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城市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成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及服务管理等的研究热点。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淄博市老年人的出行频率、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老年人出行频率为1.78次/日,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略低;休闲娱乐和购物是老年人出行的最主要目的,分别占52.7%和20.3%,总体趋势与其他城市一致;从出行方式构成来看,淄博市老年人以步行、乘公交车和骑自行车或电动车为主,分别占41.2%、30.0%和25.7%;老年人在出行时间上偏爱上午7∶00~10∶00和下午13∶00~17∶00两个时段,且上午的出行高峰更明显;此外,年龄是影响老年人出行行为的主要基本属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呈现出出行频率下降、出行距离减小等显著特征。研究结果对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与服务管理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出行者出行行为,引入出行时间预算负效用的概念.分析通勤者出行机理为先确定出发时刻,在给定出发时刻下计算备选路径的出行时间预算负效用,选择效用最大的路径出行,利用此次出行信息来调整下次出行的出发时刻,经过多次出行达到稳定状态.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描述不确定环境下出发时刻和路径选择的出行行为.用改进的相继平均法(MSA)求解下层路径选择模型,用遗传算法来解整个双层规划.用一个实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根据生存分析中的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对通勤者上班出发时刻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利用调查数据,建立了小汽车通勤者上班出发时刻选择的Weibull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得到了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单位上班时间和出行距离等是影响通勤者上班出发时刻选择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模型的预测误差主要集中在10 min以内,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较好,解决了Cox比例风险模型不能直接预测通勤者出发时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L模型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方法,利用2009年济南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特性变量,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ML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出行属性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通过对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可控影响因素进行引导和调整,可以达到优化和调整交通方式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勤廊道上基于轨道交通的停车换乘出行模式是提高廊道出行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停车设施不足的有效手段。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选取个人属性、信息需求偏好及停车换乘设施水平作为外源潜变量,选择出行目的、出发时刻、出行方式及出行强度作为内生潜变量,分析了停车换乘(PR)出行行为产生路径及各因素的效用。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LISREL软件,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PR出行方式在时间上具有较强规律,早、晚高峰时段选择PR出行方式的比例较大;(2)路况状态信息、事故信息、停车信息对PR出行行为影响显著。其中,路况状态的效用值达到0.8;内生潜变量方面,出行目的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别,其对出发时刻、出行方式及出行强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事故扰动下日变交通路网流量在出发时刻和选择路径上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出行经验学习更新路网理解阻抗,基于准点到达概率最大和到达前景最大分别调整计划出发时刻和出行路径.并在出行当日根据出发前各时段的实时信息再次更新路网阻抗,重新调整出发时刻和路径获得实际出行选择.从而建立考虑出行日信息更新的逐日路网流量演化模型.采用算例验证模型,结果表明:在路网无事故情形下,考虑出行日内调整,路网流量变化震荡缓和,但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长;事故发生在稳定前,会影响最终平衡态流量分布,而事故发生在稳定后,则不影响;考虑出行日调整会加大路网在事故发生后几日的流量震荡.  相似文献   

7.
考虑了旅客出行习惯和列车晚点,建立了铁路客运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模型.在模型中,在出行时,乘坐6:00~9:00出发列车的旅客一般在列车出发前5~60 min到达客运站,乘坐21:00以后出发列车的旅客一般在19:00~21:00达到客运站;在晚点调整时等级越高的列车具有越高的优先权,晚点时间与运行时间成正比.计算结...  相似文献   

8.
对出行前交通诱导决策系统的设计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公交出行策略和个体机动车出行策略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公交和个体机动车等效出行时间的静态博弈模型,模型与出行者的出发时刻和优化出行路径的路段集相关.采用枚举的方式,将出发时刻离散为间隔1 min来对出行前不同出行方式决策博弈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提出的出行前交通诱导决策博弈模型可实现对出行者进行出发时刻、出行方式、出行路径的诱导.  相似文献   

9.
研究老年人的出行方式选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老年人出行行为,对提高老年人出行便捷性和可达性,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会和改善交通系统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贵阳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运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研究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的决策机理,并深入挖掘公交站点辐射区内不同老年群体选择行为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出行特征是影响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最重要的因素,相对重要度达58.51%,其次是建成环境因素(35.49%),二者均远高于社会经济属性的相对重要性(6%)。(2)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的非线性作用显著,其中老年人步行出行的距离阈值为3 km;老年人出行更多的是空间分散模式,而非以市中心为导向模式。因此,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的干预在建成环境阈值范围内更加有效。(3)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不仅存在独立的非线性效应,不同的社会经济属性还会导致其存在群体差异。这些发现可为创建面向老年人友好的出行环境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0.
交通事件影响下路网逐日出行动态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描述交通事件持续期间逐日出行过程中的路网服务性能,构建日变路网逐日出行选择模型及可靠性指标.首先,根据出行经验更新路网阻抗,以准点到达概率最大化调整逐日出行中各出发时刻的路径总流量,以路径累积前景最大为目标调整单条路径在各出发时刻的流量,从而建立考虑出发时刻的逐日出行流量推演模型;其次,以交通事件发生前路网流量稳态时的准点到达概率和路径走行时间为参照基数,定义出发时刻准点到达和路径走行时间动态可靠性,并给出计算方法.最后,用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并比较在出行模型中考虑可靠度时对路网逐日流量分布和路网可靠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MNL模型和方法,引入影响出行者出发时间选择行为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征等因素,构造私人小汽车使用者出发时间选择模型,着力挖掘影响私人小汽车使用者出发时间选择的关键因素,可为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On the basis of th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individual travel behavior of partial elders in the data of travel survey in Beijing in 2005, the article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individual trave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elders and the 19–60-year-old popul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ravel ratios, travel time, travel distances, departure time, travel modes, and travel purposes, analyzes the rules of variation of elders' travel behaviors with ag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ravel behaviors of the elders between the eight urban districts and the outer suburb districts. It also studies the travel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of the travel behaviors of the elders' home-based travel chai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differences of the trave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61–65-year-old elders and the 19–60-year-old contrastive population are small, the travel ratio of the elders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astive population, the travel mode is mainly walking, and the flexibility level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astive population. Besides, the travel distance of the elders falls off sharply with age, and other factors, such as sexes, spouses, family structures, etc.,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elders' travel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3.
通过成都-武汉既有线出行旅客的问卷调查,以及样本数据的归纳分析,对旅客客运产品选择行为特征进行描述.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以乘车方式与客运产品作为选择肢,旅客主体、出行特性及列车服务特性的各项指标作为效用变量,构建了乘车方式位于上层、客运产品位于下层的Nested Logit 模型.模型的上下层参数标定结果表明,旅客的收入状况、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列车票价及运行时间对其乘车方案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旅客的年龄、出行费用来源、收入状况、出行距离,以及列车票价、运行时间对其客运产品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铁路客运产品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其合理设计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航班离港始于停机坪推出,经由滑行道滑行并止于跑道离地,因此机坪空间及其与跑滑系统构成的相对位置关系对航班离港滑行具有较大影响,滑行时间的预测精度对ACDM机制下航班推出时刻优化和跑滑系统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提出机位组概念表征机坪空间构型,据此设计场面实时动态航班流量、机位组无阻碍滑行时间和机位组空间影响指数等新特征变量,然后基于分类回归树构建预测模型,验证新特征引入对离港滑行时间的预测效果。以首都机场实际运行数据为例,预测结果表明:在保持较高拟合优度的同时,新引入的表征机坪构型及其与跑滑系统相对位置关系的特征变量提高了离港滑行时间预测模型精度,预测与实际误差值在 3 min和5 min内的航班数量分别提高了4.88%和6.46%,每高峰小时可为首都机场减少约2~3个起飞时隙的浪费;新特征变量对离港滑行时间预测精度的整体贡献较大,且场面整体流量特征变量的贡献超过单一跑道流量,进港航班相关特征变量的贡献超过离港航班。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其已与民航构成了我国高速客运的主体,使交通运 输方式的供给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京沪线高铁与民航旅客进行SP 和RP调 查,分析京沪线客流的构成和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特征,并基于非集计理论,构建京沪 线旅客出行选择的Binary Logit 模型,量化各因素对旅客选择的影响程度,该模型准确率 为88%.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和模型标定参数,对旅客的性别、年龄、月收入、票价、同行人 数、程前时间和出发时间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结论对了解京沪线 旅客实际出行需求状况,合理设计高铁与民航综合客运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常规公共交通是城市居民出行的基本交通方式之一,为保障公交出行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有必要对公交车辆的运营调度进行量化分析和系统研究。文中以居民出行和公交公司运营两者总成本最小为目标,提出了基于乘客到站率的多目标公交发车频率优化模型,以实现乘客和运营者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利用乘客到站率函数计算乘客的等车时间,使得模型在优化计算中具有更加趋近真实的等车时间;考虑到遗传算法良好的收敛性,以及发车频率易于二进制化编码的特征,文中设计相应的遗传算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以常州市B1路公交车线路高峰时段为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发车频率为13.9,与三类经典发车频率确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总成本相较于其他三种方法分别降低18.1%、1.5%、1.2%。以上研究结论表明,研究提出的发车频率模型通过协调乘客的等车时间成本、车内拥挤成本与公交运营的车辆购置成本、燃油成本,能够有效减少公交出行的整体成本。  相似文献   

17.
鉴于多属性决策中存在的属性偏好和处理两类异质性现象,以铁路出发旅客衔接方式选择问题为对象,对两类异质性的效用表达进行了讨论,构建了能同时描述旅客属性偏好和处理异质性的复合异质性(Hybrid)非集计模型.采用成都东客站SP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标定,结果表明,Hybrid模型的拟合度优于单一异质性模型.旅客属性处理规则自述结果与Hybrid模型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型对旅客属性处理特征的表达准确.进一步对不同类型旅客属性标定结果的分析显示,Hybrid模型可实现对衔接方式选择行为的精细化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