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共线运营特点,分析了共线运营在行车组织上存在非共线段运能不足、共线段运营中断时运营调整难度大的问题。通过非共线段运能不足问题剖析和共线段运营线路中断处置原则分析,提出了进行线路拆分提升运能,以及在共线段中断时的行车组织调整方案,并得出3、4号线各自独立运营需对配线进行改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跨座式单轨线路运量提升技术原则,8辆编组单轨列车设计、信号、安全门/屏蔽门、综合监控、通信、车辆段等系统设备改造,以及运营组织和工程改造管理等实施情况。3号线运量提升后,最短发车间隔缩短至2 min30 s,提高了运能和运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西北部轨道交通网和13号线运营现状存在问题出发,分析制约13号线能力提升的瓶颈。通过对"提升西直门站折返能力方案、基于拨线改造的列车扩编方案、基于车站扩编改造的线路拆分方案"的研究,提出13号线运能提升综合实施方案。采用线路拆分重组、新建+改造相结合、扩大编组(6B改为8B)等一系列改造,优化线网布局、破除13号线运营困局、提高线网服务水平和可达性。  相似文献   

4.
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面临着巨大的运能压力,需要对该线的信号系统进行改造,新增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以TBTC(基于轨道电路的列车控制)作为后备系统.为了尽量减少改造项目对运营的影响,在借鉴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信号大修改造经验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2号线信号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技术方案、信号倒接方案和大修后CBTC的开通方案等,以确保2号线信号改造全过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辆基地改扩建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的重难点。针对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改造后3、4号线的运营方案,结合现有车辆停放和检修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实际情况,重点对既有车辆设施布局和规模的适应性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计算提出具有适应不同运营方案的扩建规模。从现状扩建条件、工程实施易难程度、资源共享、对运营影响等方面,论证扩建方案的可行性。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完善和发挥车辆基地功能,为线路运能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为项目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重庆主城区轨道交通3号线观音桥站拥堵的成因,认为轨道交通3号线跨座单轨制式的运能有限是3号线观音桥站拥堵的根本原因。在预测分析观音桥站轨道客流需求与供给能力的基础上,探讨观音桥车站的改造方案。提出要想真正解决观音桥站拥堵的问题,最理想的办法是尽快提高3号线全线的运营能力,并建议:尽快建设轨道交通10号线来分流3号线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步构建,大连R3线运力需求与运能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快轨大连站作为R3线的起点站,因其折返能力制约线路的运能,对其改造迫在眉睫。本文分析扩能后的车站折返能力,研究提高过岔速度后道岔的适应性,通过对比站前、站后折返的土建实施方案,提出站前折返的扩编扩能方案,对全线的扩能改造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1)站前折返能力计算结果表明,提高列车侧向通过道岔速度、扩大列车编组可实现线路运能提升;(2)站后折返方案的制定需首先计算车站扩编后的折返能力,并综合土建条件制定合理的选择扩编扩能方案;(3)扩能改造方案的选择应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线路运营的影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工程协调难度,合理选择工程方案;(4)本研究结论对类似线路扩能改造方案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广州地铁3号线未来客流演变趋势和客流压力缓解办法,首先分析3号线现状客流特征,从运输组织层面探讨3号线Y型交路方案优化的可能性,然后立足线网规划中提出的3号线、10号线拆解改造的设想,基于广州市交通模型分析未来几年不同轨网供给条件下不拆解情形、拆解情形两种运输形式对客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3号线客流压力在运输组织层面优化空间较小,不拆解情形下3号线未来几年仍将面临较大的客流压力,北延线最大断面满载率将达140%以上,体育西路最大换乘量将超过60万人次/d,但随着平行线路近期的陆续开通,客流压力将得到缓解;若3号线拆解,北段运能提升,高峰断面客流压力得到快速缓解,体育西路最大换乘量亦将低于疫情前的最大值,但拆解期间有一定负面影响。应综合考虑拆解前后客流影响和施工期间的社会影响,决定3号线未来是否拆解改造。  相似文献   

9.
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共线运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采用共线运营方案,在共线车站多、车站配线简单、行车间隔小的条件下实现共线运营,在国内外轨道交通网都未见先例。从原"C"型共线运营情况来看,在延误调整、列车救援等运营调整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随着3、4号线客流的持续增长,必须寻求新的或替代方式,解决运能与运量、运营与既有条件之间的矛盾。建议采用两线共线运营与单线多交路运营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运能不平衡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对共线段的线路和设备进行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运营调整的灵活性,提高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优化线网运能匹配,宁波市轨道交通将对1号、2号线的行车间隔作进一步压缩。1号线既有列车数少,行车间隔可压缩空间小;2号线二期列车储备充足,行车间隔可压缩空间大。1号线客流大于2号线,在未来的运营中存在着运能不匹配的问题。在不进行额外新车购置的前提下,文章针对运能不匹配的问题,对列车调配进行研究。在分析宁波市轨道交通检修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拥挤度分析,提出实现近期运营最优效能的列车调配方案。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终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制约线路运能的瓶颈。结合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既有线进行的信号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改造,对莘庄站的站后折返线改造方案进行折返能力仿真与分析,提出了实际改造过程中基于CBTC和终端站土建条件提高终端站折返能力的措施与建议,并给出了莘庄站站后折返线的改造方案和改造时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地铁沿线客流快速增长,对地铁的运输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保证地铁列车安全及高效运行的信号系统,其功能瓶颈将极大制约地铁线路运能的提升.以深圳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为例,分析制约1号线运能提升的几大问题;从硬件提升和软件升级2个方面,提出信号系统局部优化方案,并在运营实际中证明有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沈阳地铁1、2号线换乘站改造设计过程中引入客流仿真模拟技术,在现状客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该站整体客流密度、高密度分布区域及持续时间,结合其他城市客流发展规律,进行客流预测,建立客流仿真模型,通过客流仿真模拟分析得出该站拥堵原因和改造设计思路,包括提升运能和局部土建改造两个方面,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八号线拆分改造工程概况,设计了广州现有二号线电力监控系统的整体结构,并根据拆分改造要求,提出了二、八号线电力监控系统的具体改造方案.经实施可实现电力监控系统拆分改造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5.
无线通信丢失导致列车发生紧急制动故障,一直是制约广州地铁4号线设备性能提升的瓶颈。为了避免设备的可靠性下降,通过对广州地铁4号线无线系统既有设备参数以及网络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了一种基于西门子无线通信的信号系统AP接入点改造方案。经测试验证,该方案能够解决4号线既有线AP硬件停产的隐患,以及工作性能不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目前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断面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运能运量匹配情况,提出了8号线在世博会期间会存在高峰运能不足、上下行不均衡程度大等问题。从提高开行密度与增加列车编组、开行大小交路方案列车、优化车组使用方案、优化列车运行图、加强车站客运组织等方面优化世博会期间8号线的运输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列车客室照明作为节能改造的研究对象,介绍了4号线列车客室照明系统的技术特点与4号线沿线典型运营条件。提出了采用LED(发光二极管)灯具替代荧光灯具以及在照明控制电路中嵌入光敏节能控制器的改造方案,可实现4号线列车客室照明系统55%以上的节能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连快轨3号线既有线路的运能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快轨3号线大连站折返能力成为阻碍减小发车间隔、提高线路运能的制约因素。介绍了通过增设点式应答器提高快轨大连站折返能力的应用过程。通过对改造后的大连站折返能力的实测结果表明,采用地面应答器和车载查询器相配合,在不改变原有信号制式及模式下可成功地提高车站的折返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石家庄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的运营现状为背景,重点分析1号线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号线南村站—福泽站区段列车的运能利用率较低,断面客流分布极不均衡。文章分别从大小交路开行区段、行车间隔的设定、优化效果和客运组织4个方面对1号线采用的大小交路开行方案进行研究,为1号线行车组织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轨共线运营段信号系统的升级不但需要考虑升级过程对相关线路运营交路的影响,还需要综合分析工程实施难度、周期和成本等问题。结合大连地铁3号线与金普线共线运营段3号线续建线信号系统设备现状和最终状态,在保障过渡期间安全和不中断运营的基础上,对既有固定闭塞制式信号系统分阶段升级至移动闭塞CBTC制式信号系统方案进行研究,以实现逐步提升线路运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