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路穿越湿地的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康 《公路工程》2008,33(3):155-159
主要从公路施工和运营2个阶段,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公路施工对湿地水质的影响;公路运营以后,路面径流对湿地水质的影响;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对湿地水质的影响;公路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对湿地的影响;公路施工和运营后,造成的大气污染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公路建设对湿地动物的影响;桥梁施工对湿地的污染等。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公路选线、施工、运营几个阶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而公路建设又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湿地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西部公路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占用湿地面积,破坏水文动态,引发水土流失,污染湿地环境,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湿地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路建设对湿地资源的影响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赵康 《公路》2003,(2):87-90
综合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对各类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占用湿地面积,污染湿地环境,引发水土流失,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路建设中合理保护湿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浅谈公路施工环境保护及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炳 《交通科技》2005,(1):110-111
针对公路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重点讨论公路施工阶段的环保措施,并对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结合内蒙古荷叶花湿地的自然环境、生态功能和通辽—鲁北段公路建设的具体情况,从湿地面积、动物、植被、生物多样性、水文、水土流失、湿地环境等方面分析公路建设对荷叶花湿地的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缓公路建设对湿地环境影响的保护对策,可以为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效控制湖泊萎缩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昌敦虎  陈济丁  孔亚平 《公路》2005,(6):130-135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冻土退化而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文章利用“建没项目——生态环境要素”矩阵,在分析公路建设施工期和运营期各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得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子为:植被、野生动物及其生境、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土流失和冻土层。  相似文献   

7.
刘苏  秦建新  魏晓芳 《公路》2006,(1):102-108
依据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和洞庭湖区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历史演变的各种影响因素。就公路建设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公路城镇化效应以及公路水利效应是影响的主要方面。建立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公路等级指标、公路城镇化效应指标以及公路水利效应指标构成。为基于3S技术监测评价公路建设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分析了甘肃省公路建设项目对各类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占用的湿地面积,污染湿地环境引发水土流失,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道路建筑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了公路建设中应在选线、施工、运营中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对湿地的破坏,合理保护湿地资源的对策,从而减少公路修建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国道213线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改建工程通过我国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减少公路建设对湿地地下水流动产生的阻隔作用,需要在路基铺设盲管进行导水.只有掌握公路附近湿地的地下水流特征才能确定盲管的管径和铺设密度.我们通过在典型地区进行抽水试验获得实测数据,并采用数值模拟得到地下水流模型,从而进行公路排水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0.
国道213线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改建工程通过我国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减少公路建设对湿地地下水流动产生的阻隔作用,需要在路基铺设盲管进行导水。只有掌握公路附近湿地的地下水流特征才能确定盲管的管径和铺设密度。我们通过在典型地区进行抽水试验获得实测数据,并采用数值模拟得到地下水流模型,从而进行公路排水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1.
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湿地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因此"生态脆弱"是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以213国道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高寒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工程设计及施工,系统地介绍了公路建设过程中采取的各种生态环保措施,以期为该地区及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从而有效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环境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其可造成植被受损、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因此,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探讨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问题,以使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泽民 《国外公路》1995,15(2):9-12
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成立100年来,对美国的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但也遇到过不少难题,本文从向好路起步阶段,联邦资助公路蝗制定,实施阶段,州际高速公路计划的制定,建设高潮和建设后期阶段等6个方面,较系统,真实,全面地概述了美国公路建设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亮  刘国东  蹇依 《公路》2007,(12):119-123
公路建设水土流失属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类型,其类型、程度和强度与主体工程建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沿公路呈线形分布,在时间上与主体工程具有高度同一性。在对213国道郎川段(郎木寺至川主寺)所处的高寒地区进行的脆弱环境条件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及防治,结合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期搞好高寒湿地区域公路水土保持工作,从而有效地改善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公路路面径流所携带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出以人工湿地-生态塘系统来处理路面径流的观点.路面径流具有污染物成分复杂,污染负荷和水力负荷变化大以及可生化性差的特点,常规处理工艺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净化.针对公路路面径流水质水量特点以及人工湿地-生态塘系统污染物处理特性和效果,对利用人工湿地-生态塘系统净化公路径流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生态塘系统可以有效去除路面径流污染物,是处理路面径流可选择的工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回顾了五十年代以来我省公路建设投资各个阶段的体制,分析了公路投资体制与公路建设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建立我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建设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国道213线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改建工程通过我国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设计中掌握公路附近湿地的地下水流特征才能确定盲管的管径和铺设密度。为此,在对郎川公路和若尔盖湿地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在典型地区进行抽水试验获得实测数据,并采用数值模拟得到地下水流模型,从而进行盲管排水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道路工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选取2006—2015年环境保护部审批和验收的东北地区公路项目为案例,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和验收调查文件等资料,从湿地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内容、方法、减缓措施以及运营期环境管理等方面,剖析了当前道路工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1)湿地水文情况调查不足,水文特征相关指标变化趋势的分析内容缺失;(2)在改扩建公路项目或与既有公路、铁路并行、交叉的新建项目中,既有工程对湿地的影响未得到系统的评估;(3)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遥感解译人员对湿地类型的理解差异以及影像分辨率高低差异,造成对湿地识别不足和湿地相关信息缺失或遗漏;(4)未从湿地保护的角度对工程通过形式开展充分论证,造成桥涵设计不合理;(5)未在运营期开展生态监测和环境影响后评价。针对道路工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应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尽快开展相关工作。一是研究构建适用于道路工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二是以提高湿地数据的精确度为目标研究并改进湿地遥感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法;三是通过规划环评和早期介入,从源头控制湿地退化、丧失和破碎化;四是实施运营期生态监测和后评价,评估实际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道路工程改造和湿地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延边地区珲乌高速公路八家子路段草炭土沼泽湿地作为目标研究区,通过现场勘探试验,探明了该路段的地层分布情况,通过现场抽水试验和示踪试验,确定了相关的水文地质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利用Visual Modflow将模拟区垂向概化为3层;根据抽水试验计算结果,并通过模型识别调参,最后确定模型区的平均导水系数为141 m2/d,平均释水系数为2.61×10-4,给水度为0.3,孔隙度为0.6。建立了基于数值模拟的地下水水流模型和地下水溶质迁移模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湿地水系连通性所产生的阻隔效应;并对有无公路情况下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公路覆盖区地下水流量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公路情况下,导致公路北侧水头普遍高于南侧,路基两侧地下水水位差较无公路时增加了0.5 m左右,可见公路建设对地下水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公路覆盖区流量较无公路时减小了60%左右,尤其是公路覆盖区南侧的流量较无公路时减少了70%左右。同时,以氮元素为对象进行地下水溶质迁移模拟,预测公路建设对湿地溶质迁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公路情况下,公路两侧的浓度分布出现了浓度差,公路上游部分区域溶质浓度较无公路情况下较大,可见公路建设对湿地区溶质迁移产生了明显的阻隔效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拖乌山湿地生态系统一个完整水文周期的动态监测,掌握雅泸高速公路施工期间拖乌山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拖乌山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情况,为制定工程建设的环保技术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