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4篇
铁路运输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挤压铸造法制备了Al2O3(20%V)/Al-12Si复合材料并采用透射电镜动态拉伸技术对复合材料的裂纹形成及微观裂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发现该复合材料的纤维/基体界面是破坏路径之一,并发现了纤维中裂纹形成及扩展至纤维完全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现有晶界偏聚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热力学定律、非克扩散定律及局部平衡理论,溶质原子晶界偏聚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既适合于平衡偏聚或非平衡偏聚的动力学计算,也适合于混合偏聚(平衡偏聚+非平衡偏聚)的动力学计算。计算结果和有关实测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与生产条件下研究并比较了铋、铝及铋、硼可锻铸铁,从而得到以下结论:1)在阻止凝固过程石墨化以保证白口胚件方面,以 Bi、Al 处理效果更好;2)在促进热处理过程石墨化方面,在时效条件下以 Bi、Al 处理亦具有更好效果,因而能在更大程度上缩短热处理时间;3)在各种条件下,Bi、B 铸铁则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4)延长石墨化第一阶段保温时间,Si 的偏析得以减轻,从而使材料的δ%值显著提高;5)建议采用 Bi、B 孕育处理方案,并适当延长高温保温时间,这是使冲天炉可锻铸铁牌号稳定在 KT35—10以上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Fe—C—Si及Fe—C—Mn合金中的上贝氏体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0.38C—1.73Si和Fe—0.38C—3.11Mn合金在395°、450°、495°及560℃等温。用计点法测定了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含Si合金约在40s内,含Mn合金在500s内可完成贝氏体转变。含Si合金的TTT曲线上无明显弯折段而含Mn合金则有明显弯折段(bay)。此种结果与溶质类拖曳作用理论所作的估计相一致。在转变初期的含Si合金内难以发现Fe_3C,而在完成转变的样品内有不多于5%的残余γ。随保温时间的延长,γ的量减少而Fe_3C在α/γ界面上及α板条内析出。这种结果表明残余γ的存在与Si的影响使Fe_3C难以由γ中析出有关。Mn合金具有典型的上贝氏体转变特征。两类合金中的α/Fe_3C取向关系附合Basarvatski关系。在两类合金于转变伊始即淬于冰盐水内的样品中均可观察到原奥氏体晶界上有少量变异珠光体析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含V、Ti合金的奥氏体分解动力学及转变产物组织形貌,并详细讨论了合金元素对相变动力学的溶质类拖曳作用(SDLE)以及合金元素在形成粒状贝氏体组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用挤压铸造法制备Al2O3短纤维增ZA-12合金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对纤维体积分数和温度改变时,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用挤压铸造法可以成功地制备纤维分布较均匀、性能较好的Al2O3/ZA-12复合材料;随着纤维体积分数Vf的增大,复合材料室温下的硬度、弹性模量单调增大,但抗拉强度延伸率下降;复合材料抗拉强度随温度的下降幅度低于基体,高温下复合材料的抗料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速列车制动摩擦材料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8.
纤维取向对短纤维复合材料中应力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单纤维三维模型为基础,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通过计算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纤维在不同取向下沿纤维长轴方向的纤维轴向正应力和界面应力的分布情况,讨论纤维取向变化对基体和纤维间应力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纤维位向角α的增大,基体与纤维间的应力传递程度下降,纤维的增强效果变差。同时,不同取向下的纤维附近有不同的破坏机制,并与界面结合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氧化铝短纤维/锌铝合金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具有不同体积百分含量的Al203短纤维/锌铝合金复合材料与4弓钢滚子匹配进行了摩 擦磨损试验。对该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进行了评价。对纤维体积百分含量对耐磨性的影响进行了 探讨。通过对磨损数据的处理和理论推证建立了描述该影响规律的关系式。用扫描电镜(SEM) 对复合材料的摩擦表面进行了探查并对该材料的磨损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