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3篇
公路运输   42篇
综合类   71篇
水路运输   22篇
铁路运输   12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真空感应炉制备出0.5%Te,1.0%Te,1.5%Te的Cu-Te合金,然后进行了锻造和拉拔工艺试验.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合金中第二相的分布情况,测试了拉拔试样退火前后的拉伸性能和电阻率.结果表明:Cu-Te合金中的第二相主要分布在晶界上;随着Te含量的增多,第二相的数量除了在晶界分布外,在晶内也有分布.1.0%Te和1.5%Te的Cu-Te合金易锻裂,只有0.5%Te可以锻造;0.5%Te锻造合金拉拔后第二相被拉长并沿拉伸方向呈纤维状分布;拉拔试样的抗拉强度远高于退火试样;退火略微降低Cu-Te合金的电阻率(2.57×10-8Ω·m),但仍高于美国Cu-Te合金(C14500)标准的电阻率(1.86×10-8Ω·m).  相似文献   
102.
在华南地区循环湿热多雨气候的影响下,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极易崩解,诱发崩岗等地质灾害,对道路、桥梁等工程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常利用水泥、石灰和高岭土等固化剂对花岗岩残积土进行改良。为了进一步研究干湿循环条件下改良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特性,采用自行设计的干湿循环崩解测试仪,开展华南地区干湿循环环境下改良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试验,结合X射线衍射试验以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固化剂对花岗岩残积土抗崩解性的改良效果,分析改良花岗岩残积土崩解机理。结果表明:干湿循环条件下,改良花岗岩残积土土样崩解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表层吸水剥落阶段、饱水软化阶段、饱和稳定阶段和完全解体阶段;干湿循环作用显著增大改良土崩解速率,部分试样崩解速率可达到原来的2~3倍,添加固化剂能有效增强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崩解性,完全崩解时长增加到素土的2~6倍;基于绿化角度,掺入高岭土对花岗岩残积土进行改良较为合适;素土以及改良土崩解过程中,土样黏土矿物(例如高岭石)含量减少,显著降低土样胶结作用,促进土样崩解的发生;花岗岩残积土内部孔隙大小分布不均匀的结构特征,使土样在崩解过程中产生吸力不平衡现象,较小的孔隙先被水填入,压缩土样孔隙内的空气,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这是土样崩解发生的内在驱动力。研究结果揭示了花岗岩残积土崩解机制,可为实际工程中对花岗岩残积土进行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究沥青混合料空隙特征,以不同级配类型与成型方式的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采用CT无损扫描技术获取大量断面图像,应用Matlab软件对断面图像的空隙部分进行识别与分析,得到了空隙在试件内部的分布规律以及空隙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采用压力机模拟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的试验过程,并在不同阶段扫描试件,获得其断面图像,确定了试验过程中混合料内部空隙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马歇尔试件的空隙率与空隙分形维数呈现出外部大、中间小的分布规律,而旋转压实试件的空隙率与分形维数分布较为均匀;在马歇尔稳定度的试验过程中,空隙面积与数量减少,试件先被压密,后随着荷载增大,空隙面积与数量增加,空隙逐渐变宽,直至试件破坏。  相似文献   
104.
搅拌工艺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为了分析振动和非振动搅拌技术对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细观结构的影响,文章采用不同的搅拌工艺制备试样进行研究。采用CT试验分析了水泥砂浆在粗集料表面的分布情况;通过开展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模量和疲劳试验来揭示搅拌技术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强度随加载速率和模量随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采用与加载速率相关的应力比修正的S-N疲劳方程来表征其疲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搅拌技术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砂浆在骨料中分布更加均匀,密实型更高;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振动搅拌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强度、模量和疲劳寿命均高于非振动搅拌成型的试件;振动搅拌制备的试件的强度和模量随加载速率的增长速率更高;与非振动搅拌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相比,振动搅拌制备试件的疲劳寿命应力敏感性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05.
为探讨砂岩热损伤微观结构与宏观物理特性演化规律,借助核磁共振与SEM电镜扫描技术对砂岩开展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的循环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400 ℃后,砂岩试样的表观形态、质量和体积等物理参数均发生显著变化,砂岩物理参数发生变化的临界温度在400 ℃左右; 400 ℃后砂岩的微裂纹及孔洞开始发育,700 ℃后新生裂纹快速萌生、扩展和贯通; 300 ℃后孔隙度缓慢增加,热损伤开始发育,500 ℃后岩样受热应力及相变耦合作用,裂纹发育迅速,致使孔隙度急剧增加;渗透率与孔隙度呈现出不同的演化规律; 砂岩小孔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中孔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大孔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扁桃酸对急性弓形虫病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扁桃酸 2 0 0mg/kg ,2次 /d,经口灌服或尾静脉注射治疗感染小鼠 ,于感染后 2 4h、72h和死亡后分别解剖小鼠 ,取肝脏制作电镜标本 ,设立扁桃酸阴性对照和乙胺嘧啶药物对照组。结果 弓形虫阳性对照组小鼠肝细胞肿胀 ,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破裂 ,核膜迂曲 ,核固缩裂解 ,且破坏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加重。扁桃酸两治疗组肝细胞破坏程度均明显轻于相应时期的阳性对照组。扁桃酸对肝细胞内弓形虫速殖子也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乙胺嘧啶虽能有效杀灭虫体 ,但同时破坏大量肝细胞。结论 扁桃酸能减轻弓形虫对肝细胞的破坏 ,且副作用少 ,优于乙胺嘧啶。扁桃酸是高效低毒的抗弓形虫药物  相似文献   
107.
高温合金GH4169氩弧焊接头的高温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50℃高温拉伸和高温持久拉伸试验和光镜分析手段,对高温合金GH4169氩弧焊接头的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头的高温抗拉强度优于母材,但塑性显著下降,高温持久强度接近母材.母材基体组织为奥氏体,其上弥散析出γ′、γ″强化相,接头基体组织为树枝状奥氏体,树枝晶间有针片状的析出相,近缝区母材晶粒过热长大,是焊缝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8.
Bi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王金华 《铁道学报》2005,27(5):117-119
对有Bi和无Bi 2种成分的等温淬火球墨铸铁进行了组织、微区成分定量分析和机械性能、耐磨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880℃/1 h加热、280℃/2 h等温处理后,加Bi的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基体中的含碳量较高,组织由下贝氏体和相对较多的富碳残余奥氏体组成。Mn在晶界上的偏析减小,白亮区减少,塑性好;而无Bi的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则为下贝氏体和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强度、硬度较高,相对耐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观测了改性前后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的分子结构变化,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研究了改性沥青特征参数的变化,建立了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沥青质面积、胶质面积、分散介质面积、沥青质长度、沥青质个数和最大胶团半径等微观结构参数与多聚磷酸剂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微观结构参数与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分级评价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与抗车辙因子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0.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沉积了一系列不同 W 含量的 ZrAlWN 复合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仪研究了复合膜的微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表明,当 W 的原子百分含量小于30.19%时, ZrAlWN 薄膜与 ZrAlN 薄膜微结构相似,为 fcc - ZrAlWN + hcp - AlN 两相共存;当 W 的原子百分含量在30.19%~36.05%时,AlN(110)衍射峰消失,薄膜中出现了 fcc - W2 N(111)和(200)衍射峰,此时薄膜为 fcc - ZrAlWN + fcc - W2 N 结构;随着W 的含量进一步升高,薄膜出现 fcc - W(200)衍射峰,此时薄膜为 fcc - ZrAlWN + fcc - W2 N + fcc - W 三相共存。随着 W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当 W 的原子百分含量为30.19%时,硬度高达26.70 GPa.常温下,随 W 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摩擦系数先升高后降低,但磨损率逐渐减小;高温下,复合膜的摩擦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为700℃时,摩擦系数为0.51.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温度下 ZrAlWN 薄膜的摩擦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