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重庆某高速公路桥梁,对其养护综合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对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工信息精细算量、协同管理、施工优化等,为大桥施工提供技术保障。以建设和养护一体化信息管理为目标,构建了基于BIM技术的桥梁施工阶段信息管理平台,包括质量安全协同管理模块、工程进度可视化协同管理模块、安全信息化协同管理模块,从而实现对项目质量、进度、安全多方面信息管控。使用手机APP实现各种信息的录入。将BIM成果转化为养护数据,并在桥梁管理系统中输入养护数据,得到管养决策信息的管养报告,方便管理者对标注进行审核、利用,更新并修正BIM模型的信息,使工程工作效率、养护质量、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并结合整车开发流程及开发标准进行数据管理、虚拟评估、数字化制造和协同开发等,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开发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并结合整车开发流程及开发标准进行数据管理,虚拟评估,数字化制造,协同开发等。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开发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作开发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具有各种静态,动态信息管理的功能,如技术状况评估及维修对策,维修技术支持,重车过桥帮助,统计与分析等。  相似文献   

5.
章以重庆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环境为背景,从对实体化视图手动刷新的应用需求出发,结合信息管理系统对其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孙立  赵光  黄俊  李奥  杨奎  董飞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7):274-278,297
随着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多种地下空间的开发、改建方兴未艾。当前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同时必须解决协同建设中的安全及效率问题。基于隧道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的多种问题,揭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内涵,提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模式,分别为共建式协同、预留式协同、保护性协同,揭示了各种协同模式的过程及协同目标,开展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技术研究,为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开发集约化利用和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高卫民  徐平 《汽车工程》2005,27(5):634-638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在多年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以中高级轿车产品为突破点,集中对市场分析与本土化产品定义、产品平台的再次开发、多品种混线生产与垂直换型、数字化设计与实验分析、产品开发过程的全球协同管珲等5个方而的火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形成了完整的中高级轿车本土化快速自主开发平台、技术能力和管理体系,并成功应用到君威系列轿车开发中,使合资企业在自主开发上开拓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以现有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J2EE技术,统一管理各技术平台上的数据信息,设计并开发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9.
胡继凯 《上海汽车》2011,(12):37-40
运用经典系统工程工作分解(WBS)与组织机构分解(OBS)理论研究汽车开发的技术资源管理方法。通过车型平台化、系统模块化协同开发理念,引入平台化车型项目群组管理概念,研究同一车型平台或平台带宽上主导项目与衍生项目之间的开发关系。提出平台化车型开发管理中资源配置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深圳至中山跨海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座世界级的集桥、岛、隧为一体的大型跨海工程,建设期项目管理具有业务复杂程度高、用户角色和数量多、数据体量庞大、工作界面繁多、信息系统参建方多等特点,因此研究基于BIM技术的项目协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业务视角分层次梳理深中通道施工过程项目管理的所有业务功能和工作界面,实现建设阶段项目协同管理功能,如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计量支付管理、项目OA等从数据到业务的协同,并提出实现协同管理的基本要素;其次,考虑到深中通道项目BIM协同管理平台系统架构的整体复杂程度高,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分3个视图研究分析深中通道BIM协同管理平台的架构,并分别与相应的需求进行匹配验证;最后,开发深中通道的BIM协同管理平台,提供用户使用的包括Web,PC和手机移动端3个客户端,通过用户权限根据用户需求分配不同的权限和功能,实现基于BIM的施工数据统一存储,并达到不同业务的过程协同和不同用户角色的工作协同的目的。研究表明,基于BIM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架构可以适应大型工程项目复杂业务流程定制和庞大数据的高效存储与管理,同时可以作为大型工程项目系统集成的支撑架构。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解决工程风险巡视效率低下、协同度低、主观能动性差的弊端,加强风险巡视的过程控制,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和信息集成化特点,同时保证施工过程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依托在建北京地铁19号线平安里站对施工风险巡视过程控制进行研究。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风险巡视APP和搭建的BIM-GIS三维场景,首先,通过现场定位和虚拟仿真的手段实现排查位置和排查信息的记录;其次,对排查信息设置风险过滤条件;最后,对风险信息进行集成管理。研究得出: 基于BIM的风险管理可以控制风险巡视过程,快速有效地分类整理并推送风险集成信息,通过BIM可视化和信息集成化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管理流程,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康宁  刘志伟 《隧道建设》2019,39(9):1507-1514
为充分利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可视化特点,解决北京地铁19号线施工过程管理中信息的离散性问题,保证各种施工信息随着施工逻辑有序集成,以在建的北京地铁19号线平安里站为工程背景对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进行研究。首先,确定BIM进度管理的逻辑,通过建模阐述BIM模型的划分方式以及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信息附加行为,确保模型进度跟踪的精度和有效性; 然后,通过开发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附加、跟踪与集成; 最后,根据此方法探索BIM技术对施工过程中工序信息、材料信息、成本信息附加、跟踪与集成方面的新手段,进而得出通过BIM技术能有效地遵从施工逻辑附加、跟踪、集成施工过程信息的结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可视化的信息传递以及信息跟踪、集成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城市排水系统沉积物特性及清淤方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于排水系统中的沉积物随排水进入受纳水体后,将严重污染水体的水质;同时也对排水系统的的管理和运行带来许多问题。该文综述了我国部分城市的排水管道沉积物的沉积状况,重点阐述了沉积物的来源和组成,沉积物的颗粒粒径、有机物含量(VSS/SS)、颗粒粘性和颗粒密度等物化性质,以及附着于沉积物上的金属污染物的相关特征。其粒度分布范围是D10为1.89-223.21μm,D50为12.38-437.30μm,D90为39.06-1572.52μm;VSS/SS的范围是1%-38%;密度范围是1.80-2.47g/cm3。金属污染物主要的附着对象是沉积物中的细小颗粒如生物膜上。该文还介绍了排水管道和雨水调蓄池中常用的清淤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正  王建生  韩涛  方周  张阳 《路基工程》2022,(6):141-145
道路的施工建设过程是一个数据容量庞大,数据特征冗杂、信息传递与交互过程复杂的施工活动,传统的施工数据存储、管理与分析依赖于纸质文件和部分电子文件,存在数据利用率不高、数据特征难以挖掘、数据价值难以体现等局限,难以有效地为施工质量把控与运营阶段的数据信息移交提供支撑与服务。因此,提出一种基于BIM的路基路面压实检测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框架,通过BIM平台与数据库实现在信息模型中集成施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应用与验证。研究表明:框架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可为基于BIM技术的道路施工精细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思路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功能航标水文信息采集系统,集各种水文传感监测于一体,能采集航标附近航道的水文、气象以及航标状态等相关信息,丰富了数字化航道的内涵。利用软件的相关功能,能有效管理和监测航标运行状态,节省管理费用。同时,通过监测航道中风速、风向、水温、大气湿度、大气压、以及降雨量等实时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海事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WebGIS的台风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台风的国家,国内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台风信息的管理和发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防汛需求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有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该文建立了囊括1921~1998年间对上海有重要影响的台风以及1999年以来历次台风的数据库,并基于WebGIS构建了台风信息服务系统。系统具有路径自动生成、动态告警、距离量算、风圈半径影响分析、相关信息综合查询、相似路径智能查找等功能,能够为水情预报和防汛指挥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邵婷  陈忱 《时代汽车》2021,(7):49-50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借助信息技术与自媒体环境能够更好的开展管理,同时也能够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自媒体变成了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里斯路,教师可以积极的结合自媒体环境,开辟学生管理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8.
提高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及信息化水平,需要以科学的公交规划管理理论为基础和实用的公交网络配流系统为支撑平台。为促进公交配流理论及系统开发的研究,建立了容量限制下基于时刻表的公交网络随机用户均衡配流算法(VRT-SUE),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了基于时刻表的公交网络配流系统,从系统构架设计、系统功能及流程、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阐述。结合所开发系统,采用实例公交网络进行分析测试,配流结果验证了VRT-SUE理论的科学性和开发的配流系统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9.
Teamcenter10.0软件的实施使汽车车桥产品开发处于平台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模式,全面支撑企业基于APQP理念的项目管控模式;实现了与ERP、NX、CAD及OFFICE软件的集成,建立了系统集成应用环境,形成企业信息网,大大降低人工干预、管控的风险;实现了汽车车桥产品研发中全阶段的监控、任务跟踪,降低了产品开发风险、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提升了项目开发效率,能够满足主机厂项目及产品开发理念及节点要求,提升顾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智能路面的发展,综述了智能路面各项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提出了智能路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智能路面的体系架构,包括路面信息感知获取层、信息集成处理层、综合服务层和能量供给层;重点介绍了智能路面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能量收集与利用技术、自我调节技术和基于智能路面的车路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智能路面的设计和建造方法;最后提出了智能路面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路面是由特定的结构材料、感知网络、信息中心、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组成,具有多种智能,并且能够为人、车、环境提供服务的道路路面;智能路面的发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道路自身潜力和适应未来的交通工具;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智能路面的各种能量收集和自我调节技术应着重解决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在智能路面的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路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路面,其设计和施工可以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施工、3D打印和智能压实技术,集合成一套新的建造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