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15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沥青路面车辙问题,建立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设置在不同结构层位的力学响应,确定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设置层位,并进一步分析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模量大小及其厚度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可显著抑制车辙的产生,并推荐模量控制在2000MPa~2500MPa,厚度控制在5cm~7cm为宜。  相似文献   
22.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热再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再生技术作为一种快捷、环保、节能的沥青路面翻修技术,越来越受到公路行业的重视。与传统的路面修补技术相比,热再生技术在保证沥青路面维修质量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节约时间、减小投入。总结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热再生技术的施工工艺流程,并结合实际公路沥青路面翻修工程实例对热再生技术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是路面养护技术中一项新的技术。通过拉拔试验,对比分析橡胶沥青碎石封层、SBS改性沥青碎石封层、SBR改性乳化沥青碎石封层的感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有着良好的温度敏感性,这是因为经胶粉改性后,沥青的感温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4.
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入手,通过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低标号沥青、外掺剂用量对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低标号沥青可提高沥青混凝土的力学强度;沥青混凝土的回弹模量、劈裂强度和动态抗压模量随外掺剂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当外掺剂用量增加至混合料用量的0.7 %时,沥青混凝土的回弹模量增加幅度平均可达到50 %左右;添加外掺剂的沥青混凝土,其累积变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5.
大粒径沥青碎石常被用于解决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中普遍存在的反射裂缝问题。为寻求大粒径沥青碎石缓解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对设置该缓解层的沥青路面进行温度应力分析,找出了大粒径沥青碎石缓解层对路面结构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6.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具有较强的性能优势。试验分析表明,乳化沥青稀浆封层作为水泥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的防水粘结层在理论上是切实可行的,施工时若能加强质量控制,将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正>0引言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隧道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有公路隧道8522处、625.34万m,比2010年增加1138处、113.09万m。其中,特长隧道326处、143.32万m,长隧道1504处、251.84万m。对于长大隧道来说,如果采用热拌沥青进行路面铺装,施工时混合料释放的大量烟雾会弥漫在隧道内,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施工人员的  相似文献   
28.
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试验资料,对甬金高速公路K107+300~K107+450滑坡段和滑坡段前后方各100m路段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滑坡的治理设计,确定了以抗滑桩为主,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和边坡防护工程为辅的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29.
微表处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德国,继德国发明微表处技术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便迅速推广了此项技术。中国对微表处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微表处技术被列入了国家经贸委组织的“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同年9月,在太旧高速公路上铺筑了8km的微表处试验段;此后,在四川、内蒙古、天津、上海、辽宁、河南、甘肃及陕西等地都有应用,如将微表处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隧道路面、水泥桥面及市政道路等。  相似文献   
30.
煤矸石填筑高等级公路路基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东省枣庄市一级路“光明大道”路基施工现状,对煤矸石替代素土和石灰土填筑高速公路路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利用煤矸石填筑路基,既可节约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减少取土场地造成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损失及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效益,值得在多矿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