节性;(3)在双柱式桥墩中附加VH-RF可有效实现分阶段抗震的目的,进而提升桥梁结构抗震韧性。  相似文献   
920.
针对极地航行船舶与平整冰碰撞挤压的典型场景,采用内聚力接触法模拟平整冰与舷侧碰撞发生挤压破坏的过程,构造粗糙化单元表面模拟冰与结构物表面的非同时接触,选取均匀化冰体单元描述冰的微裂纹扩展和挤碎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碰撞场景下舷侧局部载荷的分布规律,并对舷侧结构变形和吸能结果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局部载荷的大小与碰撞速度的关联性不强;在平整冰与舷侧碰撞过程中,纵骨对结构抵抗外载荷并保持稳定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