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电控液驱风扇冷却系统及其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发了一种电控液驱风扇冷却系统,解决了工程机械的过热和过冷问题。采用比例溢流阀调节液驱系统的流量和压力,从而调节风扇转速以达到改变系统的散热量。此系统已应用于工程机械并进行现场试验,该工程机械冷却系统包含发动机冷却液散热器、变矩器油散热器和液压油散热器,在作业过程中3个冷却器中的冷却介质始终都维持在最佳温度,采用此冷却系统可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即降低油耗,减小噪声,易布置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客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对冷却量敏感的问题,以CFD商用软件STAR-CCM+为工具,对某轻型客车冷却系统进行了模拟计算,发现在整车前面罩框进气格栅与散热器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回流现象,导致空气循环加热,降低了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并就此进行相关优化设计,采用优化策略后,该轻型客车的冷却系统使用限值超过42℃,并在道路上进行了整车热平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冷却系统,满足了该轻型客车在热区实际实用,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空调客车的空气调节系统,使其能够为乘客提供高品质的空气,从而满足乘客的乘车舒适度,对某空调列车的通风系统及车厢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了三维流动的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温度均匀的改进设计方案;为使空调通风系统仿真效果更加趋近实际情况,数值计算中考虑空气含湿量,研究空气含湿量对温度分布的作用;并且对人体散热量两种定义方式对车厢温度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量转毂热平衡试验数据,选取环境温度、中冷器前后空气温升、增压气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平均温差、中冷器后温度与环境温度差、散热器进出水温差、散热器前后空气温升等10个参数作为自变量,以整车许用环境温度作为因变量,运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其中7个对许用环境温度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参数,建立其与许用环境温度之间的等效关系,定量分析各主要参数对许用环境温度的贡献量,明确各主要参数的推荐值,为试验数据分析和整车冷却系统的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不同钢轨廓形对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型面匹配的影响,针对高速铁路线路上使用的CHN60、60N和60D钢轨廓形,基于经典迹线法、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及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分别研究了不同钢轨廓形与高速车轮LMA型面匹配时的轮轨接触特性和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钢轨廓形下,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有较明显的差异;在不同轮对横移量下,CHN60钢轨的轮轨接触应力比另外两种钢轨廓形小;当轮对横移量为6 mm时,CHN60钢轨对应的轮轨接触状态最优,其接触斑面积最大,且接触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不同钢轨廓形对车辆的临界速度及曲线通过能力影响较大,60D钢轨与LMA型面匹配时车辆的临界速度约为763 km/h,为三者中最高,但CHN60钢轨与LMa型面匹配时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最好,相应的轮轨横向力最大值3.584 k N,轮对横移量最大值3.35 mm,是三者中最小.  相似文献   

6.
运用Flowmaster商业软件,建立了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一维计算模型;针对一台车用发动机,以冷却系统主要部件的性能参数和曲线作为边界条件,在所建的模型中进行了标定点工况的计算分析,指出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调整发动机冷却系统的部分参数,通过模拟计算和对比,对影响该型发动机冷却性能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有关网约车动态定价的研究主要是从司机和平台的角度出发,借助排队论、生灭过程等方法描述司机的运行状态,对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关注较少,同时也没有考虑乘客方的自主议价权力。本文采用动态匹配描述网约车市场中乘客与司机的匹配过程,通过构建动态匹配模型描述短时间内市场变化的影响,采用需求与供给函数描述乘客和网约车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构建平台利润最优模型和社会福利最优模型;然后提出乘客议价影响因子并依据现有数据确定其在市场运行不同时段的函数,将影响因子引入已建立的模型得到修正后的动态匹配模型和定价模型;最后设置算例验证模型可行性,探讨价格变化对市场的作用,分析乘客议价对动态匹配网约车市场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随着价格变化因子倍数的增加,社会福利、平台利润和匹配量先增后减,在倍数为2.0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倍数为1.3时匹配量达到最大。对比分析发现,乘客议价将推动市场向供求平衡移动,同时增加网约车市场高峰时段的平台利润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汽车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子控制技术运用在公交车上,为公交企业发展、为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其中,ATS发动机智能温控冷却系统可有效解除公交车传统冷却系统的弊端。1 ATS发动机智能温控冷却系统工作原理及优点ATS(Auao temperature-control cooling system of engine)即发动机智能温控冷却系统。该系统根据采集到的发动机冷却液进出水温度、空气流量、进气温度等参数为控制输入信号,以ECU为智能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船舶冷却系统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了海水自由冷却中央冷却系统设计思想,并设计了控制系统,为该型冷却系统实船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脉冲负载柴油发电机组的工作特性,对影响机组性能的柴油机功率确定、储能飞轮设计、调速系统的性能匹配以及增压器匹配设计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某脉冲负载柴油发电机组的技术要求指标,对其进行了方案设计和动态性能仿真.仿真结果显示,机组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最后,对机组的设计优劣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机组的性能指标(如转速超调率、脉冲电流上升和下降时间等)均满足设计要求,其中,柴油机功率确定和储能飞轮转动惯量设计合理;机组在高负载期间,废气涡轮增压器和柴油机匹配良好;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使用改善了机组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1.
汽车电动风扇控制系统是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和空渊系统的工作状态,综合调节汽车发动机电动冷却风扇的冷却能力,该系统不仅可以使发动机在最佳工作温度下运转,同时还可以减少噪声和功率损失,减少冷却风扇的电能消耗7%~10%。介绍汽车电动风扇的控制需求和控制策略,汽车电动风扇电控单元硬件的设计方法,并给出汽车电动风扇电控单元软件的编译流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由于自身的被动性影响,其工作性能受到限制。在部分负荷时会造成功率损失,而汽车在这种工况下行驶的时间最长。介绍一些先进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特点,如精确冷却系统、分流式冷却系统、可控式冷却系统等。这些系统既起到保护发动机的作用,又改善燃油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物。  相似文献   

13.
主机缸套冷却水出口温度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传热学理论,对船舶主柴油机缸套冷却水系统的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其动态热力数学模型。针对其惯性较大,缸套冷却水出口温度经常超调的特点,提出了在现有的传统PID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以船舶主柴油机输出“功率”作为反映缸套冷却水热负荷扰动信号的前馈控制,以减小缸套冷却水出口温度的动态偏差,并利用Matlab仿真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比传统的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4.
摘要本文对船舶主柴油机缸套冷却水系统的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船舶主柴油机缸套冷却水系统的动态热力数学模型。由于系统的参数具有不确定性,并针对目前船舶主柴油机缸套冷却水系统惯性较大,缸套冷却水出口温度经常超调的特点,设计了该系统的H∞控制器。通过仿真发现所设计的H∞控制器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动态精确度和抑制扰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发动机缸套穴蚀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具体过程,对缸套穴蚀的机理进行了力学分析,并从发动机缸套、活塞结构的合理设计、修理与装配间隙,以及冷却系的设计和冷却水的正确合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预防穴蚀产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发动机缸套穴蚀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具体过程,对缸套穴蚀的机理进行了力学分析,并从发动机缸套、活塞结构的合理设计、修理与装配间隙,以及冷却系的设计和冷却水的正确合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预防穴蚀产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42V电控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冷却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传统冷却系统的不足,设计基于模糊控制的42V发动机电子控制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能够实现散热风扇的无级变速,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温度,使之更经济、更环保,给出了模糊控制器的仿真结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较传统冷却系统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不解体诊断中冷器技术状态的新方法,通过检测中冷器增压空气流动阻力、空气和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等,提取反映中冷器技术状态的特征参数,成功地诊断了中冷器的技术状态及典型故障.  相似文献   

19.
用模糊理论诊断中冷器故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不解体诊断中冷器技术状态的新方法,通过检测中冷器增压空气流动阻力,空气和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等,提取反映中冷器技术状态的特征参数,成功地诊断中冷器的技术状态及典型故障。  相似文献   

20.
JL4 6 5Q1发动机是长安微型客车的主导车型SC6 331配备的发动机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 ,该车带空调工作时 ,出现了怠速水温过高的现象 .笔者通过对该发动机热负荷的计算及其冷却系统散热强度的计算 ,分析了产生过热的原因 ,为彻底消除此现象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