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陶俊 《世界海运》2013,(11):19-20,52
航运市场会因世界经济变化出现高峰、常态和低迷三种状态,在这三种状态下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也会发生变化。分析当前在航运市场低迷期间海事监管面临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危机海事监管需要作出相应的决策,通过调整监管重点和改进监管措施以适应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我们告别了海事界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企业。同时,一些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常规理念,也在向我们挥手道别。发生在2020年的"告别",出现于海事界的话题不少。故去的行业先辈、消失的巨头企业,以及似乎正逐渐淡去的运作或经营模式,都给本就显得暗淡的2020年罩上了更多的阴影。  相似文献   

3.
邢丹 《中国船检》2013,(12):19-22,130
海事界出现的大联盟、大整合,给行业带来的影Ⅱ向尚未完全显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市场洗礼将加剧。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海工市场持续低迷,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滑,全球两大海工巨头——新加坡胜科海事和吉宝集团旗下吉宝岸外与海事进入了"求生"模式,纷纷裁员关闭船厂节省开支,与此同时,两家企业合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由于海工市场持续低迷,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滑,全球两大海工巨头——新加坡胜科海事和吉宝集团旗下吉宝岸外与海事进入了"求生"模  相似文献   

5.
中国股市进入高位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个人投资的火热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独特的风景线,随着行业景气度提高,股票价格一路走高,人们逐渐开始关注造船、航运港口业的行业分析。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们在海事界领域的优势,特推出一个新栏目"海事个股分析",帮助海事界股民更透彻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及未来市场动向。本栏目文章仅供个人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编辑推荐:享有船舶行业"圣经"美誉的《船舶设计实用手册》第3版现在开始正式发行了!第3版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委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持修订,于2013年底完成出版工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近10年来,国际海事界和造船界十分注重海上安全、环保及节能减排,IMO及IACS等国际组织对船舶设计和建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2015年8月2日,日本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ISO/TC8)发起的关于《船载海上工况数据服务器》和《船载机械和设备标准数据》两项国际标准立项正式获得通过。作为国际海事法规的推动者,日本已经尝到EEDI为其船舶工业界带来的"甜头",而上述两项标准草案的成功立项则进一步揭示日本已经将"智能船舶"(Smart Ship)上升为该国国际海事立法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国际标  相似文献   

8.
李彦庆 《船舶》2023,(4):1-18
海事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控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势所迫,也推动了海事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联合国自启动气候变化议题以来,国际海事界一直在寻求通过结合技术、运营和市场这3种措施,推动减排问题的根本解决;与此同时,有关海上防污染的主题内容不断丰富,立法推动下的新技术应用正促进整船解决的“绿色方案”日臻成熟。产品端理念与方法的快速变化,正日益影响着船舶设计、制造与营运的全过程,并已扩展到以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视野下的供应链管理。该文旨在分析总结过去十几年来海事立法重点、行业技术创新、重要热点以及未来影响产业发展的若干重大因素,围绕海运替代燃料转型这个关键问题,从产业竞争与技术发展的角度,提出行业顺应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重点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本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和规模的海事专业会展——2015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即将于12月1日至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是集学术、展览、贸易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海事交流活动。她是自1981年起,每逢单年在上海举办的双年展,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7届,成为中国与国际海事界寻求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国际海事界了解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运、港口等产业的重要窗口,为中外海事技术、经贸合作、船舶融资、安全保险、规范规则、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起  相似文献   

10.
正站在新年的起点,我们迎来了本世纪2 0年代的曙光,也开启了《中国船检》杂志奋斗新时代的新征程。作为媒体,20年时光,并不短,它精彩记录了航运业、造船业和船检行业20载的升腾轨迹,再现了国际海事界的风云变幻。20年间,国际海事格局云旗翻卷,安全理念不断深  相似文献   

11.
《世界海运》2016,(8):42-46
国际海事条约在世界海运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法律体系差异较大,因而对国际海事条约在其国内法系统中如何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关立法相比,中国国内没有法律直接规定国际海事条约的适用问题,但从一些相关部门法中可以看出是兼采用"转化"与"纳入"方式的。在司法实践中,这往往给审判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立法者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考世界其他主要航运大国的立法情况,对国际海事条约在中国的适用进行细致规定。  相似文献   

12.
《船艇》2010,(2):12-12
2009年12月1至4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在上海举行。从展商规模到观众数量到展会效果,这发海事会堪称海事界的一次盛宴。《游艇》杂志社作为参展商对此深有体会,并由此产生一点感想:海事行业对中国游艇行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豪华邮轮的配套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船舶工程》2017,39(12):后插12-后插16
正"建造一艘邮轮需涉及100家战略性供应商和500~600家专业供应商,中国邮轮设计与建造的最大难处便在于供应商、资源、技术、系统的整合。"在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大型邮轮市场却非常活跃,成为当前世界造船业唯一供不应求的产品,中国进军邮轮产业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然而,配套产业资源的严重匮乏以及整合配套资源的能力不足成为了中国邮轮建造的巨大掣肘。2017年12月6日,在2017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特别设置的"豪华邮轮专场"上,来自政府、银行、船舶与航运相关企业、船级社、高校、科研院所、  相似文献   

14.
正时下,船舶智能化大潮正汹涌而至。那么,船舶智能化主要有哪些特点?这股浪潮将给国际海事公约带来怎样的影响?海事界应如何应对?近年来,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网络通信、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为传统工  相似文献   

15.
王娜娜 《船舶工程》2019,41(12):前插1-前插15
正国际海事技术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以下简称"会展")于12月3日在上海开幕。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宏大的海事专业会展之一,会展迎来了其创办40周年的盛大庆典。与此同时,2019年也是中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40年来,该会展不断发展壮大,参与、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从落后到跻身世界造船大国、建设造船强国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与国际海事界寻求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会展成为国际海事界了解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运、港口等产业的重要窗口,更助推了中外海事技术、经贸合作、船舶融资、安全保险、规范规则、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集装箱化》2011,(5):27-27
2011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将于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目前已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确认参展;同期还将举行以"绿色、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高级海事论坛。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每2年举办1次,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国际海事界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  相似文献   

17.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3,(5):11-15,119
"泰坦尼克"号悲剧在深深刺痛海事界的同时,也催生了《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在中国广大影迷心中,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经典和唯美的代名词,在那艘沉没之船上演绎的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曾经让无数影迷为之迷醉和流泪。但对全球海事界而言,"泰坦尼克"号却是创伤的代名词。然而,正是这种创伤,深深刺痛了海事界,也  相似文献   

18.
回首风云激荡的岁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使"改革早、开放早、走出去早、与国际接轨早、竞争起点高"的中国船级社(CCS)如虎添翼.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安全、质量、改革、发展"八字方针,走以科技为先导的发展道路,服务于国家相关行业发展大局,驰骋在世界海事疆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长为国际海事界有重要影响力的船级社,开创了建设创新型国际一流船级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正回望2018年,整个海事界相比前几年虽然少了一些波澜。但仔细回味,一些可书可点的事件足以惊动业界。地缘政治所引发的问题已不仅仅重挫经济,相关组织制定的战略将激励海事界尝试新的发展模式,新技术渐被应用于实际,并购整合依旧为行业暗涌,信息化航运促使联盟合作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集装箱行业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近年来增长速度放缓,供需矛盾加剧,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在持续低迷的国际航运市场的影响下,我国集装箱行业面临新局面,行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在市场低迷时期影响加剧.《报告》重点分析了集装箱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新的经济版图上和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历史时期,对集装箱行业提出新的需求,引导行业前瞻性的布局新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