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铁路运输   1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建设全路客车综合安全监控与防范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介绍国内外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结合我国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TCDS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分析了系统进一步深层次应用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客车行车安全监测诊断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对危及旅客列车运行安全主要因素进行实时监测诊断、记录和存储,集中显示和报警,故障定位指导维修,为客车运用状态实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是旅客列车安全监测系统的发展方向.结合国内外客车行车安全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历时多年研究的系统设计目标、功能、系统结构、取得的成果,同时探讨了该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智能型电子防滑器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几年来,我国列车速度大幅度提高,对制动距离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防滑器在制动过程中充分利用累轨间的粘着以尽量缩短制动距离,保证行车安全。因此,理相怕防滑器必须能够实时跟随轮机间的最佳粘着。防滑器的控制一般以经验判剧来判断各轴运动状况,并进行制动缸坟力的调节。由于控制对象的复杂,尤其是影响轮轴间粘着系数的随机因素太多,难以用传统的控制理论建立控制模型,文中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进行了防滑器智能控制模型的研究,并开发了相应的仿真软件。根据仿真表明,文中建立的控制模型的确能够随着轮轨间粘着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制动力。  相似文献   
4.
介绍TFX1型防滑器的系统组成,防滑控制原理,系统诊断及故障处理方法,系统软件设计以及电源自动通断,轮径自动修正等功能,还介绍了TFX1型防滑器为适应我国铁路需要所特有的停车系统诊断试验方法,相邻轴速度部件互补以及运行里程累计及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5.
客车远程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数据传输网络和车载终端3部分组成,采用GPRS和internet作为数据传输中介,实现车载终端与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给出系统整体设计后,重点介绍了车载终端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车载终端的上位机通过GPRS模块的一个串口发送AT指令控制GPRS模块与监控中心通信,同时使用单片机通过另外一个串口监控GPRS模块的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就将其复位,保证车载终端始终在线。现场运行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7.
目前我国所有提速客车全部安装了电子防滑器,保证了提速旅客列车的运行安全,从2000年开始,铁道部已规定所有新造客车必须全部采用电子防滑器,因此电子防滑器已开始全面推广使用,并且从2001年底TFX1G型防滑器也已开始批量投入使用,为了让有关人员更好地掌握TFX1G型防滑器的安装连接、系统试验、操作使用、检修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与要求,下面就TFX1G型防滑器的相关资料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基于LONWORKS和WORLDFIP网络的客车行车安全监测系统下的客车漏电在线监测装置 ,目前已经在上海铁路局T70 1/T70 2次双层城际列车上成功运用。该装置对实时检测到的数据进行状态判定后 ,通过车厢网关和列车总线传送给列车网络管理器 ,进行集中显示、诊断和报警 ,并可以在地面数据库进行回放查询  相似文献   
9.
在智能型电子防滑器控制的研究中,通过试验数据的仿真研究表明了防滑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车辆盘形制动模拟试验台进行了室内车辆制动防滑模拟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所建立的防滑器智能控制模型,并考核滑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的滑行判断能力和防滑性能。由试验结果表明在智能型电子防滑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所建立的防滑器控制模型具有专家知识和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加减速度和冲动(由于试验台的局限,本文滑移率控制参数为零)两个变量正确判断轮对的运动状态,特别是冲动变量的引入使得控制模型可以提前检知车轮的运行趋势,防止滑移率和减速度的过度增大,避免滑行的发生,模糊神经网络在防滑器上的成功应用将开创防滑研究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TFX1型防滑器在提速客车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朝发  孙峰 《铁道车辆》1999,37(6):21-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