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发动机总成悬置系统的仿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某轿车在怠速时发动机总成振动较大的情况,建立发动机悬置系统参数化模型,利用能量法基本原理,通过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该发动机悬置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系统的固有特性,并对悬置优化设计,减小悬置支反力的幅值,从而提高发动机的隔振效率,降低整车的振动,解决怠速时的隔振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型商用车转向盘怠速抖动问题,对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和隔振性能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发动机悬置系统解耦度、振动传递率和谐振频率,建立了发动机悬置优化模型,并基于多目标融合粒子群优化方法获得了最优悬置系统参数。通过整车试验表明,优化改进后发动机隔振率在整个转速范围内明显提升,转向盘Z向振动加速度由原来的8.9 m/s~2降至0.9 m/s~2,有效解决了转向盘怠速抖动剧烈问题。  相似文献   

3.
轻卡怠速时驾驶室抖动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款轻卡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怠速驾驶室抖动问题,抖动较为严重,主观感觉明显,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率、转向系统模态、整车驾驶室模态等可能引起驾驶室抖动原因的分析,最后确定怠速驾驶室抖动为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性能差、整车驾驶室模态和发动机二阶阶激励耦合引起。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进行优化,以及降低怠速工况发动机转速,解决了驾驶室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某矿用载货车舒适性,降低发动机传递给人体的振动,在ADAMS中建立了某重型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6自由度动力学仿真模型,应用ADAMS/Vibration模块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并在ADAMS/View中对怠速工况下Z方向支撑反力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质心处加速度响应幅值减小了3.20%,4个悬置点支承处动反力合力减小了14.05%,减轻了发动机的振动,使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以某轻型客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括动力总成和车身两个刚体的12自由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ADAMS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试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确定发动机怠速激励的方法。采用该模型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怠速隔振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二者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12自由度ADAMS模型和确定的发动机激励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汽车发动机主动悬置模糊PID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海涛  史文库  林逸 《汽车工程》2007,29(11):987-990
应用模糊控制算法对发动机悬置主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为主动悬置系统设计了一种混合型模糊PID控制器。系统隔振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控制的主动悬置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振动向车身的传递。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隔振系统振动固有特性的优化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动机隔振系统振动固有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引入了六自由度能量解耦理论,依托Matlab的矩阵运算能力,开发了发动机隔振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系统进行了振动固有特性分析和能量解耦优化。考虑到悬置元件刚度的实际值与设计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针对某解耦度较高的系统,按照悬置元件各向刚度参数±20%的偏差范围,对系统进行仿真试验,研究了悬置元件刚度偏差对系统振动固有特性的影响,所得结论对隔振设计和悬置元件的工艺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3缸发动机的振动规律出发,分析其合理的模态分布范围;分析了微型汽车悬置系统的布置型式及其常用悬置结构的特点。针对某微型汽车匹配3缸发动机怠速振动过大问题,对其悬置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及受力分析。通过调整悬置刚度及悬置结构等措施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动力总成模态分布及转向盘振动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悬置系统解决了3缸发动机怠速振动及转向盘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9.
汽车发动机主动隔振系统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国春  田彦涛  欧云  史文库 《汽车工程》2004,26(1):38-41,114
对压电作动器与液阻悬置组成的主动控制悬置进行了研究,采用前馈自适应控制对汽车发动机主动隔振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目前轿车上普遍采用的液阻悬置,主动控制悬置可以大大降低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向车身的振动传递,减小车内噪声,提高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通某前置客车所装配的发动机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研究,建立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振动模型,于设计初期对悬置系统进行分析,经解耦计算,得到悬置系统Roll主频率为11 Hz;并对样车悬置系统进行全转速扫描和隔振性能测试,悬置系统Roll主频率为10 Hz,隔振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1.
某车型在怠速工况时,原状态样车方向盘振动严重,车内噪声较大,呈不可接受状态。运用LMS.test.lab设备对试验样车进行测试分析,发现车内振动与噪声主要由发动机悬置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引起,通过对发动机悬置、燃油管路结构进行优化,使样车怠速工况振动与噪声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体动力学模型并获得系统固有频率和能量分布,由整车状态下模态试验得出了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系统的运行模态参数,通过分析找到了某微型车座椅导轨怠速异常振动的原因。对该车型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重新制作样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现代测试手段和动态仿真分析技术相结合,能有针对性的对悬置系统进行改进设计并缩短整车NVH调试周期。  相似文献   

13.
以国产某轿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高速时车内噪声过大的问题,在消声室转鼓上进行发动机悬置隔振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工况下同一悬置、同一方向的隔振情况及悬置与车内振动测试点的振动传递情况测试,利用相干函数、阶次分析、传递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找出悬置隔振性能,为发动机振动因素而引起的声学特性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牵引车轻量化考虑,使用铝壳代替铸铁壳变速器后,动力总成质量减轻引起整车怠速振动较大。利用ADAMS对悬置系统刚体模态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找出引起整车怠速振动的原因和优化方向。以悬置刚度为优化参数,以悬置系统主振动能量分布的加权组合为目标函数,给出优化后的悬置参数。最后,在怠速工况下对转向盘振动量和悬置传递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整车振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轻型载货汽车驾驶室振动剧烈、室内噪声较大等问题,对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测试悬置两侧的振动加速度及进行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相干分析和传递特性分析,找出了影响该车动力总成振动传递特性的主要因素.根据测试结果对该车发动机后悬置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后悬置的隔振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发动机悬置系统性能的好坏是影响车辆乘坐适合性的重要因素。柴油机工作时气缸内产生的点燃力是引起柴油机振动的主要振源,正是由于此力引起柴油机的侧倾,故在进行柴油机悬置系统匹配设计时主要考虑点燃力。衡量悬置系统性能好坏的主要参数是“传递率β”。只有当β<1时,悬置系统才能削减来自于发动机的振动,起到隔振作用。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柴油机悬置系统的工作原理、匹配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以某皮卡车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为例,在了解悬置系统的功能及发动机总成所受外部激励的基础上,给出了确定悬置支承点最佳位置和刚度的方法;针对发动机总成在怠速工况下出现晃动较大的现象,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解决了发动机总成沿Z轴的垂直振动和绕X轴的侧倾转动的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动态特性及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汽车的NVH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的橡胶悬置、液阻悬置、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的静态、动态特性,探讨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设计方法及隔振设计的5个方面(建模;振动频率和解耦率的优化;动力总成的位移控制;低频大振幅激励下,动力总成的振动控制;隔离发动机的激励传递给车身或副车架),从而降低转向盘的振动和减少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9.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有多种布置形式,三点扭矩轴式、四点十字型式、托举式等,不同布置形式的悬置对怠速振动影响的研究较多,对启动工况产生的振动研究较少,从启动隔振机理入手,确定启动工况悬置系统的控制方法,并通过DOE(Design of Experiment,试验设计)优化方法,分析不同布置形式的悬置对启动振动的影响及优化方向,在前期能快速地平衡悬置各项性能,指导悬置刚度设计和结构选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中针对某商用车定置工况发动机怠速转速附近驾驶室轰鸣问题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首先通过主观评价初步判定问题工况,而发动机等部位的振动和驾驶室内轰鸣噪声信号测量结果发现,怠速转速附近(810-950r/min)驾驶室存在明显的轰鸣噪声。接着利用阶次分析法和模态分析法分析可知,发动机振动经悬置传递到驾驶室引起共振,进而引发轰鸣噪声。最后通过对比优化方案,采用遗传算法对悬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置振动传递率降低了46.25%,驾驶室轰鸣噪声降低了8.79d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