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98篇
  免费   317篇
公路运输   5759篇
综合类   3750篇
水路运输   1323篇
铁路运输   2305篇
综合运输   378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344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315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718篇
  2013年   807篇
  2012年   836篇
  2011年   869篇
  2010年   813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886篇
  2007年   824篇
  2006年   667篇
  2005年   599篇
  2004年   518篇
  2003年   464篇
  2002年   351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高速公路平纵曲线组合路段常出现单一平曲线和竖曲线要素满足规范,但二者相结合后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为评估这类组合路段的交通风险、提升组合路段安全性,综合运用可拓云理论与理想点法,提出了基于可拓云模型的交通风险评估方法。基于已有事故数据和文献,从驾驶员、道路、交通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包含15个指标的交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将每个指标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评估指标主、客观权重后,再通过理想点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组合权重;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相关文献,考虑定性指标的边界模糊性划分各评估指标的风险等级,并按照等比原则实现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描述;构造可拓云模型云隶属度矩阵,计算综合评判向量,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路段风险等级。以云南省3段高速公路路段作为分析案例,利用基于可拓云模型的交通风险评估方法计算了各路段风险等级,并识别了各路段的危险性指标。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比,评估结果相同,但信息更丰富,其综合评判模糊等级特征值的期望Exr反映了路段的安全程度;Y路段的Exr高于C路段,表明Y路段比C路段更安全;3段路段的评估结果的置信度因子θ均小于0.05,表明结果可信度较高,验证了该方法在交通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车型:2021年奔驰VITO(448813),配置274.920发动机及725.019变速器.VIN:LB1WG3E1XM8××××××.行驶里程:7880km.故障现象:主动制动辅助系统功能不可用且组合仪表报警.故障诊断:此车是一个严重受损的事故车,维修后发现组合仪表提示主动制动辅助故障,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从设计、施工方面分析了混凝土连续箱梁裂缝的成因,并从理论分析、预防措施、构造措施、化学方法、工程施工要求等方面探讨了有效合理的治理措施。结合工程实例在部分位置设置监测点,实时监测并处理,进而对重点部位加固处理,使箱梁结构更加稳定。通过结果分析,验证了治理措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5.
2020年2月,印度太阳能公司(SECl)发起招标,以建设5GW全天候供电(RTC)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必要,还将建设燃煤火电项目,以确保年供电量至少达到80%。项目通过电子招标和反向拍卖方式进行招标。据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包括太阳能,风电,小型水电或其组合。可再生能源组合类型以及储能系统(ESS)的选择权应由开发商决定。  相似文献   
6.
7.
8.
层间剪切破坏是钢桥面铺装主要病害之一,为了对钢桥面铺装复合结构层间剪切行为进行研究,基于三维离散-连续耦合方法建立了钢桥面铺装复合结构仿真模型,分析得出30℃条件下钢桥面铺装层间剪切破坏行为的变化规律,分析剪切速率对钢桥面铺装层间剪切受力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高或过低的行车速度对钢桥面铺装层都不利。对比分析离散-连续模型与离散元模型模拟结果发现,离散-连续模型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10.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ALPR)在若干年前就已经被研制出来了。然而,由于该系统过去可靠性差、难以操作使用,所以直到最近才被广泛应用到实际系统中。过去的这种系统硬件笨重和脆弱,并需要专业人士安装,而今这种系统与过去相比已完全不同,不仅容易操作使用,而且因采用成熟技术而确保系统连续可靠地工作若干年,并只要用户自已安装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