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3篇
  免费   155篇
公路运输   1056篇
综合类   588篇
水路运输   284篇
铁路运输   636篇
综合运输   11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近些年,我国道路工程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加,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道路工程建设规模的增大,在实际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岩溶地区隐伏溶洞的存在,增加了工程建设的实际施工难度。以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第13合同段承建的龙塘坪隧道的实际施工为例,运用了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溶洞顶板稳定性及变形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希望对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2.
受通车及路面等条件的限制,对已建高速公路进行岩溶塌陷探测的手段有限。文章基于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特征参数,应用探地雷达对常张高速公路岩溶塌陷区进行无损探测,推断出该路基的岩溶发育及稳定情况。探测成果表明,探地雷达是一种快速无损的探测方法,可为高速公路岩溶处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3.
文章通过对个旧组各个地层段勘察资料、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从地质年代、地层划分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初步掌握个旧组岩性特征及分布;其次,针对目前典型岩溶施工方案对个旧组地层隧道适用性不强的情况,以兴隆隧道为工程依托,对隧道洞口端和洞身段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并与雷口坡组典型岩溶地层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两者之间的地质和隧道施工存在的异同;最后,结合兴隆隧道各地段施工现状,从隧道进洞,洞身开挖、支护及通风等方面提出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4.
岩溶是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极易因不同位置、不同规模的溶洞而影响隧道整体稳定性,导致隧道支护结构开裂、渗漏水等病害。为深入研究岩溶的超前探测技术及其对隧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合丁家湾隧道的工程实例,全面分析其工程特性,利用地质雷达对掌子面前方溶洞情况进行精准探测,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工况下溶洞对隧道整体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为岩溶隧道灾害处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5.
文章结合帷幕注浆技术在贵阳绕城公路西南段大河边特大桥大规模溶洞施工处理中的应用实例,提出了岩溶地区帷幕注浆的设计方案与施工技术要点,对同类施工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6.
从英语强调句的功能入手,结合轮机英语的教学实践,从5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轮机英语中强调句的译法。  相似文献   
77.
为确保在建高速公路通过地质复杂岩溶发育区域的工程安全,对溆浦至怀化高速公路12标不良地质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和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78.
兰渝线新龙凤隧道涌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兰渝线新龙凤隧道发生的岩溶涌水突泥地质灾害问题,在对隧道地质环境及岩溶发育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隧道所处地段的岩溶发育强度、岩溶水动力垂直及横向分带,以及大气降雨条件等方面分析了隧道涌水的原因,认为新龙风隧道发生的涌水是揭露中小型岩溶管道所致,涌水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大气降雨.  相似文献   
79.
80.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将哲学引向了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扩展 了哲学理解的新视野,并为整个精神科学的研究打下了方法论基础.但同时他将美学从属于解释学,将艺术认识论化,忽视了艺术创作和欣赏之间的差异,以对艺术的理解超越对其的体验,实际上是以艺术的理解价值压制了其体验价值,割裂了艺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世纪美学和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