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原因,简要介绍了减少水破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破坏的原因,从选材和施工环节入手,阐述了提高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措施,从而降低水稳定性破坏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结合工程实战,从分析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入手.提出了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具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沥青混合料路面水损害机理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水损害对沥青混合料路面的破坏特征以及水损害的机理,指出了水损害的各种原因,提出了防护沥青混合料路面水损害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粘结力,压实度以及设置排水层和防水层几个方面来防治沥青路面的水破坏。  相似文献   

6.
姜涛 《交通标准化》2012,(16):50-5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损坏可引发道路车辙等路面破坏现象,进而造成水稳定性能的降低,直接导致道路行驶质量的降低,严重影响道路安全。因此,保持道路的水稳定性能良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市和浙江省的9条沥青道路现场调查和取样试验,介绍沥青路面初期损坏的主要原因,即水损害现象,系统分析了水损产生及发展机理,特征,从设计,施工等环节提出了防止水损破坏的技术措施,并对沥青-集料的粘附性指标要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勇 《交通标准化》2010,(14):83-85
由于外力的作用以及水的侵入,会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沥青失去了对集料的黏附力,造成路面的松散破坏。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混合料抗剥离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水损害是造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施工经验和试验的对比研究,提出了防治损害的办法和措施:控制材料质量,调整并优化路面结构以及增强矿料间的粘结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对路基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有效防治水对路基构成的危害的方案和措施,从而确保道路路基和周边环境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几年来我国高等级沥青路面的一些破坏特点,通过跟踪观测和取样分析,揭示了沥青路面水损害的产生原因和损坏机理,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在目前的施工技术、材料质量和设计水平下,为尽可能减少水损害现象发生,提出了一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有关研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70%以上直接或间接与水有关,即是由水破坏引起的。水破坏已成为我国沥青路面最严重的破坏形式之一。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原因,简要介绍了防治水破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路基长期受到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土壤结构受到破坏,粘结力失效,土壤棱体要求的休止角变大,在自重作用下,沿一定的活动面,使整个土体向下滑移形成滑坡,产生滑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地质因素和水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认为,水对沥青混合料产生的破坏有两个过程,静水损坏和动水损坏。静水损坏以软化和剥落为主,动水损坏是静水损坏的路面经受快速行车荷载的结果行车荷载的动水压力加速了损坏的过程。沥青路面的水损坏是静水损坏和动水损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桥面铺装的破损提出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改善沥青混凝土的配比和性质 ,提高桥面混凝土的低温抗裂与高温稳定性。采用科氏沥青改进沥青混凝土性能 ,加强层间联系 ,同时采用科氏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做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上封层 ,以防桥面水渗入 ,主要解决水破坏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来改善桥面铺装的使用性能从而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桥面铺装的破损提出了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改善沥青混凝土的配比和性质 ,提高桥面混凝土的低温抗裂与高温稳定性。采用科氏沥青改进沥青混凝土性能 ,加强层间联系 ,同时采用科氏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做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上封层 ,以防桥面水渗入 ,主要解决水破坏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来改善桥面铺装的使用性能从而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公路路基水毁的种类有边坡滑塌、路基破坏及路基沉陷等,其防治措施主要分为边坡防护和水的疏导两个方面。根据路基水毁的种类,分析其各自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7):113-114
列举公路桥梁水毁的主要破坏形式,分析造成水毁的主要原因,提出在设计阶段采取的防治措施,阐明防治水毁设计,必须认清水毁的机理,处理好水与路桥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解决水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宝成铁路宝鸡—广元段隧道震害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及其延续的余震,对震区铁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通过对震后宝成铁路宝鸡至广元段323座隧道进行现场调查,归纳了典型破坏形式,即:洞口边仰坡落石、洞口结构破坏、明洞砸毁、棚洞损坏、衬砌开裂、衬砌漏水和衬砌剥落掉块等。分析了破坏成因,主要为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地层岩性、水、地震设防等级和线路选线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①在边仰坡上方清理明显危石,并挂设主动、被动防护网;②在洞门与衬砌之间加设连接钢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增强抗震能力;③在衬砌背后注浆加固,衬砌挂网喷射混凝土,增设仰拱,打设自进式锚杆加固边墙隧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