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60kg/m侧磨钢轨进行了疲劳试验研究,得到侧磨量与疲劳寿命及疲劳应力与疲劳寿命两个回归方程,为控制调边钢轨下道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技术分析和经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钢轨在通过一定运量之后,经综合整修,可使用在次一级线路上;提出了钢轨的第一运营周期和确定第二次使用时的运量密度的方法;并分析了再用轨使用经济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3.
4.
采用欠速淬火工艺对再用轨进行全长热处理,对经过热处理后的再用轨和普通再用轨的力学性能如冲击韧性,断裂韧性,疲劳强度,残余应力,硬度及金相组织等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欠速淬火后,再用轨的强韧性和塑性有明显提高,并结合铺设实施,探讨了欠速淬火提高钢轨强韧性能的原因以及它与使用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合金钢轨闪光焊灰斑缺陷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攀钢60kg/mU71Mn重轨闪光焊接头灰斑缺陷进行了宏观和微观断口分析,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灰斑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接头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7.
为了研究钢轨磨耗和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与钢轨硬度的关系,基于Archard磨耗模型和临界平面法疲劳裂纹萌生预测模型,结合磨耗和型面变化分段迭代和疲劳损伤累积,提出了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共存预测方法;对4种不同硬度钢轨的磨耗发展、疲劳损伤累积以及疲劳裂纹萌生寿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与现场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吻合性;高硬度钢轨可以降低磨耗、延长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适合在小半径曲线上应用;4种硬度的钢轨中,钢轨硬度每提高10 HBW,平均磨耗发展率将降低约3%~6%,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延长约9%~12%;对比U78CrV/U76CrRE热轧钢轨,U78CrV热处理钢轨的平均硬度值增加了17.9%,磨耗发展率降低了约19.8%,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延长了约57.7%;在轮轨摩擦系数为0.3时,4种钢轨的疲劳裂纹均萌生于轨面1.0~2.5 mm以下的亚表面范围内,距离轨顶中心15~18 mm.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轨道车辆运营中普遍存在的钢轨波磨问题,分析了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阐述了钢轨波磨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综述了常见的钢轨波磨检测、监测与抑制方法,并展望了钢轨波磨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轨道系统耦合振动、轮轨反馈振动、轮轨自激振动和轮轨接触振动是形成钢轨波磨的主因,车辆-轨道结构、线路运营条件、轮轨材料、钢轨型面和车轮踏面轮廓等多方面因素相互耦合作用亦会引起钢轨波磨;重载、高速铁路和地铁钢轨波磨会影响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性能和车辆与轨道零部件寿命,也会影响扣件、钢轨、轨枕、轨道板(道砟)和轴箱等零部件的振动特性,各零部件的阻尼、刚度等物理参数与运行条件不匹配时也会造成钢轨波磨,列车长时间运行在钢轨波磨路段时会导致车辆-轨道结构产生强烈共振,造成严重疲劳损伤,影响行车安全;检测与监测是研究和发现钢轨波磨的重要辅助手段,抑制钢轨波磨主要通过改善轮轨接触关系、钢轨打磨、提高钢轨表面材料硬度、添加相关摩擦调节剂和轮轨润滑剂、使用钢轨吸振器技术、优化轮轨系统结构以及调整列车运营规定等措施来实现;目前,钢轨打磨仍是消除和减轻钢轨波磨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措施,应提升并改善钢轨打磨技术。   相似文献   

9.
10.
11.
低接头处钢轨的弯曲应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车轮在钢轨上的运动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高效的基本前提,通过编程计算出轨道不平顺处的钢轨底部弯曲应力,为预测钢轨的疲劳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钢轨断面图形信息自动获取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铁道钢轨断面图形检测为实例,设计了一个光学图象信息采集系统。把强光带直接照射到钢轨轨顶及其两侧,将一对CCD摄象机获取的三维物体的图象信息,经图象预处理后,用线性内插法对光带细化,使其变为二维图象处理,从而不再涉及难度较大的立体象对的图象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计算侧磨钢轨强度的有限元力学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单元,分别对不同侧磨量钢轨和新轨进行强度对比计算。为研究曲线轨道钢轨的调边使用条件提供了强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钢轨接头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钢轨接头的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螺栓转矩变化对接头区钢轨应力、接头夹板应力和螺栓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一般接头,螺栓转矩不应超过600~700N·m;对于"冻结"接头,螺栓转矩的合理范围为900~1000N·m.  相似文献   

19.
随着车辆的运行,车轮踏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耗,为研究磨耗状态下车轮与钢轨之间的静态匹配性能,利用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计算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和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并与CHN60钢轨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轮对横移小于4 mm时,车轮磨耗程度越大,车轮上接触点的横向分布宽度越大,60N钢轨的接触点横向分布宽度明显小于CHN60钢轨,对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有利;车轮磨耗程度越大,轮轨磨耗指数越大,60N钢轨的轮轨磨耗指数较小,有利于轮轨廓形的保持能力.车轮磨耗程度越大,位于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区的范围越大,相比CHN60钢轨,60N钢轨位于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区的情况较少,相同条件下,能够减少轮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轮轨滚动接触中钢轨循环加载塑性累积和材料的Ratcheting效应,应用强化材料模型对钢轨内部的残余应力和累积变形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钢轨材料的Ratcheting效应和轮轨接触应力的波动是钢轨表面剥离与压溃形波波磨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