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7篇
综合类   2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根据汽车制动系统工作原理,依据信号处理理论,以MATLAB软件为开发平台,配以笔记本电脑、各类传感器、信号调理装置和数据采集卡,设计搭建一套集成整车制动集成测试系统.实时接收检测、分析、处理各传感器输入的制动性能物理量参数,正确迅速地完成对整车制动系统匹配和ABS控制策略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测量标准ISO362—1:2007的试验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与现行标准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标准下轮胎噪声对M1类车辆噪声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胎噪声对加速噪声结果的影响有了大幅度提高,甚至成了影响试验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欧班列运输组织过程,本文提出班列运行效率与经济性评估方法。通过与海陆联运、航空运输等竞争方式比较,建立中欧班列的竞争力分析测算模型。考虑俄乌冲突引发的世界经贸格局重组,分析中欧班列径路及其市场空间变化。研究认为: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欧洲端市场贸易的不稳定性,使中欧班列及中欧间其他海陆通道的运到时限均有所增加。总体上中欧班列在原通道上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一定挑战,市场空间有所收窄。欧洲局势的变化需要打造和拓展新的运输径路,其中地中海径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在中欧班列运输新径路的打造中,应重点兼顾区域稳定性和沿线货运市场因素,以便为中欧班列运行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新运行径路下稳定的区域环境为提升中欧班列竞争力提供了利好条件,从而推动中欧班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粉质土低路堤设计中的相关问题,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南通地区的粉质土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压实度条件下进行了毛细水上升高度及含水率分布情况的试验研究,确定了粉质土低路堤中毛细水作用的影响范围,为低路堤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某国产轿车进行了制动系统的道路试验研究,基于现有的试验设备,搭建试验测试系统,试验所测量的参数主要有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制动踏板力,制动液压系统管路压力等。试验结束后,依据制动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该车制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为企业后续的研究和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制动集成检测系统在整车道路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款乘用车为试验对象,选用热电偶传感器、拉线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踏板力传感器、非接触式测速仪及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的制动集成检测系统对其进行了整车道路试验,并与虚拟仿真试验进行验证对比.该检测系统在试验过程中实时接收各传感器输入的制动性能物理量参数.根据试验结果,对该乘用车的整车制动系统匹配和ABS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朔黄铁路是由神华集团、铁道部、河北省共同出资修建的合资铁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东至河北省黄骅港,正线总长5918公里,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与京广、京九、北同蒲等主要铁路干线接轨.主要承担神华集团的煤炭外运任务。原设计年运输能力为1亿吨.目前正在进行扩能改造,年运输能力将达到2亿吨。  相似文献   
8.
2月18日,国家科技部召开了2011年全国科技大会。中远集团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优异表现,特别是在"远洋船舶压载水物理净化处理技术"课题研发中通过精心组织,所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荣获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优秀执行团队"称号。  相似文献   
9.
结合重型底盘测功机阻力设定对车辆滑行试验进行了动力学理论分析,根据GB/T 27840—2011对营运客车进行了道路滑行试验,得到了车辆滚动阻力系数及空气阻力系数。采用发动机万有特性工况、C—WTVC工况和高挡位等速行驶工况,分别在实验室虚拟工况、底盘测功机模拟工况和实际路面工况下获得了该车的燃料消耗量,并进行了比对分析。该分析结果可为解决目前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GB/T 27840—2011标准的后续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轨道交通领域来说更是一场大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着力强化轨道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同时,气候的异常也对轨道交通的安全建设和安全运营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