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23篇
公路运输   166篇
综合类   123篇
水路运输   135篇
铁路运输   146篇
综合运输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京福高速公路邵三段某合同段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阐述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锚索差异荷载增量计算方法、质量检验及结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修SS4改进型电力机车变流装置硅元件易烧损的问题,通过测试和理论分析,并联系运用和检修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西攀路K79 442~K79 570边坡工点为对象,对该工点分别采取抗滑桩、挡土墙、锚杆三种常用的工程措施(方案)进行加固,并对其分别进行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4.
5.
船舶溢油监测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可见光、红外、紫外、激光荧光、微波及电磁能量吸收等船舶溢油监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分析卫星遥感监测、飞机遥感监测、巡逻船监测、VTS监测、CCTV监测、定点监测和浮标监测等7种监测方法的研究、应用现状,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方形双模滤波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微带带通滤波器结构。该结构很好解决了传统滤波器的辐射损耗和体积大等问题。它可以应用到混合或单片微波集成电路中,更加有效地抑制高次谐波输出。利用上述结构仿真并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在1GHz,并能有效抑制高次谐波的带通滤波器,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网架空刚性悬挂的两种布置方式.分析了采用传统正弦波拉出值布置方式时产生受电弓磨耗不均匀的原因,以及新的“八”字形拉出值布置方式及其解决受电弓磨耗不均匀问题的方法.“八”字拉出值布置方式是一种可靠的刚性悬挂拉出值平面布置形式,能够保证受电弓两侧的两个半弓磨耗一致,实现增加受电弓使用寿命、提高授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入分析传统仓储运作模式及其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在区块链视角下构建智能仓储模式,并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对智能仓储提出新的运作策略,以期解决传统仓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速列车在上下坡时,如果速度变化过于剧烈,则会影响平均行车速度,同时会因频繁的加速和减速而造成运营费用的增加.列车的速度变化又与列车运行工况以及坡度和坡长有关.因此,分别在不同坡度上,对高速列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速度变化与坡度和坡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高速铁路坡度和坡长的选取有着重要的意义.以CRH2-300和CRH3型电动车组为例,通过分析两种电动车组的牵引和制动性能,分别对两种电动车组在不同的坡度上,牵引、惰行、制动等不同的运行工况下,速度随坡长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从而为在综合考虑工程量和运营费用时,不同的地形条件下,高速铁路坡度和坡长的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站场设计标准与常规铁路站场有很大区别,站场岔后曲线应满足较高的列车通过速度,以满足站场接发列车能力.本文采用车线动力分析方法研究高速铁路站场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站场岔后曲线参数合理取值,为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根据舒适度条件,给出了不同通过速度条件下岔后曲线半径与超高匹配关系,以及不同岔后曲线半径条件下缓和曲线长度取值;对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优化研究表明:通过岔后曲线夹直线长度应尽量避免取夹直线上车辆第一周期峰值衰减距离与定距之和,对于1200 m曲线,其夹直线不宜选取30 m;岔后缓和曲线长度超过50 m时,对车辆舒适性的改善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