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147 000 m~3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运输船为研究对象,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理,将LNG冷能应用于朗肯循环发电、船舶海水淡化、船舶低温冷库、船舶高温冷库、船舶空调和制氮等领域中,设计出一套LNG冷能综合利用系统。采用Aspen HYSYS软件进行系统模拟,经过分析和计算,论证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依据母型船的航线和冷能利用系统的运行工况,计算出各月份LNG冷能利用系统节约的电量和直接经济效益,全年可节约电量1.886×10~6kW·h,产生效益400余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LNG蒸汽冷能在船舶上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介绍了LNG蒸汽的性质特点,结合船舶的功能特点,探讨了LNG蒸汽冷能可以应用于船舶伙食冰库、海水淡化装置、空气分离装置等领域。然后根据LNG船舶的特殊性,探讨了将LNG蒸汽冷能用于上述装置时需要达到的要求。最后对其进行了展望,伴随着陆上运用LNG蒸汽冷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在船舶上利用LNG蒸汽冷能技术将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30万吨LNG动力船舶为研究对象,基于远洋船舶上空调的应用需求,通过对船舶余热与LNG冷能的研究分析,经过ASPEN HYSYS软件模拟LNG流程图,在基于对LNG冷能梯级利用的前提下,提出将烟气高温余热、缸套水余热与LNG高品位冷能进行发电和船舶空调的综合利用方案。基于设计方案的流程模拟与?分析,对工质选择进行优化,进一步釆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匹配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船舶空调负荷的前提下,发电功率达到268.9 kW,系统总?效率达到47.64%。  相似文献   

4.
针对LNG动力船中LNG燃料的冷能多且未被加以利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利用LNG冷能的船舶冷库和空调系统,并选择系统所需的冷媒,同时利用Hysys软件对系统进行了流程模拟,简述其具体流程,并且对该系统所需主要换热器进行选型、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以及应力的校核,最后对该系统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该LNG冷能利用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将LNG冷能作为LNG动力船上冷库和室内空调的冷源,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LNG冷能利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LNG冷能利用方式,设计LNG冷能梯级利用方案、船舶空调和船舶冷库利用方案、低温冷冻法海水淡化装置、LNG冷能发电方案、模拟软件开发等,并进行实船经济效益分析,得出,LNG冷能利用技术在船舶上具有多种应用形式,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中简要介绍了LNG运输船的特点,包括动力装置选型、蒸发气处理、液货罐的型式等方面。考虑到LNG运输船船舶能效与主机燃料类型、消耗量、货运能力以及对蒸发气的利用有关,在新造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引入燃油替代率和LNG运输船上用于回收挥发气的苍穹容积两个参数,建立了针对LNG运输船的能效设计水平计算公式。以使用蒸汽透平为主推进装置类型的船舶为例,对可搜集到的LNG运输船EEDI值进行数据回归分析,提出了类似于船舶参考线公式的LNG运输船参考线公式。此外,为了验证公式的有效性,采用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研究各个变量对公式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降低能耗的措施。希望可以为LNG运输船的能效水平评估和LNG运输船的设计建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将中东至国内航线上的以液化天然气(Liquified Natural Gas,LNG)为动力的超大型油船(Very Large Crude Carrier,VLCC)作为母型船,介绍为其设计的LNG供气系统及利用LNG冷能的必要性,证明LNG冷能应用于船舶冷库和空调的富余量非常大。设计出LNG冷能利用系统图,论证并选择合适的传热介质,提出控制方案和应急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冷能利用装置后,每年可从中获得较多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为船舶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按照LNG运输船对自动化程度及安全性的要求,需提供LNG运输船及船只之间、船与陆地之间的有线及无线的通讯系统.本文以小型LNG运输船为应用目标,设计一套完整的自动化通讯系统,来满足小型LNG运输船的通讯需求.该方案提出的通讯系统能够将工作指令准确、迅速的传达,保证日常生产和安全航行,对船舶通讯系统详细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绿色航运已成为发展趋势,开展LNG动力渔船上LNG冷能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对LNG动力渔船的加速推广和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某型号LNG动力渔船的特点和相关参数,提出了三种LNG冷能利用系统方案,即直接回收利用系统、两级冷媒循环的整体式冷能利用系统和两级冷媒循环的分布式冷能利用系统,并对三种系统进行了技术探讨和对比分析。利用冷量分析了回收LNG冷能用于渔船冷库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并对冷能进行了匹配计算。结果表明,LNG动力渔船蕴含的冷能完全可以满足渔船上冷库冷负荷的需求,两级冷媒循环的整体式回收LNG冷能具有明显优势,且系统中冷媒一和冷媒二应分别为R410A和浓度为68%的乙二醇水溶液。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了以LNG为动力燃料的船舶燃气供应系统通风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前景,结合双燃料主机驱动的LNG运输船设计实例,讲述LNG燃气供应系统通风设计的目标、流程及计算方法,并对通风系统与LNG燃气供应系统的联锁控制功能进行研究分析,为后续LNG船舶通风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世界LNG贸易量和LNG船市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燮庆 《船舶》2002,(2):14-16,48
本文主要就世界LNG贸易情况和LNG船市场作了简要分析,并对LNG船的未来市场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由于汽轮机作为船舶主推进系统应用的存在,尤其在LNG船舶上的广泛使用,而目前国内尚无汽轮机作为船舶主推进系统的模拟器,基于对其研究及船员培训的需要,使其仿真研究实属必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船舶汽轮机及其模拟器的研究现状,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138000m^3薄膜式LNG运输船温度场及其热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艘138 000m3薄膜式LNG运输船的液货舱热维护系统进行了稳态传热分析.计算获得了在8种工况下船体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对船体结构进行了热应力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满载航行工况下的结构应力和温度应力,得出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国内第一艘在建中小型TYPE C型LNG船,提出了其货舱温度场的分析模型。基于工程传热学的原理,应用VBA计算程序,计算得到了各关键点的温度分布与热流密度,并与液货罐供应商TGE集团的报告对比。结果表明:若参数值相同,则计算值与报告值完全吻合。这说明,计算模型正确。这能够为TYPE C型液货舱的传热分析尤其是控制LNG蒸发率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世界液化天然气船舶市场研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艳 《中国航海》2007,(2):61-65
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天然气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液化天然气(LNG)贸易也随之快速发展。在全面分析研究世界天然气需求的现状及发展、世界LNG需求的现状及发展、LNG贸易量发展趋势、世界现有LNG船队结构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对LNG出口国在建拟建生产线、现有LNG船舶订单的分析,预测未来世界LNG船舶的需求,结合世界LNG船舶的建造能力,分析LNG船舶市场的供需平衡,提出中国应扩大LNG船舶建造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世界LNG海运市场现状、船型及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市场,最后提出我国自主建造LNG船舶、独立建设LNG船队和搞好LNG接卸港及配套设施规则等发展我国LNG项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LNG海运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液化天然气(LNG)市场供需状况、价格和各地LNG项目的基础上,对我国的LNG海运市场进行展望,得出未来10年我国LNG运输市场大发展的结论,并且指出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浙江LNG接收站船舶系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分别对浙江LNG接收站项目码头设计方案中的两种船型26.6万m3和21.7万m3进行了研究,试验中对系泊状态下不同船型的运动量、系缆力、撞击力和撞击能量等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设计船型26.6万m3,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调整了泊位长度,分别对比了440m、420m和400m3种泊位系泊条件,指出短泊位有利于减小运动量和均化各缆力,并进行了系缆墩位置调整的优化试验,有效降低了最大缆力,改善了倒缆受力过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液化天然气贸易与船舶运输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珩  肖进 《水运管理》2006,28(2):3-5,9
阐述世界LNG的贸易情况和LNG备受青睐的原因。结合世界LNG船舶发展形势,论述我国大力发展LNG和LNG船舶运输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陈祥燕 《珠江水运》2005,(12):18-20
本文通过对我国发展LNG海上运输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结合我国LNG海上运输市场的现状提出了对发展我国LNG海上运输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