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据病毒研究室歧天茂等报道,目前国内外学者均以免疫荧光技术(IFAT)及免疫酶染技术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静脉血清中的IgM抗体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该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采用ELISA双夹心法、ELISA阻断试验、沉淀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流行出血热(EHF)患者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并用免疫电镜观察了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形态;用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家兔观察了其免疫源性。实验表明:①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EHF患者尿抗原,早期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较上述其它检测尿抗原的方法好。②上述多种方法均证明EHF患者尿中确有EHFV抗原排出。③该EHFV抗原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源性。提示:ELISA双夹心法适用于EHF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流传较广,死亡率高,对人民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我国有27个省、市报告发生本病。出血热病在发病早期,易和上感(普通感冒和流感)相混淆,临床上尚无好的确诊办法。实验诊断方法上,目前虽有间接免疫萤光法测IgM,可达早期确诊目的,但是,  相似文献   

4.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朝鲜出血热病毒,在病原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以来,在流行病学上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其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虽有各种假说,但均缺乏确凿的病原学或流行病学证据。因此,对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实为有效防制本病的关键问题。 1982年10—12月,在西安××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爆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试图对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可引起实验室感染。1960年苏联首次发生113例实验室感染出血热爆发,以后在南朝鲜、芬兰及国内均有一些报导。以上均为进行出血热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疫鼠—黑线姬鼠、棕背(鼠平)或红背(鼠平)而发生。此类事例已为从事出血热研究人员所熟知,但对其传播机理尚不甚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类实验室感染为普通实验室由于接触实验动物大白鼠而发病。1975年和1978年在日本仙台首次发病,病人  相似文献   

6.
<正> 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反应有关,并证实体内有免疫复合物的存在。为了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减轻病理损害,降低病死率。我们对收治的部分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采用了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及细胞免疫增强剂——植物血凝素(PHA)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用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尿中EHF相关抗原是早期诊断EHF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常规底物邻苯二胺(OPD)敏感性较差,故检测时需要将患者尿液做15~20倍浓缩,这样既费时费力,又因浓缩时要将患者尿液在常温下做较长时间的处理而损失部分抗原,且往往因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使本病的研究进展很快。现就 EHF 病毒敏感动物和敏感细胞及血清学检测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EHFV 敏感动物1.1 小白鼠乳鼠:美国 Tsai 等将Hantaan 病毒接种于2~4日龄小白鼠乳鼠脑内,从第一代及以后传代中均能引起小白鼠  相似文献   

9.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3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及尿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及尿液SIL-2R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与临床病程密切相关。尿液SIL-2R与尿蛋白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0.01),可间接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尿液SIL-2R与血清SIL-2R具良好的相关性(r=0.542,P<0.001);且尿液具有取材方便,易于检测的优点。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病情估计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建立一种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方法,我们采用目前国内外认为标记简单、性质稳定、特异性高,简便易行的酶标记萄葡球前A蛋白(SPA)作为第二抗体,用于免疫酶染法及ElisA法,检测了53份宫颈癌、宫颈炎病人血清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对比分析,认为免疫酶染法优于ElisA法: (1)酶染法简单易行、方法稳定、不需要特殊设备,在普通显微镜下即可观察结果,而ElisA法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抗原要较纯,浓度要较高,温度要恒定等。  相似文献   

11.
入侵检测系统(IDS)成为目前动态安全工具的主要研究和开发方向.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是应用在IDS中的两种主要技术.把应用在异常检测中的Markov链模型和误用检测中的模式匹配结合起来,同时采用分组交换检测机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IDS的误报率和漏报率,提高了系统的检测速度.而且数据挖掘技术的引入,使系统具有了自动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数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Percoll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5例危重病患者CEC及常规进行血脂测定,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对危重病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与CEC数与血脂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危重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EC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危重病组TG、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EC数与TG、TC、LDL-C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TG:r=-0.396,P<0.05;TC:r=-0.672,P<0.05;LDL-C:r=-0.486,P<0.05)。危重病组APACHEⅡ评分与CEC数呈正相关(r=0.436,P<0.05),与TG、TC、LDL-C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TG:r=-0.372,P<0.05;TC:r=-0.425,P<0.05;LDL-C:r=-0.477,P<0.05)。结论危重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脂水平下降,血脂值结合循环内皮细胞数可作为评估危重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捕捉法和间接法检测IgM时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差异,并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分别用间接ELISA法和捕捉ELISA法检测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标本的IgM水平,并比较两者之间检出率、检测阈值、特异性的差异。结果检测稀释在PBS中的鼠抗IgM特异性抗体,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度类似;检测活动性乙型肝炎和HFRS患者标本,间接法检测IgM的敏感度明显低于捕捉法;检测经二巯基乙醇处理后乙肝组和HFRS组标本,两种检测均为阴性,表明两种方法都具有针对IgM抗体的型特异性;交叉实验结果证明两种检测IgM的试剂均具有针对抗原的特异性。结论急性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毒的潜伏期感染和慢性感染的再次激活应使用捕捉法检测IgM,间接法检测IgM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不典型结核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寻求结核病理想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结核病患者7种(125份)不同标本中的结核杆菌DN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疾液、胸水中的DNA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4%、49.25%),血清中的DNA阳性率仅为28%(P<0.05),其原因主要与不同标本中存在的结核杆菌数目的多少有关。同一标本被检测两次(复检),阳性例数较前有所提高,这样可使某些假阴性结果得到及时纠正。如果同一患者多种标本检测结果同时为阳性,则更支持结核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种检测EHF特异性IgM抗体的ELISA间接法,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分别对耳血及静脉血清进行了平行检查,并与IFAT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例临床诊断为EHF患者耳血中ELISA—IgM阳性率为100%(19/19),IFAT—IgM阳性率为89.47%(17/19),且ELISA耳血IgM抗体滴度>IFAT耳血IgM抗体滴度者为68.47%(13/19)。实验发现,耳血ELISA—IgM抗体滴度明显高于静脉血清ELISA—IgM抗体滴度4倍者占73.68%(14/19)。作者认为,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较好,操作简便,只需要采用耳血就可以达到早期,快速诊断目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126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3例)和对照组(43例)。冠心病组按冠脉狭窄积分又分为三组:轻度狭窄组(15例)、中度狭窄组(35例)、重度狭窄组(33例);对照组冠脉造影正常。酶法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胆红素。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为(12.30±3.84)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07±1.45)μmol/L,间接胆红素为(8.23±2.82)μmol/L;正常对照组总胆红素为(14.59±4.3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66±1.55)μmol/L,间接胆红素为(9.93±3.33)μmol/L。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均降低(P<0.05)。冠脉积分与胆红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总胆红素r=-0.263,P<0.05,与直接胆红素r=-0.187,P<0.05,与间接胆红素r=-0.261,P<0.05)。冠脉狭窄三组间胆红素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降低;②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663例住院病人之血清CEA及36例胸水CEA放射免疫测定结果。476例肺、胃、肠道、肝、食道癌肿之血清CEA阳性率分别为64.29%、47.27%、40.63%、33.33%、31.48%;187例良性病人(食道除外),假阳性率分别为4.76%、11.96%、7.7%、26.47%;36例胸水中有17例肺癌患者,阳性率为94.12%;17例良性病变中无1例假阳性。结果认为测定胸水CEA水平对鉴别肺良、恶性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价值。血清CEA水平不能独立地作为某些肿瘤的诊断依据。但鉴别原发与继发肝癌、肿瘤的术后随访以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ABO系统母儿血型不合是我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为了在孕早期对可疑母儿血型不合的胎儿血型作出产前诊断,我们用吸收放散法测定了40例孕6~12周绒毛组织的血型物质,同时测定了其父母血型,40例标本的血型物质与其父母血型按遗传规律所可有的子女的血型相符。20例标本曾重复测定,两次测定结果均一致。这一方法提示可经宫颈吸取微量绒毛测定血型物质以鉴定胎儿ABO血型,为孕早期产前诊断母儿血型不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蛋白印迹法与免疫荧光法检测白血病患者Survivin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蛋白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Survivin表达结果,以探寻临床上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s)和免疫荧光法检测18例白血病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Survivin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s 法检测Survivin 表达阳性13 例(72. 2%);免疫荧光法检测Survivin 表达阳性11 例(61.1%)。两种方法检测1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均为阴性。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88.89%。结论 Survivin是否表达可能成为白血病临床诊断、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免疫荧光法操作比较简单,适于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用IgM抗体捕获法ELISA(Mac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同时检测3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特异性lgM抗体(SIgM)的动态反应。二法检出SIgM的总符合率为99.46%,所测抗体滴度的动态反应曲线基本平行,而MacELISA所测抗体滴度比IFA明显提高。早期EHF病人血清即有较高滴度的SIgM抗体,9病日~10病日达高峰,此后趋于下降。IFA法所测不同病日的SIgM滴度无显著差异(F=1.680,P>0.05),而MacELISA则有显著差异(F′=2.978,P<0.05)。二法所测不同病型EHF的SIgM滴度在病日相同时各型间皆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