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汽车和汽车工业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结晶,因此,汽车设计和汽车生产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世界各国也因此把汽车工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成为国际尊车大家庭举足轻重的成员。在金融海啸冲击下,全球汽车工业受到严重波及,中国也不例外。连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工业,2008年增速大幅下降。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度过难关,变危机为机遇呢?年终岁末,长期从事汽车领域科研,对新能源汽车格外关注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就上述问题,接受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6 政府在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发展道路中的政策建议 汽车工业由于其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明显的规模效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汽车工业由于其涉及面广,在一些发达国家,10%的就业人员与汽车产业有关,其销售额占全国制造业的10%~13%,其技术面涉及到各个产业,是一个集技术、人才和经济密集型的产业。党的十四大和八届人大作出振兴机械和汽车等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确立了汽车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的愿望即将变为现实,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加入WTO,汽车工业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强大的冲击。为此,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WTO的游规则及其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使我国的汽车工业能够以加入WTO为契机,真正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5.
汽车工业“十五”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维修》2001,(8):60-62
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党的十四大、八届人大作出振兴机械、汽车等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确立了汽车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实施和汽车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纳要》明确要求“发展经济型轿车,提高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排放车用发动机和混合动力系统”。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我国汽车工业要坚持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强企业加快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6.
汽车设计是整个汽车工业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时至今日,汽车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时候,一款优秀的产品设计甚至可以成为改变企业命运的关键棋子,让人唏嘘不已。中国汽车工业风风雨雨走过了这么多年,在汽车设计领域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7.
王昌文 《时代汽车》2006,(12):74-75
“没有一个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就不可能有一个强大的汽车工业”这句话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然而,汽车零部件如何才能做强做大,中国汽车零部件目前面临哪些机遇,挑战,出路何在?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汽车工业及其支柱产业地位汽车工业是强综合性产业,是现代社会运转的润滑剂。以汽车为顶端、机电零配件为基础、加工设备为手段、钢铁石化为原料、公路为奠基的金字塔,和以计算机为顶端、半导体元器件为基础、光电测试为手段、集成电路为原料的微电子金字塔相并列,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运转速度和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汽车,作为高精度、深加工、高附加价值的综合性工业产品,其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是其它产品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汽车工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化社会的象征,无不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某一阶段(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左右时)的支柱产业,带动该国的其它行业迅速发展,形成该国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纪念日。回顾入世5年,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汽车业迅速成长的5年,惠及百姓的5年。当年。入世后最担心的汽车工业不仅经受住了考验。如今已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汽车行业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正如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所说,入世是一个契机,使得中国的汽车开始进入到老百姓家里。  相似文献   

10.
世界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一百多年了.我国汽车工业也走过了五十多年。汽车产品国际化,给我们的国家.给我们的人民,还有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大家都非常清楚。世界汽车工业走到了今天,现在有两种提法,一个是说汽车是杀人的机器。还有一个就是说它是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工业走过的百年,是在骂声中成长,每年死在轮子下的人有多少,我们在这里不做探讨。汽车工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没有什么争议。大家都认可,同时也是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比如橡胶、钢铁,玻璃、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等等产业的发展,它拉动的相关产业实在太多了。那么汽车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是什么样一个行业,我们应该关注哪些东西呢?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以生产载货汽车为主,近年来,虽然国家开始重视发展轿车工业,但重点仍是公用轿车。要想使多国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必须大力发展家用轿车,而我国家用轿车市场之大,是任何其它国家所不能相比的。  相似文献   

12.
“如何节省成本以度过寒冬?”成为所有国际车厂正视的生存课题!除了将零组件生产中心迁移到低劳力成本国家,越来越多车厂决定将研发中心也迁往印度、越南等地,因为一位日本工程师的薪水在越南可以请12位汽车工程师。你知道你驾驶的汽车其实是越南工程师设计的吗?三个臭皮匠是不是真的可以胜过一个诸葛亮?  相似文献   

13.
杨安杰 《天津汽车》2009,(10):12-14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增长幅度令世界瞩目。文章介绍了中国和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并对中日两国汽车工业在汽车密度、汽车保有量及千人汽车拥有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虽然我国与日本相比相差甚远,但我国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汽车产销量在未来的3~5年内会跃居世界首位,成为汽车工业强国。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奇迹.汽车工业就是奇迹之一.我国的汽车工业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发展相结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的汽车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它不仅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成为国际汽车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成员.  相似文献   

15.
国家汽车创新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以越来越大的压力,汽车产品落后发达国家10年,技术落后20年,设计落后30年,中国汽车工业如何生存?面临汽车新技术革命,如果能掌握契机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就有可能把握住汽车工业的未来。本文首先阐述在汽车行业可能使用到的高技术及新技术轨道,明确指出新技术不可能依赖技术引进,最后讲述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60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实践体,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文明的载体,在国家的鼓励下,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基金为新的创新模式,分析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情况并给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到2003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年产量已达到444万辆,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工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了关键的阶段,必须需要解决好三个重要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洋 《时代汽车》2006,(6):8-11
何光远这位原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与汽车工业有着多年的不解之缘,虽退居二线,却依然关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对全球性的石油紧张,中国汽车如何寻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从而抢占新的历史发展制高点?  相似文献   

19.
许克振 《专用汽车》2013,(11):63-63
湖北是中国重要汽车工业基地,汽车产业是湖北重要支柱产业,全省已经汇聚了日产、本田、雪铁龙、标志、通用、雷诺以及东风、上汽、广汽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汽车厂商,年产汽车近160万辆,居全国前列。湖北处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线两大主要战略的交汇点,是全球资本进入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支点,是全球各大汽车厂商最看好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吴勇 《汽车情报》2005,(20):11-13
在今后几年内,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汽车产能的急速扩张,国内汽车市场供过于求,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肯定会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而进军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成为我国汽车企业寻求市场突破的一大出路。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轿车批量出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汽车出口是检验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达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