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岳(临湘—岳阳)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桥君山侧锚碇基础地连墙支护体系施工为例,介绍了地连墙成槽施工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地质层中最适合的成槽方法,通过合理选择、组合,保证地连墙的成槽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结合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南锚碇工程实例,对地连墙基础施工技术进行阐述。地连墙槽段接头采用"铣接头",基坑开挖后槽段接头无渗漏,封水效果好;地连墙槽段在岩层中采用"冲铣法"(冲击钻配合液压铣槽机)成槽,实现了地连墙槽段快速施工,平均成槽速度达到1.96d/个;基坑开挖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监测手段,及时监测地连墙应力和位移,确保了基坑开挖和结构物安全。  相似文献   

3.
沈斌 《公路交通科技》2008,25(4):108-112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基坑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结合科研,针对冻结壁围护结构、沉井、地连墙围护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施工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特别是冻结法方案)。针对冻结法方案大直径结构冷量损失大、冻结壁均匀性要求高、基底突水、停电等风险,提出了三排冻结管布置、冻结壁保护、基底注浆、双回路供电、钢筋混凝土内衬等对策;针对沉井下沉控制困难、地表沉降及井底流砂等风险,提出了空气幕或触变泥浆助沉、控制降水等对策;针对地连墙成槽风险,提出了液压铣槽机成槽等对策。最终将地连墙围护结构方案用于工程实践,实现了润扬大桥北锚基坑施工的万无一失。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首件钢沉井模块开始拼装,因南锚碇所处地质为淤泥等软土层,因此,南锚碇钢沉井的施工就相当于在豆腐里拼装出一个世界级超大型钢沉井,技术难度十分大。另外,大桥北塔首根桩基也在日前完成浇筑。瓯江北口大桥采用三塔四跨双层钢桁梁悬索桥设计,锚碇的作用为  相似文献   

5.
以襄阳庞公大桥锚碇施工为例,介绍了多干扰因素下城区桥梁锚碇基坑支护、开挖等施工阶段关键要点。如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地连墙方案进行优化;结合信息化施工对整个开挖过程进行监控,以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工程中采用了冲击钻配合液压抓斗成槽施工技术、槽段接头的处理、清孔换浆方法优化、基坑开挖信息化监控等改进工艺。  相似文献   

6.
杨凝 《世界桥梁》2022,(6):134-134
2022年11月6日,随着最后一根锚杆的密封材料涂装完成,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南锚碇锚固系统施工顺利完成(见图1),为下阶段主缆牵引架设及张拉奠定了基础。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是世界首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大体量、一跨过江的设计对大桥主缆锚碇提出了更高要求。南锚碇为全桥主缆2个固定点之一,采用复合板桩嵌岩重力式基础,基础长75m、宽80m、高15m。锚碇内设置的锚固系统由后锚梁和锚杆组成,为主缆与锚碇连接的关键结构,承担着承上接下的作用,是南锚碇施工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外公路》2021,41(3):256-260
针对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南锚碇深基坑开挖深度大(58 m)、地质条件差(淤泥质粉质黏土层)、水头差大(60 m)的特点,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对锚碇深基坑的地连墙施工质量控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槽壁加固施工工艺进行比选,在锚碇工程槽壁加固施工的基础上使用了双轮铣深层搅拌技术,并结合现场试验和计算优化了泥浆配制和槽壁预留变形量值。在成槽施工时通过"抓凿铣"相结合的施工方式,保证了成槽质量,同时对墙底注浆的范围和参数进行了优化,采取的相关施工工艺和措施不但保证了地连墙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并合理地控制了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8.
黄埔大桥悬索桥锚碇基坑设计采用圆形地连墙支护结构,锚碇基坑临近珠江。为避免深基坑开挖时地下渗流破坏造成的失稳,文章针对支护结构的嵌岩深度进行渗流分析,对地连墙设计嵌岩深度的最终确定和墙下压浆措施的采取等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润扬大桥北锚碇基础地连墙成槽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润扬大桥北锚碇基础的特殊性,对地连墙施工的关键工序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工艺性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与常规重力式锚碇基础不同,地连墙复合式锚碇基础通过地连墙与围岩形成整体协同受力体系。而对于基于泥浆护壁法的地连墙结构,墙体侧壁泥皮的存在直接影响复合锚碇承载性能的发挥。在现场泥皮取样测试基础上,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泥皮效应弱化了嵌岩地连墙与持力层围岩的整体协同受力特性,改变了复合锚碇极限破坏模式,导致复合式锚碇基础应有的嵌岩效应优势无法发挥,因此显著降低了复合锚碇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为主跨1 700m的单跨双层悬索桥,武昌侧锚碇为重力式锚碇(由地下连续墙、帽梁、内衬、底板及填芯混凝土组成),锚碇开挖直径98m、深39m,位于长江大堤南岸附近,地质条件较差。根据锚碇结构特点和地质条件,地下连续墙共划分68个槽段,Ⅰ、Ⅱ期槽段各34个,间隔分布,分别采用成槽机和铣槽机施工,接头形式为铣接头;基坑开挖前,采用地下连续墙墙底注浆、接缝处旋喷、抽水井等止排水措施,深基坑开挖采取逆作法施工,边开挖取土方边施工内衬,采用履带吊机将土方从基坑内吊出,帽梁和内衬分8段施工;锚碇底板、填芯大体积混凝土分层分块施工,采用冷却循环水、低水泥掺量的混凝土配合比等温控措施,保障了锚碇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借鉴国内外现有井筒式地连墙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清远西江特大桥的建设条件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体井筒式地连墙锚碇基础结构形式。分体井筒式地连墙锚碇基础采用在顺桥向前后分体设置(净距12.3m)的矩形井筒地下连续墙基础,单个井筒平面尺寸为42m(横桥向)×18.6m(顺桥向),内外墙厚度均为1.2m,通过内部横纵隔墙分成8个隔舱,嵌入中风化岩层深度不小于3m。分析表明,前、后锚地连墙分担的竖向荷载比例为52%、48%,且以地连墙嵌岩段端阻力承担竖向荷载为主,外墙和土芯提供的竖向侧阻很小。前、后锚地连墙分担的主缆水平向分力分别为49.8%和50.2%,两者基本相等,均以土芯土抗力及外墙侧向土抗力分担为主。通过井筒式的构造及地连墙嵌入中风化岩层,能有效发挥井筒内土芯的抗水平力作用。提出了一种带结合钢板的榫槽式钢筋笼搭接锚固刚性接头,保证槽段间的刚性连接。相关成果可为悬索桥地连墙锚碇基础设计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21,66(10):130-134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锚碇为海中八字形地连墙锚碇,地连墙直径长107.1m,宽65m,地连墙厚度1.5m,基坑开挖深度42m,总开挖方量约22万m~3。锚碇基础采用逆作法,每开挖4m施工3m内衬,内衬均为吊模施工,施工风险高,施工功效低。采用理正、Flac3d、Abaqus软件对基坑开挖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施工过程中地连墙最大深层水平位移分别为20.15mm、12.03mm、10.0mm,均小于设计值(25mm),其三维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控结果(10.3mm)较接近。同时,采用"出土门架+伸缩臂挖机"复合式出土工艺,日均出土量超过2 000m~3,确保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和施工功效。  相似文献   

14.
珠江黄埔大桥南汊悬索桥北锚碇位于珠江中心岛上,其基础设计采用圆形地下连续墙方案。地下水位受潮汐影响,对地下连续墙施工影响较大,如何优化各施工环节、控制成槽质量是施工成功的关键。介绍黄埔大桥锚碇基础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新建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特大桥为主跨1 092 m钢桁梁悬索桥,是目前世界上首座千米级高速、重载公铁两用悬索桥,主桥上层为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4线高速铁路。锚碇是悬索桥的主要承重结构,要抵抗来自主缆的拉力,并传递给地基基础。大桥南锚碇地处山壑间,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施工安全及环保风险高。通过对南锚碇基础设计的技术方案、环境影响、资源节约、工期及安全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南锚碇设计变更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工程最终方案的确定起到关键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夏欢  朱其敏  王通  纪晓宇 《公路》2023,(6):92-99
张靖皋长江大桥锚碇基础创开创性地采用了支护转结构复合地下连续墙基础结构,南锚碇外围双层地下连续墙设计深度达83 m,采用钢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搭配成墙的施工工艺,先行槽段中钢箱在槽位中的姿态直接决定后行槽段钢筋笼是否能顺利下放到位,为验证该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应用了一系列关键装备和施工工艺。首先,从钢箱分节段制造阶段开始利用先进的工厂化生产线严格把控加工精度,吊装过程中避免出现塑性形变,节段钢箱槽位垂直匹配对接过程中严格控制其线形;其次,采用大刚度顶口搁置方案,并使用钢箱槽位姿态纠偏系统高精度调节钢箱垂直度,使钢箱安装垂直度达到小于1/1 000的施工需求,且进行二次检测进行验证;最后,总结了试验过程中垂直度控制的关键技术和优化方向,为锚碇主体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与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今后该类型复合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珠江黄埔大桥南锚碇地下连续墙具有墙体深、厚度大等技术特点,介绍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泥浆站修建、泥浆制作、不同施工机械成槽施工时选配和泥浆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白雪濛 《隧道建设》2010,30(5):540-545,585
以南京长江第四大桥南锚碇基础为背景工程,对超大“∞”字形地连墙深基坑进行数字仿真模拟、监测成果分析。主要对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侧向变形和地连续墙受力进行模拟与实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字形深基坑地连墙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模拟与实测是比较一致的,并肯定了数字仿真模拟对工程施工的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完善圆形地连墙设计理论,探讨了现行规范方法的力学概念、环向应力计算方法、土-结构相互作用及环向刚度折减系数等关键问题,基于薄壳理论推导了地基双向弹簧条件下圆形地连墙的基本微分方程,改进非线性土体弹簧模型以考虑土压力发挥极限值所需的位移,引入连续弹簧模拟环形内衬,采用增量法计入施工过程影响,并编制了有限元程序;同时,提出采用单元体试验研究圆形地连墙环向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方法,考虑接缝刚度与宽度、地连墙半径、槽段平均长度等因素建立了折减系数计算公式,最后,以阳逻大桥圆形锚碇基坑工程为例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典型条件下折减系数为0.467~0.679;该方法位移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克服了现行方法无法分析支护结构环向应力及地连墙两侧土压力发展过程的缺陷;计算参数物理意义明确、易于获取,可为工程设计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宁  钟建驰 《公路》2003,(5):4-9
润扬大桥悬索桥北锚碇基础采用厚1.2m,平均深度为53m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在国内尚属首次。所处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通过引进先进设备、优化施工工艺,解决了诸多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内超深、超厚嵌岩地连墙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