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5篇
综合类   5篇
水路运输   13篇
铁路运输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铁路岩溶塌陷典型概念模型研究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几条铁路岩溶塌陷成因机理的分析,建立了导水盖层的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阻水盖层的强度弱化-压差场-失托增荷效应、薄顶板溶洞岩体力学和路堑填土路基4个宏观上的概念模型。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为铁路岩溶塌陷机理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比较系统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2.
针对出口型煤炭码头封闭式堆场在设计通过能力时存在的问题,基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建立该类型码头物流系统的概念模型,并进一步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研究堆场筒仓数量和容量与码头通过能力的关系.模型经过实际检验,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台北盆地大量且大范围之地质钻探及地下水量测资料,并应用3D有限差分地下水流分析程序GMS内建之MODFLOW模块,尝试建立台北盆地之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regional hydrogeological conceptual model)。此概念模式藉由台北捷运深开挖中之大规模群井抽水试验结果验证其正确性及适用性。同时,抽水试验中之地下水位泄降量等资料亦被使用于景美砾石层受限(confined)含水层水力参数之分析及评估。最后,边界效应、补注及垂直渗流(leakage)亦将进行初步探讨,做为后续类似工程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郑忠洋 《中国水运》2007,7(3):165-166
本文介绍了智能网及与其相关的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智能网的历史、发展过程、近期发展状况及我国智能网的现状等,并对智能网今后的演进与发展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变革的发展,以及应对新世纪各种复杂任务所带来的挑战,美军根据网络中心战(NCW)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为中心的指挥控制概念模型-网络中心战指挥控制概念模型.以功能化的建模方法IDEFO对该模型进行了描述,并将其与传统的指挥控制概念模型进行了比较,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对基于网络为中心的指挥控制过程和思想有了较好的认识,同时也为开发适应新形势需求的指挥控制系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梁世翔  秦莉 《中国水运》2006,4(7):188-189
协同物流圈的稳定性对区域物流将产生重要影响.类比自然生态系统,提出了协同物流圈生态构成的概念模型,从仿生学的角度对物流圈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贯彻系统化、模型化、最优化的思想,以北方某市市区及近郊为研究区域,在地下水双层结构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2005年符合地下水位约束的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和满足规划要求的地下水-地表水联合优化管理模型,求解出了2005年该市的最优调水配置方案。这为该市的水资源与水政管理以及制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提供了技术上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集成化汽车产品开发平台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成本开发生产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汽车产品的有效方法.文章提出了集成化汽车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集成化汽车产品开发平台的功能和构成.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产品设计往往只注重本身的功能需求,忽视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文章利用Altair公司有限元软件HyperWorks中的solidThinking Inspire工具建立了汽车板簧支架的拓扑空间,之后进行了工况载荷的定义,最后将质量目标定义为20%,得到整个拓扑概念模型,进而在三维设计软件中进行详细结构设计,让整个产品开发实现由功能向性能的跨越.试验证明,新设计的汽车板簧支架不但能满足性能要求,而且质量减少了近15%,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0.
浅析仿真系统的概念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念模型是仿真系统开发的“蓝图”,也是仿真模型确认和验证的依据所在。正如国内外仿真领域有关专家所指出的,概念模型的重要性已经被充分的认识到,但是,对概念模型的认识却不统一^[1]。有关概念模型的开发要求和理论研究也非常的匮乏。对仿真系统的概念模型开发和表达进行了初步探索,界定了概念模型的表达范围,研究了相应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