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15篇
公路运输   206篇
综合类   118篇
水路运输   121篇
铁路运输   92篇
综合运输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继上海南浦、杨浦大桥建成后,黄浦江上又架起了两座大桥——奉浦、徐浦大桥。 奉浦大桥位于上海闵行区西渡口下游1.5公里,全长2201.8米,主桥545.3米。这是沪上第一座自筹资金建造的黄浦江大桥,目前已合龙贯通,定于今年11月底竣工通车。 徐浦大桥位于上海西南部,连接浦东,主桥长1074米,中孔跨径590米,是我国第一座采用  相似文献   
2.
从船舶航行安全、可靠性角度考虑,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航行船舶所在海域的气象状况,因此气象信息对于船舶调度管理起到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如何获取气象信息,并把获取的气象信息融合到电子海图显示平台中,对于航行船舶的监控和管理显得十分有意义。针对如何获取气象信息及如何与电子海图叠加显示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SH6606轻型客车后围设计所采用的新结构,在车身整体设计方案中,后围作为独立的总成,由上下两个在的框架组成,由于应用CAD手段,在车身设计中 用复杂形状的钣金件,有利于降低车身重量,有利于采用点焊,提高了设计和制造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加入WTO后对统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入手,提出了改革高职统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舰船设计人员日常使用大量的计算机仿真程序。大多数计算机仿真程序也非常复杂。学习掌握这些仿真应用既难以费钱。而这些复杂的学习曲线使许多潜在的终端用户与仿真计算机模型中含有的有用信息分开来。介绍利用人机界面与计算机仿真应用交互作用,使终端用户能够存取仿真计算机模型中含有的有用信息。还介绍在DDG 51ⅡA宙斯盾驱逐舰消防总管仿真设计中如何使用人机界面加以简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改善高速列车乘坐舒适度,在山阳新干线500系电动车组上对新型半主动悬挂系统进行了走行试验。试验结果证实了其减振效果等于或高于现行半主动悬挂系统。  相似文献   
7.
2005年11月30日,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8)在北京翠宫饭店召开了2005年年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交部殷明汉主任在会上指出,自SAC/TC268成立以来,在ITS标准化研究、标准规范制定、标准检测技术研究以及组织标准编写培训和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等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8.
针对车辆超限运输对沥青路面的严重影响,指出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注重超限运输车辆的检测、调查、预测和科学研究,对车辆超限运输的调查和预测要象交通量调查那样,进行统计和预测,并建立预测模型;提出沥青路面设计施工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以①提高安全性;②与环境协调;③低成本化;④提高方便性为工作目标,并且,按照以下3大支柱:①面向未来的研发;②实用技术的开发;③以基础研究来设定研发课题。描述了最近铁道车辆的研发趋势,运用仿真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研究。例举了车辆技术研发中采用的多体动力学、碰撞现象的解析、硬件在环仿真(HILS)等实例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应力释放模拟卸荷的大小,结合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分析卸荷对掌子面稳定性、坍方破坏形态与应力路径的影响,并同极限分析的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卸荷量增大,掌子面安全系数整体非线性降低,前期降低梯度较后期大,应重视早支护对稳定掌子面围岩的作用。低卸荷量下,掌子面前方无塑性区;随着卸荷的提高,塑性区首先发生在掌子面中心偏下方的小部分范围,并进一步扩展;塑性区形状类似于半个椭球体。掌子面呈现鼓出状态,其中心部位存在一个低应变区;随着卸荷量的增大,掌子面位移增大,并向地表逐渐扩展;掌子面最大位移所在位置逐渐向掌子面中下方转移,此部位是位移控制的重点。地表沉陷范围集中在掌子面上方对应的地表,隧道中线位置最大,向四周逐渐减小。平均应力随着应力释放的增大而减小;偏应力存在极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数值模拟和极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差异与隧道断面形状及破坏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