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篇
公路运输   94篇
综合类   7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GTM的设计思路提出解决目前汽车触地压强不断上升的途径,应用GTM减少沥青路面在重载交通下出现车辙、推移等剪切破坏.试验证明,沥青路面的表现与GTM的设计指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因此GTM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现行规范中对沥青路面破损程度、密度分级以及破损换算系数取值中存在问题,通过分析沥青路面破损程度与路面使用状况关系,结合沥青路面养护措施,提出沥青路面裂缝破损密度分级的方法,并对车辙破损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裂缝和车辙破损换算系数的修正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室内车辙试验能够较好地模拟现场情况,分析了室内车辙板的隆起部分在整个变形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中车辙板的变形特征,提出了车辙板侧向隆起高度的量测办法和隆起系数KL的计算方法。通过方差分析,探讨了车辙试件空隙率,试验温度、轮压、试验时间及沥青混合料类型对隆起系数KL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因素中,只有试件空隙率对隆起系数有着显著的影响,且空隙率越大,隆起系数越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室内车辙试验隆起系数的建议值,对于现行规范中4%空隙率的车辙板而言,隆起系数可取0.5.  相似文献   
4.
沥青稳定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抗剪性能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伟民 《公路》2006,(4):220-224
沥青稳定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否会出现严重车辙,为人们所担忧。理论计算分析表明,在静力荷载作用下沥青层中最大剪应力发生在深度8 cm处,且随着基层厚度的增加剪应力降低,故采用沥青稳定柔性基层不会产生结构性车辙;当基层模量增大时,沥青层中下层剪应力反而增大;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高模量材料能有效降低剪切应变,而当采用复合基层时也有利于面层剪应力的减小。  相似文献   
5.
旋转车辙仪(RLW T-R otary Loaded W hee l T ester or R u tm eter)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出现,因其轻便、易用,迅速受到关注。研究表明,RLW T与沥青路面分析仪(APA)、国际车辙仪的相关性都不理想。本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RLW T与APA车辙试验的加载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量测RLW T试件、APA试件与原样试件中粗集料颗粒长轴与X轴夹角的差异,得出结论:RLW T与APA车辙试验的加载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粘层强度试验不能反映粘层的真实强度,鉴于此,先采用车辙仪碾压模拟道路实际运行环境,然后用拉拔、剪切试验测定车辙碾压后粘层的实际强度,并与车辙疲劳前粘层的强度进行对比。试验证明:该方法能真实地反映粘层强度,较目前常用的试验方法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沥青混合料老化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经受不同频率的动荷载的沥青混合料在不同老化期的动态模量进行试验,分析温度和荷载频率对动态模量及相位角的影响,采用车辙因子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根据时间温度等效原理建立了不同老化程度的动态模量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老化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具有明显的温度和频率依赖性,老化使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增大,相位角减小。动态模量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老化使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在整个温度(或频率)范围内变化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8.
沥青路面车辙变形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日益严重的车辙病害进行调查,选择代表性路段钻芯取样,分析路面车辙变形分布特征以及混合料密度和沥青含量变化规律,研究混合料空隙率、级配指数及车辙变形率与路面车辙深度的关系,并采用灰色理论对影响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因素进行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面层对路面车辙贡献率最大,伴随着车辙变形存在混合料进一步压密、沥青流动迁移现象,在空隙率、级配指数、车辙变形率、中面层4.75 mm通过率和粉胶比五个因素中,车辙变形率与车辙深度有最大的灰色关联度,对车辙深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可充分体现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废旧塑料和增粘剂合成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MPE,改性剂采用后添加工艺,即在沥青混合料拌和时直接投入,不需要经过加工厂对沥青的改性。在不同MPE改性添加剂掺量下,进行马歇尔稳定度及劈裂强度试验,得出残留稳定度及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随MPE掺量变化的曲线图;进行车辙试验,得出不同MPE掺量下的动稳定度曲线,改变拌和工艺,并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和现场取样MPE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对比,最终得出适宜的MPE掺量可有效改善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并运用高倍显微镜从微观结构上对其改性原理进行了解释。该工艺既简单易行,又经济环保。  相似文献   
10.
采用2种沥青、2种级配拌制4种混合料,分别在水浴和空气浴下进行50℃和60℃的汉堡车辙试验,分析了水和温度对车辙深度的影响;讨论了车辙深度和蠕变速率指标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不足,提出了车辙变形率指标.结果表明,水环境和提高温度都会加速车辙的产生,50℃水浴和60℃空气浴车辙深度的相关性好,50℃水浴汉堡车辙试验可以反映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建议B级沥青采用45℃,A级沥青采用50℃,改性沥青采用60℃的试验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