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内异消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观察中药内异消对两因子的影响及对EM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种植内膜方法建立EM动物模型 ,内异消治疗 ,丹哪唑对照 ,ELISA法测定TNF α水平 ,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表达。结果 EM病模组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腹腔液TNF α含量显著增高 ,与假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内异消能降低VEGF表达及TNF α含量 ,与病模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结论 VEGF、TNF α在EM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内异消可通过调节两因子的表达来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G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质量浓度变化及免疫抑制剂对其影响 ,分析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结果 GD患者血清VEGF显著高于对照组。GD临床分组中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 (CGN)、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组 (LGN)、紫癜性肾炎组 (HSPN)、狼疮性肾炎组 (LN)患者血清VEGF均高于对照组 ,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未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血清VEGF高于对照组 ,服用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GD患者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后与冲击前对比血清VEGF显著下降。肾病综合征组 (NS)患者肾病期血清VEGF高于缓解期 ;膜性肾病 (MGN)患者血清VEGF与 2 4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LN患者血清VEGF与血浆γ 球蛋白、血抗 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结论 VEGF参与GD的发病机制 ,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有关。免疫抑制剂可降低血清VEGF质量浓度。LN患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与LN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研究及治疗寻找有效的手段。方法将36只雄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糖尿病1月组(M1)、2月组(M2)和3月组(M3)。取视网膜标本制成视网膜血管铺片,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VEGF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血管损伤的形态学改变。结果VEGF荧光免疫组化:M1组未见明显表达,M2组9只鼠中有5只表达增强,M3组有8只表达增强。视网膜血管透射电镜观察:M组未见异常改变,从M1组开始出现异常改变,且随着病程延长,改变增加明显,以M3组最为显著,表现为神经节细胞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凝集居边,细胞质内线粒体明显肿胀,粗面内质网呈池样扩张,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并可见到闭锁的毛细血管。结论糖尿病发展的早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早于VEGF的表达;随着病程进展,VEGF在视网膜上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提示VEGF在早期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 (Flk 1)在正常绒毛及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葡萄胎发生、转归及恶变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Flk 1在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VEGF、Flk 1在葡萄胎中的表达与葡萄胎的孕周、胎次及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但在疾病发展中 ,VEGF和受体Flk 1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及增加滋养细胞侵袭性的双重作用。结论 VEGF和其受体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反映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判断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VEGF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视网膜病变 (DR)程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伴有DR及DR的严重程度分 3组 :糖尿病不伴DR(NDR)组 ,糖尿病伴单纯型DR(NPDR)组 ,糖尿病伴增殖型DR(PDR)组。采用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 ,记录糖尿病病程。结果  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逐组升高 ,NDR组为 (5 13.71± 16 8.92 )ng·L- 1 ;NPDR组为 (738.4 2± 337.4 2 )ng·L- 1 ;PDR组为 (95 4 .81± 2 6 1.2 0 )ng·L- 1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血清VEGF含量与糖尿病病程显著正相关 (P <0 .0 0 0 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血清VEGF含量直接正相关 ,血清VEG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定DR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中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实验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2周(DM2)组和糖尿病4周(DM4)组。大鼠断头处死,分离肾小球,提取纯化胞浆及胞膜蛋白。利用[r-32P]-ATP底物磷酸化的方法检测胞浆及胞膜PKC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和TGF-β1在各组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中的表达。结果①DM2、DM4组肾小球细胞内总的PKC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胞浆PKC活性略有下降,但相差不显著(P>0.05);DM2、DM4组肾小球细胞膜PKC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细胞膜PKC活性与肾脏肥大指数(肾重/体质量)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呈正相关。②DM2、DM4组VEGF和TGF-β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肾小球细胞膜PKC活性与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高血糖慢性刺激可引起肾小球PKC活性增高,并上调TGF-β1和VEGF的表达,进一步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率增加,这在糖尿病早期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叶酸、维生素B12对冠心病大鼠模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10±1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叶酸组、维生素B12组、叶酸及维生素B12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第12周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血脂、HCY、VEGF含量;光镜、电镜查看腹主动脉组织学改变;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腹主动脉中VEGF的表达。结果用药12周后,单独应用叶酸或联合维生素B12都能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模型大鼠血清HCY水平(P<0.01),升高血清和血管中VEGF水平(P<0.05),同时能改变VEGF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以影响血清和血管中HCY、VEGF的水平,而应用叶酸或联合维生素B12可以改善或减轻高脂状态所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作用后,MTT方法测定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Ang-2和VEGF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作用浓度的增大,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下调,其在1.0μg/mL组作用48h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3.33%、40.00%,灰度值分别为167.43±12.44和169.05±15.5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显示,丹参酮ⅡA作用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和VEGF含量明显下降。结论抑制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可能是丹参酮ⅡA抗肝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glutamate on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mRNA and protein in cultured rat astrocytes. Methods Cultured rat astrocy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6 groups: control group (C), glutamate group (G), QA group (Q), DCG-IV group (D), L-AP4 group (L) and glutanmte-FMCPG gronp (G+M). Cells were cultured under nomoxic condition (95% air, 5% CO2). RT-PCR and ELISA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VEGF mRNA and protein in cultured astrocytes, respectively. G+ M group was preincubated with lmM MCPG for 30 min prior to the stimulation with glutamate. There were 7 time points at 0,4,8,12,16,24 and 48 h in each group except G+M group.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VEGF mRNA and protein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D group, L group and C group. Different from that in C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VEGF mRNA and protein could be enhanced both in a dose-dependent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in G group and Q group. Meanwhile, the enhanced expression of VEGF mRNA and protein in G group was completely suppressed by MCPG after 24 h. Conclusion Glutamate can in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VEGF mRNA and protein in cultured astrocytes,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activation of group 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in astrocytes.  相似文献   
10.
雷帕霉素对小鼠H_(22)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rapamycin, RPM)对H_(22)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H_(22)肝细胞癌株,分别与RPM、CsA、FK506和5-Fu共同孵育48 h,进行MTT实验.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H_(22)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ELISA法测定各组上清液中VEGF含量.体内实验建立H_(22)肝细胞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同时完成C57BL/6→BALB/c小鼠异体皮肤移植模型.给予RPM、CsA、FK506和5-Fu灌胃,观察皮片存活情况.获取实验小鼠血清及肿瘤组织.计算各组肿瘤体积,通过CD34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各组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剂量为0.01、0.1、1 mg/L的RPM对对数生长的H_(22)肝细胞具有细胞毒性,抑制H_(22)小鼠肝癌细胞增殖,培养上清液中的VEGF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数较其他免疫抑制剂组显著减少(P<0.05).体内实验显示给予1.5 mg/(kg·d)和4.5 mg/(kg·d)的RPM与5 mg/(kg·d) FK506、20 mg/(kg·d) CsA的皮片存活时间相等,而肿瘤体积显著减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剂量RPM显著降低了荷瘤小鼠血清中的VEGF含量(P<0.05),同时瘤组织内的MVD显著减少(P<0.05).结论 体外实验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RPM具有抗免疫排斥和抗肿瘤增殖的特点,可能在肝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方面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