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良好的车站作业计划有利于提高车站通过能力,优化运输组织。本文根据日常线、周末线、高峰线三种运行线将车站作业计划分为三种情况,依据车站作业计划的内容,选取多个指标对主要设备的均衡性、效率性、服务质量进行考察,同时考虑普速客运站与高速铁路客运站的不同,建立多维度的车站作业计划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FAHP构建适用于所有客运站车站作业计划的评价模型。最后,以普速客运站南宁站的车站作业计划为例,对其进行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运行实绩对高铁车站在早晚高峰时间段下的晚点时长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行车人员提供行车指导,辅助行车人员充分估计晚点时长特征及预测晚点发展态势,更好地进行调度决策。首先描述高速铁路沪昆线上的运行实绩数据,并统计出早晚高峰时段下的车站晚点时长数据。然后,结合统计模型构建车站在早晚高峰时间段下的晚点时长分布模型,并比选确定出最优的晚点时长分布模型。最后,对车站在早晚高峰时段下的晚点时长分布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相关研究结论能为列车晚点传播机理以及智能高铁调度指挥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3.
赵胜  梁鹏  李海 《综合运输》2023,(8):63-67
高速铁路车站接发车的不均衡性对高速铁路资源设备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对高铁车站的技术作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铁车站接发车不均衡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经济学领域的泰尔指数计算方法,融合运输领域的时间与接发车数指标,提出了高铁车站接发车不均衡性的计算方法,用来描述车站一天内不同时段列车到达与出发的分布情况。实例计算得出到发场A接发车不均衡度为0.157,组间差距为0.092,组内差距为0.065,组间贡献率58.60%,组内贡献率为41.40%。可知到发场A接发车不均衡度较小,且到发场A的接发车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接发车方向之间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旅客出行具有明显的时段特征,确定列车始发时间域时应充分考虑旅客出行的时段偏好。本文将一日时长按照固定间隔划分为若干时间区段,通过大量问卷调查,获取不同旅行时长旅客对到发时段的偏好及方便度系数。以高速铁路车站一日内始发旅客列车作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运行时长的列车始发时刻和终到时刻对于旅客出行的影响,以各列车"始发-终到"旅客方便程度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旅客列车始发时间域分布的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求解该问题的模拟退火算法。以北京西站一日内始发高速铁路旅客列车作为研究目标,利用该模型对其始发时间域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列车始发时间域能够较好地匹配列车"始发-终到"旅客的出行时段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有效地评价危化品铁路运输安全,通过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构建危化品铁路运输安全评价体系,整理出作业过程中易导致事故的指标因素。引入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素的权重占比,利用云模型评价危化品运输作业安全。以某车站发生的一起硫磺集装箱起火事故为例,根据车站的实际情况量化指标,计算分析各项指标对运输作业流程安全影响的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危化品铁路运输安全的权重占比较大的因素有托运人的安全意识、货运检查员的执行情况及危化品的物理情况等因素,需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验证了提出的定量方法能较全面地剖析事故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大阪和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客流数据,证实了线路的客流高峰时段与车站的客流高峰时段并不一定重叠,指出不应以线路的客流高峰时段所对应的车站客流量作为车站的设计客流;分析车站位置、性质及周边土地利用这三个因素对客流高峰时段的影响,通过车站客流高峰时段的确定,得到更准确的"车站设计客流",从而合理地控制车站的规模和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7.
市域快轨快速发展,需要对成网条件下市域快轨的运输组织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利用线网能力、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为确定网络化列车交路的开行对数及折返车站,本文从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的角度,以实现乘客出行成本及企业的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以通过能力、客流需求、列车交路总数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网络化列车交路优化模型。根据实际中具有列车折返能力车站的设置情况缩小可行列车交路方案范围,然后通过优化软件对模型编程求解。以两条市域快轨线路相交的情况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高铁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引入多品种流网络思想,针对分阶段站改施工造成部分咽喉、到发线不可用情况,进行高铁站通过能力计算及消减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咽喉及到发线重要程度。将高铁车站的站场图抽象为网络图,按到发线占用及作业时间不同进行分类,基于图解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基础上,构建整数规划模型,并运用Ford-Fulkerson算法进行最大流预推,得出车站最大通过能力。以深圳北站站改为例,计算一、二阶段站改施工的通过能力,在不同咽喉、到发线封锁情况下,对通过能力进行消减分析,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咽喉及到发线影响通过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新线的开通改变了原路网系统的物理结构,拓展了大量新增客流OD,为提高运输企业效益和优化旅客服务质量提供了条件,同时新增跨线列车的开行也使既有高铁运营线路通过能力更加紧张甚至饱和,列车开行方案调整势在必行。高速铁路新线开通条件下,运营线路列车开行方案调整的关键在于新线与运营线路列车开行方案的协调优化。本文提出了列车开行方案系统化调整流程,探讨了高铁新线开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调整备选列车集合的确定原则,分析了列车开行方案调整措施及相应影响,研究了列车开行方案调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最后,以郑徐高速铁路开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调整为例,为实际工作中列车开行方案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际铁路区段通过能力是衡量铁路运输部门能否合理利用线路和是否满足客流需求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城际铁路时段客流特性,考虑不同时段下列车正点可靠性的差异性以及天窗产生的三角区对"时段长度"的影响,分时段选取列车运行组合模式、计算区段通过能力。引入时段"空费时间"对各时段通过能力进行衔接,以计算最终全日城际铁路通过能力。通过算例,计算该某城际铁路区段下行方向通过能力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考虑列车服务水平的城际铁路通过能力,对于制定列车开行方案,提高列车满载率和提高列车服务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车运行图动态性能的优劣,影响着高速铁路的运营质量,一般通过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运行图的静态性能是以运行图为基础,静态评价指标是通过直接查定列车运行图得到的,仅凭借静态性能不能真实的反映运行图的优劣。运行图的动态性能是指列车运行图在实施过程中承受各种随机因素扰动的能力,可以从列车运行线和列车运行图两个层次来反映,论文重点从晚点概率、晚点时间、连带晚点概率、晚点传播影响区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高速铁路运行图动态性能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并详细描述了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计算了运行线和运行图动态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利用指标的重要度,可以确定运行图中的关键列车运行线,以及评价运行图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高速铁路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当高速列车通过时要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就要求高速铁路线路要有高平顺性,高速铁路精调作业是保证高铁线路高顺性的关键技术。通过对高速铁路精调类型和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出一套完善的高速铁路精调作业技术流程,以供相关工程施工作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列车高峰时段行车间隔时间是决定列车运行图抗干扰能力和运输能力的主要因素。以晚点列车数、晚点总时间、冗余时间利用率和正点率作为评价指标,运用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仿真系统研究列车行车间隔时间对运行图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系统干扰下,列车运行图保持高可靠性;在5min和10min行车干扰下,采用5min的行车间隔可保证运行图的可靠性;行车间隔5min实验方案受干扰大于10min时,晚点纵向传播程度大幅增大,为保证运行图可靠性前提下,宜采取8min行车间隔运行图。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上海地铁使用的是“6车厢”列车。在客流高峰时段,虽然增加发车频率,仍然满足不了乘客出行需求,特别是在客流量高的车站和多线换乘枢纽,运能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  相似文献   

15.
确定合理的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对压缩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构建满足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计算模型,提出了接车进路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由线路限制速度、站前坡坡度、制动力使用系数三因素(简称三因素)所确定的车载设备监控制动距离内列车运行时间。然后,通过对常见的线路限制速度、站前坡坡度、制动力使用系数取值下的车载设备监控制动距离内列车运行时间进行牵引计算仿真,并运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三因素的影响显著度,得到了线路限制速度、站前坡坡度对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影响显著的结论。最后,基于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计算模型,得到了一组指定到达追踪间隔下的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表,为高铁车站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轨交设备故障动态统计分析是维保智能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上海轨交维保系统故障信息统计的作用及流程。以上海轨交1号线列车车门设备故障情况为例,分析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系统对设备故障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统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地铁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参数和车站冷负荷计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铁车站得热量的组成和特点,计算分析全日逐时空调负荷。结果表明:按地铁规范相关条款规定的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参数和以晚高峰时段作为设计取值会使车站冷负荷偏低,从而提出了调整计算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减小铁路网车站大面积发生晚点对日常行车组织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复杂网络的病毒传播动力学理论来分析路网中列车晚点的传播扩散情况,通过建立基于SIR模型的车站晚点传播模型,分析了列车在车站晚点时的晚点传播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单个车站晚点半小时、单个车站晚点不同时间、多个车站同时晚点半小时三种不同情况下车站的晚点传播情况进行仿真模拟。最后针对三种情况下的仿真结果提出相应的晚点传播控制措施,为制定车站发生晚点时的应急预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售票能力冗余导致城市电力资源及地铁公司运营成本闲置的问题,分析普通车站日常客流分布,综合考虑地铁车站售票设备成本和乘客的时间成本因素,建立地铁车站售票设备开启数量优化模型,同时通过排队论和Lingo软件进行计算,获得最优化的地铁车站售票设备开启数量。以郑州地铁农业南路站的日常客流为例,应用地铁车站售票设备开启数量优化模型,计算得到农业南路站售票设备优化方案,通过优化方案进行节能成果分析证明,该方案可有效节约城市电力资源及地铁公司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20.
台德清 《综合运输》2023,(1):103-107
因货物列车始发时无可用列尾或所用列尾突发故障而影响列车正点开行,给货物列车运输效率和运行安全带来影响。为确保货物列车按列车运行图规定时刻开行,提高调度班计划兑现率,重点从列尾到发摘挂、检测送修、回送组织、故障诊断、维修保养和系统使用等方面考虑,分析影响列尾调配和管理的主要因素,最终通过采取列尾回送尽量机车携带方式、改进列尾保有量统计方式方法、规范班中作业流程、及时做好列尾故障分析、加强列尾回送组织联系和强化设备远程监测系统使用等方法,来解决列尾现场作业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提升列尾调配的精准度和匹配度,提高货物列车运输效率,确保货物列车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