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13篇
铁路运输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针对无砟轨道高速铁路对桥梁顶面高程和平整度要求较高的特点,提出了无砟轨道桥梁顶面线形控制方法和混凝土即将浇筑完的梁面标高计算公式.以京津城际北京环线特大桥跨四环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应用灰色理论和自适应控制方法对该桥的挠度和预拱度进行预测,线形控制结果表明:这两种控制方法及本文提出的梁顶面线形控制的方法适用于悬臂施工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桥梁的施工监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兰州市雁盐黄河大桥横梁进行现场监测,了解该横梁在使用状态下的受力状况和应力水平,并对桥梁应力监测及分析方法作了介绍,该试验结果对于桥梁监控和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曲线桥梁预应力束摩阻损失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空间曲线预应力束摩阻损失较大的问题,结合河口黄河特大桥预应力摩阻损失试验,介绍了空间曲线束摩阻试验的试验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了其预应力损失参数μ,k,针对该桥摩阻损失较大的情况提出了处理方法,为该桥的施工和设计提供依据,为曲线预应力束的预应力损失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普通桥梁减隔震支座可能发生翻滚失稳,并且存在肥大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减隔震支座,它是由聚四氟乙烯滑板、肘块、支柱和高弹性阻尼橡胶体通过连杆连接而成.通过理论推导和分析,得出了新型减隔震支座的等价刚度和等价阻尼比的计算式和系统周期图示.应用大型专业分析软件ANSYS,对实际桥梁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减震支座的应用,可以使桥梁的减隔震效果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中,传统单变量灰色理论受误差影响较大,为提高在多因素影响下的挠度预测精度,在单变量GM(1,1)模型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多变量灰微分矩阵方程,结合灰色预测原理,提出一种多变量GM(1,n)关联预测模型.用MATLAB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将其应用于新建太中银铁路跨青银高速(75+120+7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高程预测中,实践结果显示该模型基本准确地预测了架设过程中各梁段高程.  相似文献   
7.
双线性系统地震动瞬时能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周期弹性及双线性系统在地震作用下最大瞬时输入能量对应的位移与结构最大位移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双线性系统参数对该关系的影响.讨论了弹性及双线性系统的等价速度谱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如何由瞬时输入能量评价结构的最大位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针对渭滩渭河特大桥2联(40+4×65+40)m连续梁桥墩截面尺寸的多样性,通过对桥墩上部连接位置先预留槽口,后采用垫块垫出的方式,设计了一套适应全桥桥墩且可拆卸重复利用的三角托架,建立有限元整体分析模型,检算结果表明:托架结构在满足施工安全要求的同时,可满足此桥所有桥墩之间的通用,节省了材料和工程投入,为此类桥梁0号块托架施工设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的应力监测与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力监测中若施工方法不同,相应的也应采取不同的应力处理方法,根据河口黄河特大桥和松花江特大桥的应力监测,结合不同施工方法的特点,分别介绍了预制拼装或预制架设施工桥梁的应力增量法和现浇法施工桥梁如何将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非受力应变成分从测试结果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实测结果表明两种应力处理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处理结果能反映桥梁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以河口铁路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结构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并通过与相同跨度直线桥模态分析的结果对比,分析了该桥的振动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反应分析法,计算了该桥在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式下的地震响应,并与相同跨度直线桥时程反应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对于同类型曲线梁桥的结构设计,动力特性以及抗震性能的分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