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50只,采用腹腔及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_4),同时饮用乙醇溶液诱导10周,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按KAMADA二袖套法(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对肝硬化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36只;进行肝移植手术26次,术后成活并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12只.经统计学方法检验,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压较术前明显降低[(1.60±0.10)kPa vs. (1.70±0.25)kPa,P<0.05];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7.55±1.02)mL/min vs. (6.15±0.88)mL/min,P<0.05];门静脉阻力明显降低[(11.84×10~(-2)±2.51×10~(-2))kPa/(mL·min) vs. (16.29×10~(-2)±2.40×10~(-2))kPa/(mL·min),P<0.05].结论 异体肝移植术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更新型的免疫抑制剂的相继问世、手术和监护等技术的全面提高,肝移植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常规而有效的方法.我国临床肝移植的发展的特点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是最重要的适应证、超Milan标准的进展期肝癌占肝癌肝移植病例的多数、供体来源的不确定性.鉴于此,作者提出我国肝脏移植应在有效防治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有效控制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边缘供体使用和器官功能保护、肝移植的免疫学、合并特殊感染疾病的肝移植等方面应更注重临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不同疾病状态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2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肝功、凝血及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并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计算肝脏纤维化FIB-4评分等。结果①慢性HBV感染者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4.37±7.18)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23.60±6.20) ng/mL,P<0.05],其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25(OH)D水平[(11.20±5.99)ng/mL]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2±6.84)ng/mL,P<0.001]和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16±7.55)ng/m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血清25(OH)D与AL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PT水平呈负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FIB-4评分呈负相关;③在肝硬化Child-Pugh C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91.9%,Child-Pugh B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81.6%,Child-Pugh A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67.1%;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FIB-4评分≥1.45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代偿的可能性大;血清25(OH)D水平<20 ng/mL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的可能性大,肝脏病变程度重。结论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尤为显著;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HBV感染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38例,收集病历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138例重型乙肝患者中,男性111例,占80.43%;26~45岁71例,占51.45%;慢性重型者132例,占95.65%,有肝硬化者97例,占70.29%;未曾进行过抗病毒治疗者103例,占74.64%,仅16例曾进行过规律的抗病毒治疗,占11.59%;HBV-DNA阳性(大于1×103 IU/mL)患者115例,占83.33%。结论积极规律的抗病毒治疗,有效地控制病毒,减少和避免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及肝硬化的发生是减少重型乙肝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发表的有关于肝移植和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似(OR=1.26,95%CI为0.93~1.17,P=0.13),肝移植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1.68,95%CI为1.31~2.17,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2.17,95%CI为1.63~2.89,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5.07,95%CI为3.27~7.86,P<0.01),肝移植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肝切除组(OR=0.10,95%CI为0.06~0.14,P<0.01)。结论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均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但肝移植术预后较肝切除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8年~1993年经腹手术行肝癌化疗栓塞122例,手术死亡4例,余全部随访。1年生存率31%,2年生存率6.5%。肿瘤直径在10cm以下者1年生存率75%,膨胀型生长的病人1年生存率63.15%。合并重度肝硬化的病人1年生存率26.3%。肝动脉门静脉双栓塞的病人1年生存率53.3%。结果表明对于中晚期肝癌的病人尽管病变广泛,肝硬化严重,但治疗应取积极态度,经血管途径的化疗栓塞手术有明显的姑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全世界约3亿人口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我国有1.2亿以上。依亚洲资料估算HBV携带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于非HBV感染者,台湾一份报告高200倍,有肝硬化者发生肝癌危险性最大。活动性肝硬化的5年存活率为55%,虽然肝移植可改善存活率,但是移植肝再感染几乎不可避免。如果HBV持续复制,慢性迁延性肝炎(CPH)也可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Cir),发生率高达1/3。可见,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干扰素(IFN)治疗(5MU,每周3次,6个月)后,4.0%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肝(CHB)患者出现治疗反应,但亚洲人对IFN治疗反应率低,仅为17%(9/54)。为能在CHB治疗中合理应用IFN,本文就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疗效及影响因素,病例选择、副作用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近年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D-山梨醇清除率法评估肝储备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山梨醇肝脏清除率(CLh-s)法补充吲哚箐绿15min潴留率(ICGR15)和Child-Pugh分级相结合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肝储备功能的可行性。方法41名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分别给予Child-Pugh分级、ICGR15、CLh-s检测评估肝储备功能,对前两种评估方法出现交叉重叠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其CLh-s值与手术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Child-Pugh分级与ICGR15值(以40%为界)交错重叠主要集中在B级和C级之间。在Child-Pugh分级B级的18例患者中,>40%的患者有5例,术后3例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分别为629.52、509.79、450.71 mL/min),2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分别为784.49、779.36 mL/min);在Child-Pugh分级C级的13例患者中,有4例ICGR15<40%的患者,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出现并发症(CLh-s为484.57 mL/min)。1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为723.36 mL/min)。概括之,CLh-s>700 mL/min者,手术并发症少;CLh-s<700 mL/min,者手术并发症多。结论CLh-s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手术并发症有关。该法可对ICGR15和Child-Pugh分级联合评估肝储备功能时出现交叉重叠者进一步分类,使肝储备功能评估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肝功能状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食管曲张静脉套扎 (EVL)后对PHG的影响。方法 对 4 7例肝硬化患者 (伴PHG者 34例 ,不伴PHG者 13例 )分别行肝功能、胃内HP测定 ,胃镜下判断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其程度。EVL患者术后 1~ 2月复查胃镜 ,观察PHG变化。结果 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肝硬化伴或不伴PHG者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轻度PHG与重度PHG患者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PHG发生率较高。EVL术后PHG加重或发病率增加。结论 PHG与HP感染无关 ,肝功能状态可影响PHG的发生及程度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PHG发生有密切关系 ,但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程度无关 ;EVL术后可诱发或加重PH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受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进行的肝移植病例,依据易感因素、临床症状、外周血中CMV-PP65和(或)CMV-IgM及胸片明确诊断,以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共收集资料111例(剔除相关资料不完整者).发现CMV感染5例,CMV感染发生率为4.5%;其中2例发生CMV肺炎,CMV肺炎发生率为1.8%(占CMV感染的40%),2例均好转.活动性CMV感染3例,2例治愈,1例好转.结论 CMV-PP65检测能够对CMV感染患者做出早期诊断并且指导治疗.更昔洛韦能够有效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与肝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型与HBVDNA水平、HBeAg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的基因型。结果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亚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高,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降低。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HBVDNA(log值4.69±0.66)水平低于B型(log值5.33±0.6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阳性率C型(69.7%)大于B型(42%),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高,C型的HBVDNA水平低于B型,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西安地区对1384人进行了HBV感染情况的血清流行病学基线研究。结果表明托儿所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和HBV总感染率(至少在可检测的HBV指标方面)显著低于学龄儿童和成人。8岁以上儿童上述两个率与成人水平很接近。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原则供在我国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决策时参考:(1)在婴幼儿中应尽早普种乙肝疫苗;(2)对3岁以下儿童可考虑推广不做筛选即进行接种的方案。至于3岁以上儿童的按种方案以及学龄儿童是否有必要进行接种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加以研究。本研究还为仅用一项或二项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来做接种前大规模人群筛查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乙型肝炎通过粪便进行传播,一直存在着异议.本文用免疫电镜负染法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13份粪便进行观察,检出了HBsAg,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符。此结果不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诊断和防治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60例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复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重复感染占当时住院肝炎病人的14.8%。在重复感染中,同时感染甲、乙两型肝炎者9例;乙肝抗原携带者及慢性肝炎基础上感染甲肝者41例;乙肝隐性感染免疫后又感染甲肝者10例.同时观察到部分病人重复感染时,HBsAg 滴度下降或消失。并探讨了肝炎复发或突然加重的原因,认为两种肝炎病毒重复感染是肝炎复发或者突然加重的主要因素.故预防HBV 携带者及慢性乙肝重复感染其他肝炎病毒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肝移植对胃黏膜p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对胃黏膜pH(gastricintraumucosalpH ,pHi)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 0例行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 ,采用胃管法 ,分别于入室、无肝期前 2 0min、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术后 2、2 4h抽取胃液 3~ 5mL ,分析胃液的PCO2 ,同时在以上各时点监测动脉血PaCO2 、PaO2 、pH、HCO3 -和BE ,并代入Henderson Hasselbach公式计算pHi。结果 pHi在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 (P <0 .0 1) ,且新肝期 30minpHi为最低点。术后 2h虽较术前有所回升 ,但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移植阻断下腔静脉后胃黏膜有明显的缺血低灌注现象。随着阻断时间延长 ,胃黏膜低灌注、酸中毒的症状加重。提示术前选用抗酸药物治疗 ,术中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尽量缩短无肝期的时间对提高pHi、保护胃黏膜、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氚标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102例各种类型乙肝病毒感染者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并以单克隆抗体(McAb)Wu35(HLA-DR)和Wu22(HLA-DQ),经PAP免疫酶组化技术测定非T细胞表面HLA-DR及HLA-DQ抗原。结果表明:除HBsAg携带者及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AMLR接近正常对照外,其它类型HBV感染者AML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尤其以重症肝炎和肝硬化降低明显。各类乙肝患者DR~+Mon和B细胞及DQ~+Mon和B细胞百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最显著。提示乙肝患者AMLR降低与刺激细胞(Mon和B细胞)表面DR和DQ抗原表达障碍有密切关系,与反应性T细胞无关。这可能是乙型肝炎疾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及免疫调节紊乱之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法检测了77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27例阳性,总阳性率为35.1%。慢性活动性肝炎(9/21,42.9%),肝炎后肝硬化(9/19,47.4%)及重型肝炎(8/16,50.0%)患者PBMC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迁肝(1/14,7.1%)和急肝(0/7)患者。结果提示PBMC中HBVDNA的存在在乙肝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期间的肝移植术后患者56例次的临床资料,讨论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可能导致术后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29例(51.8%)发生细菌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53.7%)为主,感染的菌种中G~+菌(46.3%)主要为金葡菌及肠球菌,G~-菌(53.7%)分布较分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时间超过10 h及呼吸机使用时间超过24 h为手术后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细菌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应针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采取提高手术技巧,促进呼吸功能恢复等手段,以减少术后细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