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工程动态效应对粉沙质泥沙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京唐港挡沙堤二期工程整体物理模型顺淤观测与挡沙堤演变,初步分析工程动态效应与粉水同泥沙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京唐港区底质为泥沙运动活跃的粉沙质海岸,通过物理模型试验,优化航道两侧挡沙堤布置,经济合理确定挡沙堤长度、堤顶高程等。为类似粉砂质海岸深水航道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粉沙质海岸京唐港附近自然条件,回顾了该港口近20 a来的工程实践和探索研究,阐明了风暴潮引起的航道骤淤机理.开发建立了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物理模型,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风暴潮骤淤物理模型复演,并对抵御风暴潮骤淤的挡沙堤整治工程措施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京唐港航道抵御风暴潮骤淤的挡沙堤布置应采用平行航道的东西挡沙堤平齐的延堤方案基本结论,该方案实施后效果良好.该研究的技术手段及京唐港挡沙堤布置完善的成功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京唐港航道扩建工程方案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泳 《水道港口》2001,22(2):91-94
依据京唐港的自然状况 ,航道和挡沙堤的现状 ,确定研究方法 ,对 3 .5万t级航道进行潮流数学模拟 ,并对泥沙淤积进行分析 ,对航道进行选线、导标布置。最后确定挡沙堤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
杨文斌  李颖 《港工技术》2022,59(2):41-45,49
随着我国粉砂质海岸上的航道建设越来越向外海延伸,为减少泥沙淤积,保障航道通航安全,航道两侧配套防波挡沙堤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在东营港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过程中,为适应区域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满足构筑物功能性的同时增加其耐久性和提高其经济性,针对防波挡沙堤潜堤段进行了结构方案比选,比较了斜坡式抛石潜...  相似文献   

6.
横流是东营港区港口航道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东营港区进出港航道工程不同防波挡沙堤布置下航道水流条件,采用潮流物理模型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北防波堤形成后,口门航道处流速较大,从改善通航条件的角度出发,修建防波挡沙堤是必要的;防波挡沙潜堤保持相同的坡度,堤头分别修建至-12 m和-14 m时,口门航道水流流速逐步减小,口门横流也随之减小;随着防波挡沙堤堤顶高程增大,堤头挑流流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潜堤堤头建至-14 m等深线处、堤顶高程在-8 m左右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本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与泥质和沙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不同,因为对其认识不足,唐山港在建设初期,遇到了航道骤淤,集中淤积等问题,随着问题的发生和解决,对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挡沙堤也随认识的深入多次调整,最终圆满解决了航道回淤问题。本文重点介绍唐山港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研究及挡沙堤平面布置的变化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8.
于泳 《港工技术》2007,(4):41-42
针对京唐港区挡沙堤三期工程的建设,从泥沙淤积物模试验,设计方案确定,工程建设组织方面进行了总结回顾。  相似文献   

9.
京唐港第四港池挡沙堤断面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京唐港第四港池挡沙堤断面物理模型试验,对越浪流冲刷挡沙堤港侧块体而失稳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根据失稳的位置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优化试验.最终得到稳定的断面.同时应用HolgerSchtüttrumpf研究成果中的越浪流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最大越浪流流速值.利用该结果,参照以往研究中斜坡上流速值对应的块体稳定计算式,得出断面港...  相似文献   

10.
在粉沙质海岸建港技术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港区总体布置形式、航道布置、与煤炭港区航道的相互影响和防波挡沙堤主尺度等问题。综合港区总体采用近岸填筑加防波挡沙堤布置模式,新建航道与煤炭港区外航道平行,两航道在泥沙淤积方面有相互掩护作用。起步工程实施效果证明在粉沙质海岸建设大型综合性港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鱼骨坝工程是鱼嘴工程中较为典型的布置形式。通过水槽概化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鱼骨坝周围水流的流速及紊动特性,对坝体周围河床的变形情况及坝体水毁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对鱼骨坝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透水丁坝坝后回流区长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沿水深方向积分的平面二维水流运动方程组,在采用合理的假定条件下,推导出透水丁坝坝后回流区长度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透水丁坝坝后回流区长度不仅与坝长、水深、糙率、面积缩窄比、河宽缩窄比等因素有关,而且与丁坝本身的渗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穿越堤防时的堤顶面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隧道半径和隧道收敛率对堤顶面沉降的影响相对简单,而堤身弹性模量、隧道上覆土层厚度、隧道间距对堤顶面沉降的影响相对复杂;堤顶面沉降随隧道半径和隧道收敛率的增大而增大;隧道正上方堤顶面最大沉降和最大差异沉降随堤身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最后趋于一稳定值;隧道正上方堤顶面最大沉降和最大差异沉降开始时都随着隧道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当覆土厚度大于20 m之后堤顶面沉降减小幅度趋缓;在隧道间距小于10 m时两隧道之间的堤顶面沉降随隧道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而在两隧道间距大于10 m时堤顶面沉降随隧道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堤顶面最大沉降和最大差异沉降都和隧道间距呈S形关系。结果表明,当隧道穿越堤防时,可采取增大堤身弹性模量、减小隧道收缩率、采用适当的隧道半径、覆土厚度和间距来减小堤顶面沉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航道整治工程中采用了一种外形类似"Y"的整治建筑物,取得了较好的护滩效果。选取长江下游典型潮汐分汊河段——白茆沙河段进行地形概化,采用潮流数学模型研究Y形建筑物的护滩效果。结果表明,护滩堤一般就近布置在需守护的滩体前沿等深线附近,护滩堤长度需覆盖滩体迎流面最宽处,护滩堤高程可取潮汐分汊河段特征水位;头部潜堤一般沿滩脊线布置,长度延伸至需守护的低滩,可根据多年历史地形资料选择在滩体稳定的等深线附近,高程则以可满足整治建筑物结构安全即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定床情况下非淹没单一正交丁坝置干汊道口门前主汊一岸对支汊分流的影响。应用水力学基本原理,探讨了在丁坝影响下支汊分流比的计算,得到(12)式,由(12)式计算的支汉分流比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对于无丁坝时的分流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供有丁坝时进行比较,并就本模型试验条件做了一些试验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型混凝土齿形丁坝首次应用于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中,其与水流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不清晰。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新型丁坝的壅水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与其它坝型结构对比分析了新型丁坝对过坝水流的影响,进而通过阻挡流量的表征方法对新型丁坝的水流力计算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新型丁坝壅水公式能够较为合理地预测其壅水值,且由于基床的存在,新型丁坝对过坝水流的影响较小,同时,通过阻挡流量表征的水流力计算公式形式更为简便。新型丁坝的引入对长江沿岸水沙及生态平衡起到保护作用,其研究成果可为新型丁坝的设计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对其他新型结构设计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鱼骨坝工程是鱼嘴工程中较为典型的布置形式。通过结合水槽概化实验和二维水流数值计算成果,研究了鱼骨坝的水位、流速、流场和动水压强等水力特性,并对水毁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对鱼骨坝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长江宜宾—重庆段航道陆续按Ⅲ级航道标准进行了系统建设。建设过程中结合具体河势及碍航情况采取了单纯疏浚,顺坝与潜坝结合,疏浚配合丁坝、丁顺坝,疏浚、筑坝、护底配合等浅滩治理措施。结合实例对浅滩整治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概化模型试验对挑流石梁作用下的丁坝坝根周围流速进行测量,并对不同工况下坝根周围的流速值进行分析,得出坝根处流速随来流量及水深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受挑流石梁的影响,坝根附近的流速比正常河段大很多,且坝根附近的横、纵断面流速值随来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洪水过程水位变化对渗流及边坡稳定的影响问题,以菲律宾Kauswagan电站围堤工程为例,通过对工程洪水过程数据的合理假定,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GeoStudio对工程东围堤进行洪水过程的渗流-稳定耦合模拟。根据模型静态的渗流分析,对堤身填筑材料进行验证及筛选;并通对洪水过程的动态渗流-稳定耦合模拟,得到洪水过程的堤身稳定性变化情况,对类似围堤工程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