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8篇
水路运输   7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泥混凝土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公路的建设中,但其耐久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断裂的可能影响因素,从设计、原材料、配合比、施工、车辆荷载和管理6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不同因素的影响范围及其造成的后果。从而为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裂,提高其耐久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程质量保修过程的全寿命周期,建立工程质量保修效果评估方法。确立工程质量保修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提出评价结果及处理原则。针对某项具体工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模糊合成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3.
疏浚泥陶粒混合骨料混凝土在公路工程中已经获得成功应用。为了明晰疏浚泥陶粒混凝土的破损机理,探讨混合骨料混凝土配比规律,本文建立了力学性能细观研究方法。在细观层次上,将疏浚泥陶粒、疏浚泥陶粒界面、碎石、碎石界面、水泥石看成五相,建立随机骨料模型的平面模型,构建混凝土的二维抗折试件细观模型,研究其裂缝破损机理。研究表明,对于低标号混凝土而言,混合骨料混凝土具有很好的性能,对于高标号混凝土,陶粒自身的性能对混凝土的破坏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槽试验物理模型的方法,对潍坊港中港区3.5万t级航道工程海底回淤土强度在波流作用下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得出波流作用对回淤土强度的影响规律,为工程清淤提供依据。通过设置不同的波流历程、波流时间来研究海底回淤土强度变化,并通过土的微贯试验量测波流作用前后回淤土强度,得出回淤土强度在波流作用后明显增加,从而得出海底回淤土强度变化受波流作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赵建  焦双健  冯启民 《中国水运》2006,6(6):105-108
MSP(Multi-step pushover method)法是一种弹塑性推覆方法,可以评估破损状态的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它以地震反应谱作为输入,根据结构的动力特性分配荷载,逐步推覆,得到破损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简便实用。作者针对MSP法中破损模型的选择和改善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讨。通过与非线性时程法进行对比,首次提出适用于单自由度体系的破损模型。实例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可用,分析误差小,有助于MSP法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采用疏浚泥陶粒和碎石配制了海洋疏浚泥陶粒混合骨料混凝土并研究了力学性能。试验表明:混合骨料混凝土的表观密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比强度都随着陶石比的增加而减小,陶石比为1/1时,混合骨料混凝土的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吹填法的原理及预加固厚度所考虑的变量建立吹填土预加固厚度计算模型。介绍了分层法吹填的目的与原理,详细介绍分层法吹填土预加固厚度模型计算。提出不同的地基土,选择不同重量的加固机器,应该根据具体的工程概况计算泥浆预加固厚度,以便使吹填土满足后期地基加固的施工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崩塌灾害源成因分析,给出运营、维护、备灾和救灾的防灾策略;指出适用于滨海干线公路的防灾工程;提出滨海干线公路减轻崩塌灾害的防灾规划方法。防止崩塌灾害的发生,减轻崩塌灾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首先阐述了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计量的内容和意义,把全寿命周期公路分为5个时期,即建设前期、施工期、运营期、维养期和拆除期,并对每一个阶段建立了碳计量模型,能够计算每个时期的碳排放量以及总的碳排放量.并在VB6.0的环境下开发了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计量软件,经过具体公路工程实例验证,该程序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全寿命周期公路碳排放量的结果,从而为交通部门的决策者、建设者、施工方等单位在对公路的碳排放量进行评估时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PKPM和MSP(Multi-step pushover method)软件对某多层实验办公楼的抗震性能和抗风性能进行了评估。采用PKPM软件,在遭遇超越50年一遇风载及强烈地震情况下,评估其实际的抗风、抗震性能;采用MSP软件评估该建筑物遭受破坏性地震时的弹塑性反应。结果表明,实际结构的抗灾性能比设计能力偏高,其抗震性能优良,抗风性能良好,并且指出其设计存在局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