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15篇
综合类   6篇
铁路运输   7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粗颗粒盐渍土溶陷系数的测试局限于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常规的室内溶陷系数测试方法不能满足试验要求的问题,介绍一种针对粗颗粒盐渍土溶陷系数的室内测试方法,克服了现有方法颗粒容积比低、受边界条件影响大的不足,并通过对室内外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粗颗粒盐渍土的溶陷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粗颗粒盐渍土,易容盐含量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溶陷特性;中溶盐的胶结作用会提高粗颗粒盐渍土的整体性及强度,但在浸水加载条件下,高中溶盐含量盐渍土的溶陷量要明显高于低中溶盐含量盐渍土;在含盐量近似的情况下构成粗颗粒盐渍土的骨架颗粒越大,盐渍土的溶陷性越弱;重塑土的压实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室内溶陷系数测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传统二次搅拌理论,提出了混凝土双速搅拌工艺,介绍了双速搅拌工艺的原理及优点,并指出了该工艺的实现方案.该工艺的应用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一、落球仪在塘沽疏港公路上的试用 KE4500型落球仪是交通部公路科研所研制的一种测定土基密度、含水量和回弹模量的新型试验仪器,在塘沽疏港公路施工中,为了在施工中对二灰土基层及路基加固灰土层的压实度、含水量和回弹摸量进行快速测定,我们采用了落球仪的试验方法。在进行标准击实试验的同时,用击实试件作落球仪试验,取得了200多组室内击实试件的落球直径D值与干容重γ_d和含水量W等数据,在现场路基加固灰土层及二灰土底基层施工过程中,辗压完毕后,用环刀  相似文献   
4.
1 主燃烧器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主燃烧器由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空气雾化及净吹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系统保护控制装置等五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如下:(1)燃油供给系统 其功能是把燃油以一定的压力(1.0~1.5MPa)泵送给油气比例控制装置。(2)点火系统 其变压器(200V/10000V)控制点火电极打火,在电极打火的同时,液化石油气以一定的压力(0.1~0.2MPa)从点火器内喷出,使电极火花引燃点火器,经过一段延时后(1~3s),油气比例控制装置把雾化的燃油从燃烧喷枪喷出,这样点火器即可实现对燃烧喷枪点火。当系统实现点火的同时,安装在燃烧器上的…  相似文献   
5.
6.
压实均匀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压实不均匀的问题,探讨了振幅、频率、碾压速度对压实度均匀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轮宽方向振幅均匀是确保压实均匀性的最基本要求:压路机振动轮激振力作用中心面与振动体质心的重合程度是影响振动轮振幅均匀性的关键因素;在振动轮直径一定时,碾压速度主要由振动冲击间距决定。建议对压实均匀性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介绍法国平面交叉口相关公路类型及相关规范,并将法国规范中平面交叉口设置原则及设计步骤与国内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其设计的异同点,以提高国内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8.
针对混凝土强度破坏常发生在水泥石与骨料界面的情况,指出传统混凝土搅拌工艺在提高水泥分散性、水化程度以及平衡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强度梯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用新的二次搅拌工艺改善混凝土界面区的结构和性质,可提高混凝土性能。剖析了二次搅拌的机理,并与传统搅拌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次搅拌改善了混凝土界面的微观匀质性;减少了水泥颗粒的团聚现象,提高了水化程度;改善了混凝土界面区的水化物分布状态,综合提高了混凝土各项性能。  相似文献   
9.
对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在振动压实时前轮附着力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相应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频高幅振动时总牵引力明显减小,且在1挡和3挡工况时钢轮出现打滑现象。提出振动压实时前轮有效附着系数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出在振动压实时有效附着系数约为静压时的46%,并且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在2挡时附着系数利用率最高。可为振动压路机参数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回头曲线路段的轨迹曲率特性和汽车过弯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上的车辆轨迹特性和驾驶行为偏好,通过实车路试采集了自然驾驶习惯条件下回头曲线路段上的车辆行驶轨迹线和轮迹线-车道线的横向距离等参数,基于实测数据计算了轨迹曲率,分析了轨迹曲率与道路设计曲率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轨迹曲率变化模式,提出了轨迹等效半径的概念,研究了回头曲线路段的切弯行为和典型过弯方式. 研究发现:1) 回头曲线的入弯、弯中和出弯均可见严重的车道偏离. 2) 入弯时汽车在缓和曲线之前便已进入曲线行驶状态,出弯时车辆轨迹曲率在驶出缓和曲线之后的直线上降低至0,轨迹曲率的变化率要低于缓和曲线的曲率变化率;左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要低于右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 3) 左转轨迹曲率的幅值回头曲线中部低于或者接近道路设计曲率,右转轨迹曲率则高于道路设计曲率. 4) 左转弯的轨迹等效半径要高于弯道设计半径,右转弯轨迹半径最小值和均值普遍则低于设计半径. 5) 驾驶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切弯方式来实现回头曲线路段轨迹半径的增加和最大化,但需要侵占对向车道. 6) 驾驶人切弯时,左转弯的轨迹半径增量要高于右转弯的轨迹率半径增量,即车辆左转驶入回头曲线是更容易取得切弯效用;在大头线、平头线和小头线(转角分别大于、等于和小于180°) 3类回头曲线中,小头线和大头线上的切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