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海事调查体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43条的规定,“船舶、设施发生的交通事故,由主管机关查明原因,判明责任”,这里明确赋予了海事主管机关调查海上交通事故的职责。交通部在《海安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具体规范了海事调查处理工  相似文献   

2.
况小勇 《航海》2008,(1):35-38
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是我国法律、法规赋予海事主管机关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对海事调查都有明确规定:船舶、设施发生交通事故,由主管机关查明原因,判明责任。海事调查人员在进行事故调查时需要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详细经过、造成的损失等,并由此确定事故的性质以及判明当事人的责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查明原因,判明责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事》2013,(2):I0027-I0029
第一条为依法、便民和高效地调查处理水上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经事故各当事方书面申请、海事管理机构认定,案情简单、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水上交通小事故(以下简称“小事故”),适用本规定开展调查处理工作,但以下情形除外:  相似文献   

4.
对海事定义和海事分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华 《水运管理》2003,(4):23-26
在海运安全管理工作中,进行海事调查和统计是其最基本的任务。我国目前正在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和《船舶交通事故统计规则》(1990年版)对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和船舶交通事故统计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和规则内容还不完善,例如《船舶交通事故统计规则》中对事故的定义、分级的标准都不全面。目前,我国海事调查统计规则的不完善,造成海事统计数据的不规范、不完善,缺乏可比性和准确性。本文以完善海事统计数据为目标,对海事的概念和分级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和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5.
调查与处理应予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下简称<条例>),规定了港务监督是<海上交通安全法>和<条例>授权的海事调查处理机构,负责对我国沿海水域内发生的海事进行调查处理,作出<海上交通事故调查报告书>,查明事故原因,判明当事人责任.  相似文献   

6.
国内     
《珠江水运》2011,(23):9-9
海上船舶污染应在24小时内报告 交通运输部日前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规定》,按规定,发生污染事故的船舶、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提交《船舶污染事故报告书》。国家海事管理机构饥责指导、管理和实施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相似文献   

7.
吴展 《中国水运》2001,(12):32-33
2000年至今,海事系统加大了海事调查处理的工作:力度,依托新成立的海事调查分委会,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对海事调查处理的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如制定统一的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文书标准格式等;二是做了一些前瞻性的工作,如对《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及《内河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的修订进行前期研究等;三是加强了国际协作:参加海事调查官论坛,并开始与韩国、香港等地海事机构展开海事调查协作。  相似文献   

8.
《航海科技动态》2012,(1):43-43
交通运输部日前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规定》。按规定,发生污染事故的船舶、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后24h内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提交《船舶污染事故报告书》。规定明确,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管理和实施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机构应当自事故调查结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制作《船舶污染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当事人。重大以上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报告应当向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应当在开航前缴清为减轻污染损害所采取应急处置措的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9.
张洪礼 《中国水运》2007,5(4):19-20
海事调查处理制度是以解决海上交通事故发生为目的而产生的。在进行海事调查的工程中,海事行政主管机关要对当事船舶、设施、人员进行调查取证,进而运用所掌握的证据,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律找出交通事故原因并最终判定当事人的责任。在海事部门调查工作中,如何收集运用着证据重现事故发生事实并据以认定事故发生原因是整个事故调查工作的集注与核心。我国的海上事故调查工作起步较晚,海事调查处理制度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海上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使港务监督海事调查处理的职责从侧重于民事纠纷的裁决转变为为改善海上交通安全服务。其重点是对发生的船舶海上交通事故原因进行认真调查,综合分析,判明责任,提出防范事故的措施,并对有关责任人实施行政处罚,以促进海上交通安全,而不是民事经济纠纷的调解。但在现阶段,港务监督仍要注重海事调解工作。 一、港务监督海事调解的意义 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是解决海事纠纷的四种途径。港务监督调解海事纠纷是《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赋予我们的职责。实践证明,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海事纠纷是通过港…  相似文献   

11.
海事调查处理是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海事处理包括三件事:依据海事调查编写海事调查报告书,分析事故原因和有关当事方的责任;对海事负有责任的当事方与人员视情节给予行政处罚;根据事故原因向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安全管理的建议.为此,本人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简称《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于造成水上交通事故的责任人须按事故等级和事故责任处以扣留或吊销船员/引航员职务证书的行政处罚。然而,海事主管机关在实施行政处  相似文献   

13.
正意外落水事故极为平常,然而海事人员在开展船上人员意外落水事故调查时,常常感到困惑。那么,对于这类事故难点在哪里?该坚持怎样的调查方向?2015年1月1日,交通运输部2014年15号令——《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正式实施,船上人员意外落水事故纳入事故统计。由于人员意外落水事故在该办法中被认为是"其他引起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水域环境污染的水上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海事部门应对此类事故开展调查处理。  相似文献   

14.
《航海技术》2012,(1):66
交通运输部日前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规定》规定:发生污染事故的船舶、有关作业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提交  相似文献   

15.
李敏 《中国水运》2011,(8):20-21
本文列举了《海上事故或事件安全调查国际标准和推荐做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了《规则》实施后我国海事调查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海事调查适应《规则》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海事界专家学者,特别是海事调查人员“判明事故当事人的责任”的理解一直存在着歧义。借鉴《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海上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及责任确定原则,可知事故当事人责任是指事故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力的大小和过错的严重程度,而不是当事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简称《规定》)于2006年11月9日经第15次交通部部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其实施对于建立健全我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体制,优化海事管理资源配置,保障和监督海事机关有效实施水上交通事故调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月8日,交通部海事局在江城武汉召开了《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宣贯会。部分直属海事局、省级地方海事局分管海事调查工作的领导、业务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焦健 《中国水运》2000,(5):41-41
韩国的海上事故调查机构是海事审判院.该院成立于1963年.1971年修改的《海事审判法》规定,海事审判院是由政府设立的旨在调查及处理海上事故、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的机构.现在,该院直属于韩国海洋水产部,是一个永久性的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19.
宋巍  高杰 《中国海事》2007,(2):30-31
《海上事故后公平对待海员指南》已经国际海事组织第91届法律委员会审议通过,它将对我国海事调查的法律规定、程序、技术、理论和实践等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在概述《指南》的基础上着重讨论该指南涉及到公平对待海员的条款对我国海事调查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朱志强  谭振宏 《水运管理》2008,30(10):27-30
为明确船旗国、沿海国、港口国和其他有关国家对海难或海上事故进行调查的管辖权,便于我国有关部门人员正确履行海事调查职能和国际义务,通过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IMO有关海事调查公约、规则和指南等国际规定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我国海事调查管辖在立法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有关海事调查的国际和国内法研究,适时调整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海事调查的国内法体系,配合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海事调查的相关机制,以适应履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