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7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13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广河  李娜  王云  关磊  孔亚平 《中外公路》2019,39(2):313-315
近年来随着中国交通建设向山区和生态敏感区延伸,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中国在野生动物通道监测与评价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基于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初步提出了交通野生动物通道监测与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包括选择监测的通道、确定目标物种、设置红外相机(数量、位置、高度、角度、参数等)、有效性评价(独立照片选择与分类、定义"尝试穿越"与"实际穿越"、有效性评价)。以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K2991+500涵洞为依托,应用该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藏野驴对该涵洞穿越的有效性评价,效果良好。该文还指出了未来要继续深化研究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路网的形成与发展对生境的切割作用及对周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道路网景观尺度生态影响研究。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路网矢量数据,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对该地区1988—2015年间4个时期道路网及其影响区内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道路网形成和加密过程中,邻近道路网不同距离缓冲区内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路网加密,路侧空间结构变得复杂,斑块密度增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化程度加深,原有相对单一的景观类型由于路网形成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而变得多样;(2)路网两侧不同距离内景观指数的变化均在200~300m缓冲区内出现拐点,可能是由道路建设或路网形成导致。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路网对周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可能在路网两侧距离300m以内。  相似文献   
3.
道路影响域是道路交通对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的总称。从公路交通、生物、非生物环境、景观四个角度总结了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建设及运营对路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域,具体指标为噪声、视觉、植物种类、植物高度、植被盖度、植被株数、植物多样性、动物种类、动物痕迹数量、光照强度、温湿度、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景观分割指数、蔓延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等。研究发现,噪声影响域单侧超过100m,视觉影响域单侧约为100m,植物优势种变化较为剧烈的范围是单侧10~20m,公路对动物种类的影响不明显,对动物痕迹的影响域约为单侧50m,光照影响域约为单侧10m,温湿度影响域约为单侧10~20m,景观格局影响域约为单侧200m。通过本调查研究,得出该路段对环境的道路影响域约为两侧400m。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分析、类比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野生动物通道的类型和案例分析、野生动物通道标准规范三个方面分别对国内外公路野生动物通道发展水平进行梳理,初步提出我国公路野生动物通道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总体要求,兽类动物通道,两栖类动物通道,爬行类动物通道及不同动物地理分区的动物通道。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公路野生动物通道研究的对策建议,包括:(1)依托野外站点,开展基础研究;(2)加强公路野生动物通道的技术研发;(3)加强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与示范,形成标准化文件;(4)实施重点公路工程野生动物通道建设。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关于我国公路建设中两栖类动物通道设置方法还缺少系统性研究,基于国内外成 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初步提出了公路两栖类动物通道的设置方法,包括位置确定、诱导生境 (包括微型水塘群和迁徙走廊) 设置、迁徙走廊保护设施(隔离栅、易进出的构造物和标志牌) 设置、效果评价等。以交通运输部典型绿色循环低碳示范路——鹤大高速公路穿越靖宇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段为依托工程,应用上述方法设置了6 处两栖类动物通道,指出了未来要继续深化研究 通道的关键参数和设计要求等,以促进我国道路生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公路建设对表土资源的保护,研究提出了一种公路建设表土资源的识别和量化方法。首先采用3S 技术对公路区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识别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类型,再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遥感解译图上布设现场调查的位置并开展表土调查,通过分析评价表土的类型、结构和养分等具体指标,识别出公路沿线需要开展表土资源保护的土地利用类型、厚度、位置以及保护剥离总量。该方法在海南中线高速公路建设中进行了试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表土资源保护效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BT模式下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通过理论分析BT项目环保管理中 各方间的相互关系,首先研究了二次招标型、施工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完全BT模式四种典型BT模式的环境保护管理的特点。然后,以BT工程总承包模式为例,从项目发起人、环境 监理、项目承办人(含内部建设部门) 三个方面,构建了BT模式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框架体系;提出了项目发起人侧重宏观监管、监理单位强化技术监管、项目承办单位实施综合管理和强化落实的模块化管理职责体系;建立了以项目承办人为核心,项目发起人、分包 人、监理人、咨询单位等全程参与,各管理模块间通过过程监督、结果上报、监测反馈等方式紧密协作的系统管理网络。该研究成果在海南省公路BT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理顺了环境保护管 理的权责,提高了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首条高速公路共和-玉树高速公路于2017年通车运营,本路有约75 km穿越星星海保护区段,公路两侧野生动物分布与活动较多,故设置了大量的桥涵通道,供动物穿越。动物通道的使用情况如何,高速公路是否对野生动物活动造成阻隔,目前尚无评价。本文基于2014-2018年对星星海保护区段的路侧野生动物活动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①公路两侧大型动物主要观察到藏野驴和藏原羚,且都有靠近高速公路200 m范围活动趋势;②所观测的5座涵洞均被野生动物利用,主要是狐狸(包括藏狐和赤狐)、狼、高原兔和猞猁;③共玉高速公路运营初期对藏野驴和藏原羚有较为显著的阻隔作用,但对犬科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猞猁)阻隔作用并不明显;④跨度和高度不小于2 m的涵洞通道可满足家养牦牛穿越高速公路分离式路基的需求。本研究为三江源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野生动物保护和畜牧通道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天津港某工程的实例,阐述PDA动测桩仪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公路平面线形对交通鸟类致死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为将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建设减少鸟类交通致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9年不同季节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和驾车的方式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3条公路共进行了345次调查,调查里程累计4000km.采用卡方检验,重点分析直线路段与曲线路段鸟类交通致死在不同季节、不同路基宽度分布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13年连续跟踪监测记录到致死鸟类至少50种798只个体,主要致死种类为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33.58%)、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12.28%)、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8.27%)、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7.52%)、普通?Sitta europaea(6.02%)、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4.01%)和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3.88%),以上7种占总致死数量的75.56%,地栖性和灌木生活性鸟类致死率相对其他种类高;(2)曲线路段致死种类为38种,致死数量占总致死数量的63.2%,直线路段致死种类为35种,致死数量占总致死数量的36.8%;(3)曲线路段和直线路段均为夏季时动物致死数量最高,其致死数量分别占全年的30.9%和19.5%,所有季节曲线路段的致死数量均较直线路段高;(4)5m宽林间公路的曲线路段和直线路段上致死数量和致死率无显著差异,但10m宽公路的曲线路段致死数量和致死率显著高于直线路段.总体来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的曲线路段鸟类致死数量和致死率都高于曲线路段.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降低鸟类致死率的3点对策:(1)在鸟类分布密集或栖息地质量较高的区域,公路平面线形应以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为主;(2)在公路交通鸟类致死集中路段和夏季及鸟类繁殖期,采取严格限速60km/h、控制交通量、加强环境教育等措施;(3)未来公路规划时考虑曲线路段两侧植被尽量远离公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