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加热效果对路面的再生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该文以热风循环式加热装置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数学模型与Abaqus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加热温度场的解析解与数值解。结果表明:路面加热温度场的解析解与数值解存在较大误差,Abaqus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拟合度较高,建议采用Abaqus有限元模型进行沥青路面就地风热再生温度场的相关计算。  相似文献   

2.
原路面加热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的核心工艺环节,为探寻就地热再生加热机组运行速度及加热功率的合理组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过程的传热模型,结合就地热再生原沥青路面加热特点,将传热模型转化为沿路面深度方向的一维传热,并依托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实体工程,通过现场埋置温度传感器,监测加热机不同加热功率下路表及路表以下不同深度的温度,通过拟合传热方程,反演计算获得加热机组最大、最小功率的辐射热流密度。然后通过遗传优化算法结合传热模型,以加热过程最小化能耗为原则,寻找不同运行速度下加热机组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建立的传热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就地热再生原路面加热的温度场;沥青路面加热时,热量的散失及温度传递的滞后性将会影响到加热机组热效率;按照最小化能耗的加热原则,3台加热机应先以最小功率进行加热,当需要提高加热机加热功率时,应优先增加第2台加热机的加热功率,然后是第1台,最后是第3台;由于加热机功率的限制,为满足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温度要求,加热机运行速度应该小于等于3.2 m/min;推荐加热机组适宜的运行速度范围为2.4~3.1 m/min,在该范围内不仅能够满足加热过程的温度要求,还能最小化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3.
就地热再生技术加热等级和作业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热技术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关键,加热过程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基于热风循环加热方式的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使用一维非稳态导热模型,建立传热温度场,研究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中加热的分级和作业速度的控制。通过实地温度测量,证实了加热等级和机群作业速度二者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技术人员的实时温度量测和现场指挥,可以有效指导施工、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燃料利用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过程中温度分布的统计特性,将加热热流密度、导热系数、比热容及密度视为随机变量,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建立就地热再生加热过程中沥青路面温度场的三维模型,并提取节点温度变化曲线;利用MATLAB对温度变化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沥青路面上面层,输入热流密度的随机性对沥青路面表面温度分布的随机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沥青路面内部,比热容和密度的随机性是影响温度分布随机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优化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参数,提高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加热效果,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热风加热装置加热沥青路面的模型,模拟计算了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过程,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及参数设置的正确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热风温度、热风速度、出风孔离地高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热风加热效果评价方法,引入综合模糊评价指标代替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加热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等单一评价指标对沥青路面加热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性权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仿真分析验证了综合模糊指标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加热装置的设计参数范围内,热风温度对沥青路面表面温度及分布均匀性影响最大,热风速度对换热系数影响最大,出风孔离地高度对能量利用率影响最大。以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能量利用率等单一指标为优化目标获得的最佳加热参数组合,仅能保证各自指标最优,但其他指标较差;以综合模糊评价指标ECFI为优化目标得到的最佳热风加热参数组合,可以同时获得较好的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能量利用率。研究方法和结论为沥青路面热风加热参数的选择和加热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微波加热是国内外新近研究的一种加热方式,具有深层加热、均匀性好、能量利用率高等优点。以往微波加热技术多应用于沥青路面日常养护,未见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的应用。该文基于微波加热的原理和特点,提出国内外独特的微波辅助加热就地热再生组合工艺流程,并开展微波辅助加热就地热再生在连霍高速养护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机直接对原路面加热的方案是不合适的,确定了微波加热机二次提温的方案。连霍高速就地热再生工程实践表明:经微波加热后,铣刨料内部的加热温度可提升14℃,保证了后续混合料的拌和摊铺温度和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7.
就地热再生是预防性养护,研究热风循环加热方式下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的温度场,有助于提高施工机械的加热效率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通过分析热风循环加热原理,确定路表热量来源由热风对流换热和固体间表面辐射传热两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就地热再生路面温度场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的离散方程进行计算,得到路面各层温度随加热时间、路面深度、风速、机械行驶速度的变化特点。计算结果表明:路面各层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路面深层的温度变化呈现明显的滞后性;路表温度随环境风速的增大而降低,当风速增加时,路表温度近似呈抛物线形式降低;风速变化对路面温度的最大影响深度大致在路表以下1.0~1.5cm,为提升加热效率,建议在风速小于5 m/s的环境下施工;加热机械的行驶速度对路面各层温度影响较大,建议施工时控制加热机行驶速度低于2.5~3.0 m/min内。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中,旧路而和混合料的加热温度和再生工艺是影响整个再生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1])。热风循环加热技术是就地热再生技术的一种,它通过燃烧燃油加热空气,形成高温气流,实现对路面或热铣刨后的混合料的持续加热。由于热风循环是封闭系统,且沥青路面与混合料的导热呈非线性变化,这给该技术实施中的路面和混合料加热及控制带来困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沥青路面微波加热再生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根据傅里叶传热学理论建立了二维微波热再生传热数学模型;用角锥喇叭口面场近似辐射场,研究了微波内热源;建立边界条件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基于控制容积的有限差分法(CV-BDM)建立了微分方程的隐式离散格式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选用了工业频率2.45GHz的微波试验系统,采用连续加热工艺和间歇加热工艺,研究在沥青路面内二维温度场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时温度上升是非线性的,在加热初期升温较慢,后期升温较快;沥青混合料内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其口面中心区域附近温度较高,而边缘处温度较低。当采用间歇加热工艺时,可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受热均匀性。必须合理选择加热时间。数值模拟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智能化监测设备获取就地热再生高温加热后的沥青路面温度分布,研究就地热再生施工过程中高温加热对SBS改性沥青的老化与再生效果的影响;采用常规试验和红外光谱分析,对比室内外再生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沥青经过长期自然老化后低温性能下降,黏性增强,再生剂加入可改善老化沥青的低温延展性能,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再生剂加入有助于调整老化沥青的组分。就地热再生高温加热后沥青路面的表面温度可达230℃,原路面老化改性沥青经过加热机高温加热后发生二次老化,此外,现场再生沥青的性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综合室内外原路面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提出需根据原路面老化沥青的现场再生情况,为现场施工质量的保证留出一定的再生剂余量。  相似文献   

11.
依据江苏省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基于再生加热设备的加热温度、路面抗滑性能、渗水系数、平整度和压实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就地热再生装备处治路段的短期效果;进一步基于车辙深度、路面抗滑性能和平整度等路表指标分析就地热再生技术的长期处治效果,结果表明,本文分析的两种就地热再生装备处治效果基本类似,且就地热再生工艺处治路段的车辙深度在通车4年后仍处于5mm以下,表明对路面车辙具有良好的处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目前工厂热再生和就地热再生工艺和设备的研究比较,开发了一种新型一体式就地热再生机。该再生机综合了工厂热再生和就地热再生的优点,改进了传统的就地热再生机组对路面的加热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关键技术,本文结合某公路改建工程,设置试验路段进行分析,阐述就地热再生技术不同施工方法的特点,探讨再生剂掺量确定、旧路面加热、再生混合料的摊铺及碾压等多个方面,并对就地热再生施工关键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结果表明:采用就地热再生技术进行路面改建可取得良好施工效果,且对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利用率高,可有效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4.
英达第3代大型就地热再生机组由2~3台HMl6型沥青路面加热车、1台RM6800型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车(公路王)和1台EM6500型沥青混合料提升复拌机组成。 RM6800配备了高效热辐射路面加热墙、多组可独立控制的气动路面疏松耙、电脑自动控制的再生剂和乳化沥青喷洒系统、可调节作业宽度和深度的螺旋集料器以及半挂式牵引车等。  相似文献   

15.
利用路面摊铺与养护综合试验台对沥青路面进行室内热再生加热试验,研究再生路面加热过程中加热板的移动速度、沥青路面的温度变化以及加热量等因素对加热质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满足加热质量的最优移动速度、最佳加热距离以及合理的加热量等施工参数,为沥青路面再生加热施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沥青混凝土路面就地热再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现场再生利用,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结合黄延高速就地热再生表面处治工程,从沥青混凝土路面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合、原路面加热、耙松、再生剂喷洒、混合料摊铺等方面分析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施工工艺方面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就地热再生技术的现场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2009年3月2日,英达热再生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英达大型复拌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和施工技术”通过了由国家交通运输部科教司组织的鉴定,专家鉴定小组一致认定其已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英达大型复拌就地热再生机组使用多组多排路面疏松耙对加热软化后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耙松和再收集,代替了传统就地热再生中的铣刨工艺。这套机组在施工中无须打碎骨料,优良的间歇性热辐射加热效果和出色的盘式沥青洒布系统使得道路修复质量、效率及环保方面的效益得到了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2009年3月2日,英达热再生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英达大型复拌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和施工技术”通过了由国家交通运输部科教司组织的鉴定,专家鉴定小组一致认定其已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英达大型复拌就地热再生机组使用多组多排路面疏松耙对加热软化后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耙松和再收集,代替了传统就地热再生中的铣刨工艺。这套机组在施工中无须打碎骨料,优良的间歇性热辐射加热效果和出色的盘式沥青洒布系统使得道路修复质量、效率及环保方面的效益得到了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根本意义在于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次资源化、循环利用。依托贵州某省道K114+000~K165+850段就地热再生工程项目,从工程实例角度分析沥青混凝土就地热再生技术的方法、过程和实用性,并通过蠕变试验对再生料的高温稳定性能进行评定,以验证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山区道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前言 就地热再生技术(HTR)是适合于沥青路面面层连续修复的一种经济的沥青路面维修技术。就地热再生技术可以利用95%以上的原有沥青路面旧材料,不但节约了材料费用,而且减少了传统冷铣刨方法所耗费的大量运输费用,维护成本显著下降,其维修费用相当于传统修复方法的50%~60%。目前,随着技术标准的建立和规范的完善,就地热再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道路的修复及养护施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