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华 《交通科技》2007,(2):84-86
从车-路系统力学作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简化分解,提出从“车辆对路面的力学作用”和“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两方面,利用“车辆竖向振动荷载模型”、“轮胎-路表接触应力模型”以及“路面结构力学响应模型”3个子系统模型来进行路面动力学研究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紫祎  王渊  何锐 《公路》2022,(6):342-351
随着我国交通量的急剧增加,水泥混凝土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若不及时进行修补,破坏情况会日益严重,造成巨大交通压力。因此,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对道路工程以及行车安全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境内外开发的道路工程快速修补材料种类繁多,不同材料的修补原理和适用条件不同。基于此,对常用的道路工程快速修补材料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道路修补工程对快速修补材料的技术要求,提出快硬早强型特种水泥在众多的道路快速修补材料中的优势,总结其水化机理,并结合境内外现有应用实例,探讨快硬早强型特种水泥作为道路快速修补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快硬早强水泥的高效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特点,决定了其破坏过程的行为特征。只有深入研究路面在破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才能揭示其破坏的机理。损伤力学是研究材料破坏过程行为特征的有力工具。文章基于损伤力学的原理,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损伤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资产价值评估是资产管理的核心。该文针对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以道路技术状况评价和使用性能预测等技术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资产价值评估的重置成本法,且对上海市城市道路路面资产价值进行了实例计算。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在养护投资、全寿命费用分析,以及多设施综合优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裂缝的疲劳变温损伤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沈阳——大连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应用连续损伤力学理论,计入变温引起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的非均匀性,对含表面裂缝的路面体进行疲劳变温有限元分析,并提出路面的疲劳损伤寿命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材料、工艺和设备的综合角度对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重点对影响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的因素和SMA等新材料咱面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成套技术。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含有地下管道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现象,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道路结构力学计算模型,研究分析道路回填材料的回弹模量、管道埋深及沟槽形式等因素变化下的力学行为,得出地下管道的存在对路面结构影响受力分布规律与范围,并和调查路面的病害情况进行对比,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与现场施工及改善路面的结构性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无线充电路面是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与路面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智能路面,可使路面同时满足行驶功能和无线充电功能。设计实用的无线充电路面,需要将传输装置埋设于路面材料中,如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材料。无线电能传输是路面中的原边线圈和电动汽车上的副边线圈经感应耦合谐振完成的。现有无线电能传输过程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当传输过程需要穿过路面材料时,空间介质的电磁特性对无线电能传输所产生的影响需要探究。为此,选取AC-13型沥青混凝土和C30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研究分析2种路面材料的磁化性能以及对感应耦合谐振电路的能量损失效应。首先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对2种路面材料组成成分的磁化性能进行定量分析,接着采用LCR测试仪测量其感应耦合系数,最后搭建87 kHz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来研究能量损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组成成分的磁化性能差异较大,水泥混凝土可视为连续的磁性介质,而沥青混凝土不连续;2种路面材料在感应耦合谐振电路中会降低感应耦合系数,且材料的磁化会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谐振电路失谐,导致原边功率下降12.7%和14.2%,并造成能量损失;经调节谐振状态后发现,电路的谐振频率向低偏离;为了降低无线充电路面的能量损失,在设计过程中应将路面材料的磁化作为关键因素来考虑。  相似文献   

9.
(1)系统总结我省近二十年来各种气候、地质、交通等级下的路面结构及其使用效果,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当前省内沥青、水泥路面的各种病害及其成因,对我省高等级公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从路面材料和结构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对我国代表性城市的实地调研,结合充电设施自身的特点及商业模式主要构成因素,总结了充电设施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基于这些关键要素,对比分析了在公共场所、半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典型案例及主要特点,并对各类场所的商业模式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根据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发展情况,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面临的人与自然和谐、交通安全与效率、环境污染、人居条件等突出问题,分析了城市密实路面铺装材料与增加地表渗透,降低道路交通噪声,减少热岛效应,实现部分尾气分解等社会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提出了采用多孔材料作为新一代环保型路面材料的设计理念,以改变路面仅具有单一通行功能的现状,使其兼具通行与透水、降噪、低吸热、减小汽车尾气污染等环保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以多孔结构为主体或基体具有透水、降噪、低吸热、减小汽车尾气污染功能的4种路面材料的设计、性能、功能和局限性,并进一步论述了环保型多孔路面材料的设计理念、研究进展与设计架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多孔路面材料的功能与性能协同设计方法、多孔结构的力学模型、行为理论等关键内容需要开展系统研究;其应用不仅能够拓展路面的功能,引发路面技术的变革,同时能够丰富和发展现代道路工程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带动现代道路工程技术进步和相关社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智能路面的发展,综述了智能路面各项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提出了智能路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智能路面的体系架构,包括路面信息感知获取层、信息集成处理层、综合服务层和能量供给层;重点介绍了智能路面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能量收集与利用技术、自我调节技术和基于智能路面的车路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智能路面的设计和建造方法;最后提出了智能路面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路面是由特定的结构材料、感知网络、信息中心、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组成,具有多种智能,并且能够为人、车、环境提供服务的道路路面;智能路面的发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道路自身潜力和适应未来的交通工具;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智能路面的各种能量收集和自我调节技术应着重解决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在智能路面的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路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路面,其设计和施工可以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施工、3D打印和智能压实技术,集合成一套新的建造工艺。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未来道路交通荷载的主流形式,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与路面抗滑性能存在着直接关系,而且随着时间变化,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为了明确国内外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研究现状,对胎-路接触力学模型和路面附着特性、动摩擦因数的计算方法、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抗滑性能评价指标和衰变模型以及抗滑性能在无人驾驶车辆安全性中的应用等热点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总结,对比分析了现有沥青路面与橡胶轮胎的接触力学模型,探讨了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归纳了现有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指标及衰变模型,最后论述了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发展方向。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路表分形理论的Persson迟滞摩擦理论更适用于沥青路面动摩擦因数的计算要求,计入了橡胶对表面粗糙度的有关尺度变形响应及滑动摩擦的温度依存性;考虑路表峰值附着系数时变性的摩擦因数-滑移率(μ-s)曲线附着系数估算方法更能反映路面实际附着特性;当前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研究在胎-路相互作用机理、评价指标、衰变模型等方面研究不足,需要从时变性、统一性及车辆抗滑需求感应参数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推行基于时间效应的抗滑评价指标是沥青路面抗滑层设计与抗滑性能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中国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内服役水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宵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110-114,16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城市缺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环境与生态问题也同步扩展。为了解决缺水、环境、生态等一连串的矛盾,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日益重要,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应运而生。该文介绍的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是一种成本低、实施便利、见效快的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通过对道路横断面的布置的调整,增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道路路面的雨水先通过道路雨水收水口进入地下盲沟网路,达到雨水过滤、绿化灌溉、绿化储水的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总结面向智能车辆的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即现役道路基础设施承载智能车辆行驶的适宜程度,阐述自主智能驾驶定义与驾驶自动化等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剖析不同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并分别从感知层、感知-决策层、决策-控制层探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人机功能差异,通过归纳总结智能车辆与道路几何要素、路面性能及其他道路要素(如道路标线)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从道路工程角度及其他道路要素方面回顾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车辆,配置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车辆对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最高,主动安全系统次之,而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适应性不足。而目前研究主要问题包括:难以归纳、标定不同驾驶自动化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及其对于道路设计参数的需求设计值;测试道路场景条件过于理想,考虑的驾驶自动化等级单一,试验规模和样本有限;道路几何、路面性能以及道路标志、标线等道路要素与智能车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与不同道路场景相匹配的智能车辆驾驶特征数据的获取手段。因此建议:重视并推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关键人机功能差异指标信息共享;联合高保真且可交互的道路场景、高精度感知传感器物理模型、车辆动力学模型及微观交通流模型,利用测试场景自动化生成、极限工况场景搜寻与泛化等技术开展智能驾驶虚拟测试,突破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反映不同等级智能车辆的道路行驶适应性特征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准、有效地评估预测复杂道路场景及不利道路条件下的行驶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刘子豪 《时代汽车》2022,(1):121-122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出行需求也逐渐增加。燃油汽车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基于此,新能源汽车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现阶段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投入使用中占比最高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电动汽车具有动力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逐渐减少的石油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充电难、充电慢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就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案进行分析,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7.
滨州永久性沥青路面试验路初期阶段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设计的沥青路面结构需要周期性改建的重大技术难题,从重载作用下路面结构疲劳损坏的机理人手,首次铺筑重载交通条件下具备路面响应实时监测和长期性能观测条件的永久性沥青路面试验生产路。建立了典型重载交通道路的轴载谱参数和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力学响应实测数据库。通过对不同结构组合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规律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路...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目标的实现,对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对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模式的研究,提出了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解决方案及家庭分布式储能模式。  相似文献   

19.
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处治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希梅  王朝辉  王选仓 《公路》2008,(3):189-193
为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得到有效应用,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各种再生处治技术,从再生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再生路面等级及再生设备等方面,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方法进行了优化,提出不同再生方法的适用条件。同时着重研究了冷再生技术,对冷再生稳定剂的选择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与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冷再生性能对比表。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平整度是衡量路面质量、评价行车舒适度的重要指标。德国拥有12.993万km的高速公路,其中约2/3的路段没有速度限制,因此德国交通管理部门对路面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上述课题,首先介绍中国"超级公路"的建设背景和需求,强调德国路面的平整度指标对中国道路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然后回顾国内外道路平整度的评价和预测等研究手段与方法,介绍德国基于功率谱密度曲线的平均不平整指数(AUN),分析将功率谱密度曲线转化为高度-波长曲线的优点,叙述考虑人车振动反应的有效平整度指数(LWI),简述加权纵断面评价方法(WLP)的思路和步骤;最后总结德国路面平整度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和对于中国道路平整度研究的借鉴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