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三峡、葛洲坝枢纽航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全面了解枢纽航道的现状,正确认识,分析枢纽航道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措施,提高航道维护质量,确保枢纽航道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江航道维护尺度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设计并利用长江航道维护尺度管理平台实现了长江航道维护尺度的分析与预测。管理平台的成功运行,证实了本文多提方法在航道尺度的分析预测上具有可应用性,提高了长江航道维护尺度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3.
原枢纽改扩建船闸实施前,应重点分析改扩建船闸对原枢纽大坝安全影响,确保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大坝安全。本文依托湘祁枢纽二线船闸工程,研究新建二线船闸对大坝安全的影响和防范措施,为其他航道工程管理单位在工程设计、施工、运行期间维护大坝安全方面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事》2020,(1):28-29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运行安全管理的意见》(交水规〔2019〕19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将相关政策解读如下:一、出台背景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是航道的关键节点,其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航道畅通。目前我国共有902座通航建筑物(含水利、水电、航运枢纽中的船闸、升船机)和44座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状况总体平稳,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运行单位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二是一些地方负责航道管理的部门落实《航道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不到位,存在职责不明、思路不清的现象;三是部分建设时间较早的航运枢纽大坝存在安全隐患,需进行除险加固。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考虑数字航道建设需求及长江中游航道维护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数字航道建设下的航标维护、航道巡航、航道探测、航道测绘、航道疏浚等航道维护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初步建立数字航道运行下的航道维护管理体系提供了实施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三峡水运新通道建成后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能否匹配,首先,文章通过航道通航条件和现状分析确定两坝间航道通过能力瓶颈为石牌弯道,据此提出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匹配的等价问题。然后基于时空消耗法,考虑新通道建成后两坝间船舶交通流特征、交通组织和船闸调度运行方式等因素影响,构建石牌弯道通过能力计算模型,并对模型中船舶领域、船舶航速等关键参数进行标定。最后运用构建的模型,结合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议书,分析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匹配性。结果表明,在正常“2上2下”的船闸运行方式下,两坝间石牌弯道最小通过能力为296艘次/日,大于或约等于两坝枢纽通过能力263.4艘次/日和296.8艘次/日,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能匹配;但当船舶交通流不均衡,两坝枢纽采取“3上1下”方式运行时,汛期两坝间最小航道通过能力仅为260艘次/日,将可能出现无法满足两坝枢纽运行需求的情况,建议通过加强两坝间智能调度和增加通航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李巍 《中国水运》2014,(11):29-31
在理清数字航道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数字航道运行下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框架,针对助航设施、航道巡航、航道探测、航道测量、航道疏浚等传统航道维护业务展开深入分析,给予生态航道建设提出各业务的管理要求、管理模式以及数字航道下新模式的管理流程,并以武汉航道管理处为典型代表,详细阐述了具体业务的实施流程,构建了基本管理模式,为长江数字航道示范及全河段建设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8.
张铭  胡亚安  范子武  杨宇 《水运工程》2016,(12):113-120
提出一种基于航电一体化的梯级枢纽运行模式优化研究方法。对整个航道进行断面划分,并在各枢纽处设置虚化断面,对航道天然断面和枢纽所在的虚化断面分别采用求解圣维南方程和考虑枢纽调度的水量平衡计算方法,确定断面水位和流量过程,实现全航道断面水力要素的同步计算,满足梯级通航枢纽联合调度对航道水位和口门区流速的高计算精度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梯级通航枢纽联合优化调度模型,渠化航道,改善口门区和引航道水流条件,同时优化发电策略,实现梯级通航和发电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衢江梯级通航枢纽结果表明,构建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有效提高了梯级通航保证率和总发电量。  相似文献   

9.
芦家河水道为三峡枢纽下游沙卵石河段重点碍航河段,在沙泓中段存在水浅和坡陡流急的航道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航道、水流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了航道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2016-2017届枯水期航道维护情况及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提出了后续航道维护工作的建议,可为该水道航道维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浩  代礼红  吕刚  徐红 《水运工程》2023,(10):158-163
针对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施工期所在河段不断航,且来往船舶多,临时航道通航环境复杂的情况,设计开发了施工期智能航道系统,该系统以电子航道图为显示基础,实现航道水位、流速流量和水深的实时监测、航标遥控遥测、船舶动态管理等功能,并提供共享与服务接口,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对河道表面流速场的非接触、无人值守的实时测量,以及对航标、船舶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龙溪口枢纽工程施工期工程河段的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南省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机电设备管理的经验,探讨水电、航电枢纽工程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到运行、维护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意义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毅  刘勇  张帅帅 《水运工程》2017,(1):108-114
金沙江最下游梯级向家坝水电站,因其装机容量大,发电运行期间非恒定流造成坝下水位日变幅及小时变幅较大,会对长江叙渝段航道维护造成严重影响。基于长河段非恒定流数学模型,研究向家坝水电站日调节运行后长江上游非恒定流传播特性,分析日调节运行对航道维护的影响,提出相应航道维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航道维护管理的制度保障
  贵州省赤水河航道管理局局长廖寿平认为,进一步深化航道维护日常工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对今天的赤水河航道管理局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很多赤水河航道职工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赤水河航道管理局的工作重点是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而非航道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金一心 《水运工程》1996,(10):132-137
信江航运工程是以航道渠化和疏浚整治为主体的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它包括三个梯级四座枢纽,即界牌枢纽,貊皮岭枢纽,虎山咀枢纽和双港枢纽。渠化自贵溪流口皮阳双156km天然航道,形成三级航道,以疏浚整治等工程治理自双港至湖口148.6km的湖区航道,逐步形成三级航道。  相似文献   

15.
碍航特性分析对于枢纽上游水位变动区的急弯航道设计尤为关键.针对浯溪枢纽上游马头岭急弯复杂的水流条件,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与船模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行不同水位组合下弯道河流碍航特性研究,在分析航道水深、航道流速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枢纽上游水位变动区的通航设计水位受枢纽运行调度方案的影响较大,急弯航道航线调...  相似文献   

16.
衢江(金华段)航道位于钱塘江中上游,姚家枢纽是衢江(金华段)航运开发项目最下游的一个梯级。为减少支流浸没影响,枢纽坝址上移,导致富春江大坝回水无法与姚家枢纽下游水位相衔接。因此,枢纽下游约7 km航道须通过深度开挖才能满足通航水深要求。为了在山区性河流中维持人工开挖航道的稳定性,采用设置适当高度的挡沙槛来阻挡河床沙进入深开挖航道。本文通过定床和动床物理模型试验,分析船闸下游航道的水流条件、河床变化、挡沙槛挡砂效果等,充分论证航道深开挖方案和挡沙槛的设计方案,从而为减少航道维护量、确保枢纽下游衔接航道的通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尤克诗  王峰  方向征 《水运工程》2015,(11):125-129
航电枢纽人工调节将引发下游航道水位和流速的变化,对船舶通航条件带来较大影响。针对航电枢纽调节下典型山区航道——兰江航道,采用数值模拟手段,计算航道上游规划姚家枢纽和灵马枢纽建成后,不同重现期洪水下的水位、流速分布等水力特性,最终得到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计算结果表明:10 a和5 a重现期下航道特征水位超过警戒水位较多,不利于河道防洪和航行安全;3 a重现期洪水对应水位的局部分航段流速较大,影响航道运行安全和航道运输的综合效益;结合航道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效益、航道以及行船安全,认为以2 m/s适航流速作为参考条件、经试算获得的90%洪水频率对应的特征水位作为兰江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周溪  史卿 《中国水运》2015,(2):53-55
本文简要介绍了长江电子航道图(V3.0)推广应用运行期航道维护工作新内容,并探讨了运行期航道维护工作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为进一步聚焦公益服务,提高长江武汉航道局航道维护管理质量,总结航道维护管理工作经验,6月30日,长江武汉航道局在武汉召开了第二十届航道维护管理工作研讨会。长江武汉航道局航标处、航道运行处、测绘处相关人员、长江武汉航道局属4个航道处分管领导、航道科长和论文作者等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受到了长江武汉航道局领导高度重视,邓乾焕局长、  相似文献   

20.
双重预防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包含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方面。本文介绍了该体系在泸州航道的建设运行情况,分析了体系在长江航道维护日常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成效,通过实践总结该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可为航道安全管理提供经验、为体系持续更新提供参考,同时促进航道安全管理再上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