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13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某智慧高速的设计案例为依托,首先对国内外智慧高速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认为电动化、智能化的新型运载工具,信息化和功能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协同的管理与服务将是未来高速公路三大发展趋势。通过对高速公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需求针对性地精准分析,构建面向高速公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创新型应用服务。结合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建设"三网合一"智慧高速基础设施和智慧云控平台构成、数据流为驱动的、"开放、包容、创新"的智慧高速公路。基于案例分析的智慧高速规划设计全过程,对于国内智慧高速的整体设计和建设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探索开辟全新的高速公路智能化建设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选择移居2500m高原63名矽肺矿工,连续20年摄后前位胸片,按居住年限分组,自身对照,观察矽肺与肺动脉高压的演变过程.分析矽肺X线心血管4项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动态观察矽肺X线及心血管各指标的改变,对预测高原人体矽肺的发生,评定矽肺的发展程度,观察疗效和对矽肺愈后判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70#沥青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掺加0.25%博尼维纤维后的试验,对比分析了70#沥青混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掺加纤维的70#沥青混合料和掺加纤维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的车辙因子远高于70#沥青胶结料,应用SBS改性沥青和博尼维纤维能够大幅提高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对其他路用性能也有一定改善,博尼维纤维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SBS改性沥青、70#沥青的性能进行对比检测,着重进行35℃、50℃、60℃下的动态剪切试验,并以车辙因子G*/sinδ评价不同沥青的抗永久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5.
选择移居2500m高原63名矽肺矿工,连续20年摄后前位胸片,按居住年限分组,自身对照,观察矽肺与肺动脉高压的演变过程.分析矽肺X线心血管4项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动态观察矽肺X线及心血管各指标的改变,对预测高原人体矽肺的发生,评定矽肺的发展程度,观察疗效和对矽肺愈后判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运用试验对比分析SBS改性沥青及Bonifiber纤维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首先对SBS改性沥青、70~#普通沥青的性能进行对比检测,采用35、50、60℃下的动态剪切试验并以车辙因子G~*/sinδ评价沥青的抗永久变形能力。进行了70~#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掺加纤维的70~#沥青混合料和掺加纤维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的车辙因子远高于70~#沥青胶结料,应用SBS改性沥青和博尼维纤维,可以提高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疲劳性能和抗老化性能,SBS改性沥青的改善效果优于博尼维纤维,而综合改性的沥青混合料性能最好,从经济角度看,博尼维纤维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桥梁检测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桥梁是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车流、人流和物流的通行载体。随着桥梁建设的不断发展,桥梁结构的形式与功能也日趋复杂,人们对现代桥梁的质量和寿命越来越重视。为了保证既有桥梁的安全运营和尽可能延长其安全使用年限,应加强城市桥梁的检测工作,而且应定期进行。  相似文献   
8.
对于公路桥梁中常用的简支板,选取截面有效高度及受拉钢筋面积作为设计变量,以简支板造价作为目标函数,并以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为依据,提出钢筋混凝土简支板的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杭金衢高速公路杭绍段诸暨服务区、萧山东收费所及K46、K52(衢向)上坡路段的病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病害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10.
积极推进应用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课堂教学改革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了采用应用型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对应用型教学中的教师任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三个环节进行探讨,旨在寻求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