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6篇
  免费   349篇
公路运输   4920篇
综合类   3035篇
水路运输   3349篇
铁路运输   3899篇
综合运输   452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332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856篇
  2013年   783篇
  2012年   949篇
  2011年   922篇
  2010年   917篇
  2009年   1067篇
  2008年   1170篇
  2007年   1023篇
  2006年   854篇
  2005年   862篇
  2004年   662篇
  2003年   659篇
  2002年   442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黄源 《舰船科学技术》2020,42(16):28-30
现有方法大多是针对近海领域,在200 n mile以外的海域存在着可视化图像逼真度差的问题,为此提出大数据背景下的舰船航行环境可视化方法研究。利用大数据中的最优插值算法处理舰船航行环境数据,以此为基础,利用LOD动态调度技术可视化环境要素点,通过空间坐标系可视化环境要素线,采用纹理映射技术可视化环境要素面,基于体绘制技术可视化航行环境体,通过环境要素点、线、面、体的展示实现了舰船航行环境的全面可视化。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与现有代表方法相比较,本文方法可视化图像帧频低、帧速率高,表明本文方法可视化图像逼真度高,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3.
文章通过对高原环境适应性改进HX_D1D型机车列车供电装置交流输入侧接地故障的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保护控制策略优化方案,避免列车供电装置故障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铁路规划项目功能定位定性分析为主的客观性不足问题,以宝鸡至汉中铁路为研究对象,选取节点间旅客交流时间或节点间运输距离为权重,运用Space L构造法建立区域铁路客、货运输网络拓扑结构模型;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基于"有无对比"思想及等级化线路技术标准,结合应用Pajek软件与R软件,测算区域铁路运输网络直径、平均距离、边介数、网络效率等加权特征参数,以及非加权特征参数集聚系数进行网络测度分析,并进行网络最小生成树分析;以网络分析结果为基础,从路网、通道、客运、货运四个方面对铁路规划项目功能进行定量化综合定位,宝汉铁路为宁陕及陇东地区与川渝地区间南北纵向新通道的骨架干线,是一条以货为主、客货共线的区域路网干线铁路。  相似文献   
7.
8.
9.
国内大城市的首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大多建设于2005年前后,未来5 ~10年内将普遍到达信号大修年限,在大修中同步进行制式改造以满足线路的运能需求是普遍的做法.既有线路的大修与新线建设的差异较大,在国内普遍缺少大修改造的经验.通过结合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信号系统改造的实际案例,对既有线路信号系统大修改造类项目的 典型难点进行研究.将信号大修的典型难点分为3种类型,研究其应对策略,以期为后续其他城市陆续开展的信号大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感应充电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为主要特征的充电路面(Electrified Road,e-Road)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可为行进中的电动汽车进行动态无线充电,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续航里程不足等问题,是支撑未来公路交通电气化发展的重要储备技术。详细介绍了IPT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总结了已有e-Road试验段的充电性能参数和技术就绪度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基础设施角度剖析了e-Road目前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内容包括:①深入分析了IPT系统工作时因高频磁场通过介电性路面材料所引起的电磁损耗对IPT系统充电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②针对充电模块与普通沥青路面存在的力学兼容性问题,从结构受力原理、材料损伤特性等方面总结了e-Road复合结构产生力学损伤加剧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了耐久性优化措施;③针对e-Road环境可持续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并对比了e-Road与传统道路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指出了e-Road环境性能研究对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估算的重要性。此外,还从政策支持、安全性、价格因素等角度对e-Road进行了综合可行性评估,并对充电路面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智能化展望,提出了e-Road与其他新型智能道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