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通过详细考察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中创新分工的方式,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标准化分析了不同城市中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城市规模中创新分工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国道319重庆山洞水毁路段的治理工程,研究回填新老路基结合隐患的不同处治技术,并通过后期路基沉降、土压力、水平位移的监测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处治技术的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3.
火花塞具有冷型、中型和热型等不同型号,文中通过分析,指出不同车型应选用不同型号的火花塞,同时提出了火花塞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国内商用车全面切换国六排放,柴油发动机后处理设计有直筒型和U型两种结构,不同品系不同用途的车辆对整车的通过性及特性要求各不相同,需要对比两种不同结构后处理带来的特性差异。本文以某中型载货车为例,结合市场需求,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两种不同结构发动机后处理的排放、经济性以及噪声是否满足法规要求或者设计要求,研究两种后处理的布置方案带来的重量、成本、改装空间的变化,为不同用途的车辆选择后处理布置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徐健 《华东公路》2002,(6):17-20
通过对盖梁施工不同支撑方法的比较,结合工程实际应用,从影响工程质量,进度、费用的不同侧面入手,提出新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UG软件强大的实体造型工具,依据气缸盖的结构特点,采用实体、特征及自由建模等不同的建模工具,在相互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操作顺序构建各自不同的结构模块,最终通过布尔运算完成气缸盖的构建,为数值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见的3种沥青混合料,旨在通过室内车辙试验,分析不同试件空隙率对车辙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探讨了不同空隙率试件试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车辙试验,对比不同孔隙率试件车辙试验结果,发现孔隙率变化会对试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在室内车辙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空隙率、不同轮载作用次数下车辙深度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标准试验条件下,混合料车辙深度的空隙率效应模型(VEM)。分析表明,以7%作为基准空隙率可以得到与实际更为接近的预估车辙深度。该模型可预估不同空隙率混合料在不同轮载作用次数下的车辙深度,也可对不同空隙率试件在不同轮载作用次数下的车辙深度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8.
杨雨 《客车技术》2010,(2):17-19,24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特殊要求的分析,设计了几种特殊电路,并详细地阐述了电路的设计思路与原理。  相似文献   

9.
赵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0):100-101, 121
公路、水利、市政部门经常遇到暴雨径流计算的问题,不同业界从业者运用的计算公式不同,对于重现期的选择差别也比较大,给从业者造成了困扰。通过对不同业界暴雨径流计算异与同的分析,可知:不同业界暴雨径流的计算原理还是一致的,只是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和要求,在公式形式、参数选择方面做了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10.
历永杰  戚磊 《公路》2023,(12):382-385
为研究不同水头作用下双层初期支护加二次衬砌防护体系的受力情况,以永福屯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FLAC 3D软件研究不同水压作用下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规律,通过设置拱顶上方30 m、60 m、90 m、120 m等4种水位为4种不同水压作用下抗水压衬砌支护形式的支护结构的分析得出,拱顶位移、二衬弯矩轴力随着水头升高增大;当水压高到一定限值时,位移增长百分比不会变化;由于隧道的排水作用,隧道周围的水压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真实反映加筋桩承式路堤的土拱效应,采用三维球形土拱假设,建立了一种路堤荷载和均布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土拱效应分析方法。基于Hewlett土拱分析方法推导了无加筋体时路堤荷载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桩土荷载分担表达式;对于加筋桩承式路堤,依据桩帽顶部加筋体沉降的特征,将加筋桩承式路堤分为2个部分,采用不同的沉降假设分别建立其竖向平衡方程,求得桩帽顶面和桩间土表面对加筋体的支撑力;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采用参数分析法对影响土拱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加筋体抗拉强度对桩土应力比以及加筋体拉力均具有很高的影响等级,研究结果能够为分区域铺设加筋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软土地基高速公路扩建中新老路堤相互作用数值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老路边坡开挖和加宽部分路堤填筑对老路变形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原有路堤边坡削坡和台阶开挖将会使得老路中心的竖向沉降略有增加,坡脚侧向位移回缩,且不同开挖方式对原有路堤影响不同;加宽部分路堤的填筑将会使得老路中心上抬,路肩点发生较大附加沉降,引起老路路肩与路中心之间产生过大的附加差异沉降,明显加大路面横坡,极易导致对老路路堤、路面的拉裂,降低道路等级,必须采用合适的软基处理方案对加宽部分软基进行处理。另外,宽路堤的变形特性不同于窄路堤,其沉降呈中央小两边大的形式,并且最大沉降位置随路堤高度的增加向路堤中央移动,了解宽路堤变形的这一特性有助于其软基处理方案以及加固效果监测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赵亲国  陈雁翔  张朝利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2):103-106,M0012,M0013
针对长江堤防特点,重点分析了扬州市小河口至潘家河口段堤防安全稳定问题,选取3个典型断面进行稳定计算,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深搅桩加固范围进行优化搜索。同时考虑长江堤防区别于一般河道设计的防浪要求,总结提出了适合于长江堤防整治的堤坡草皮和防浪林带绿化设计。研究发现,长江堤防加固采用套打搅拌桩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进行截渗,提高提防安全系数约30%,从而使得长江江港堤防防洪标准提高至100 a一遇。  相似文献   

14.
在公路建设中,由于岩溶存在,又受荷载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溶洞坍塌。以湖南省省道S322线嘉禾到宁远段为依托,对其下伏溶洞处理前后路基稳定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顶板厚度对溶洞路基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注浆与加铺混凝土盖板的综合加固法处理溶洞路基,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填石路堤施工期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曹喜仁  赵振勇 《公路》2004,(5):27-31
由于填石料与地基土的受力性能不同,沉降规律也大不相同,因此提出先分别考虑路基和填石料的变形,然后再叠加的方法来研究高填石路堤沉降规律。对高填石路堤地基变形的计算,采用能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压缩变形的修正邓肯一张模型;对填石层的变形,则采用负指数曲线来拟合现场压实曲线。最终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吻合较好。可见,采用的高填石路堤施工阶段沉降的分析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应用MARC软件,建立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的三维计算模型。基于该模型及不同的地基沉降模式,分别对土工格室加筋体和柔性搭板消化地基沉降、协调和控制桥头差异沉降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地基沉降的适应性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土工格室复合体限制了周围土体的侧向变形,减小了路堤本身的压缩变形;同时,土工格室柔性搭板能有效地阻止上层土体向下沉降,减小路基竖向应力,使得桥台与路堤之间的沉降差在较广的范围内得到平缓过渡。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极限分析和PLAX I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开挖坡率、不同软基处理方法、不同填筑高度和填筑材料下的轻质土路堤的稳定和变形特点,提出了轻质土拓宽路堤的合理断面形式,为软基上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工格栅加固陡坡路堤的加固形式,采用室内小比尺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并分析了2种不同陡坡路堤边坡坡比、2种不同路堤填料干密度以及7种不同工况条件下陡坡路堤的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土工格栅加筋能大大提高陡坡路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用浙江省海塘技术规定中的方法计算了断面复杂的混合式海堤的波浪爬高以及越浪量,并通过计算波浪爬高和越浪量来确定海堤的堤顶高程;结合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断面比较复杂的海堤,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通过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复杂的混合式断面,现行规范规定的波浪爬高的计算方法不够完善,计算得到的结果往往偏大,而对越浪量的计算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通过断面波浪模型试验来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20.
多年冻土区水泥混凝土路面下冻土路基温度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冻土断面类型,不同路堤高度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比较后证实有限元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计算方法是正确可靠的。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冻土断面地区,水泥路面基底融深较沥青路面下基底融深浅,体现了较好的热稳定性;不管何种冻土断面及路面类型,随着所处环境气温的升高,路面基底年最大融深均有所增加,沥青路面基底融深对中低温冻土地区气温升高的响应迅速,水泥路面基底融深对高温冻土地区气温的升高响应迅速;对于中低温多年冻土段水泥路面的大致路堤临界高度为1.2 m,对于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段,路堤临界高度在1.6 m左右,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段,路堤临界高度在2.1 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