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一种新的车载式地铁轨道缺陷巡检系统,利用机器视觉技术,通过对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实现轨道道床空间全断面高清晰成像、检测位置信息获取、轨道缺陷智能识别以及轨道缺陷数据无线传输保存等功能。最后,将该巡检系统应用在广州地铁8号线上,试验结果表明,该巡检系统具有定位精准、轨道缺陷检测精确、实时传输和分析的优点,适用于我国地铁轨道缺陷巡检,可有力保障列车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铁列车电子地图传统检测方法依靠人工查看、判断和效率低下的问题,研制电子地图自动检测装置。电子地图自动检测装置应用图像识别技术,能自动快速检测地铁列车电子地图是否正常,提高检测效率。介绍自动检测装置组成以及工作原理,详细论述上位机和下位机控制器软硬件设计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间现有异物检测方法的精度差、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基于深度残差神经网络图像识别原理,利用地铁站台发车指示器图像数据实现站台门与列车门间异物实时检测.首先,搭建基于深度残差神经网络ResNet50模型的自动异物检测系统;然后,采集站台发车指示器视频帧信息建立数据集并完成系统训练;最后,分析自动异物检测系统对验证信息集的处理效果,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实际地铁车站中.处理效果表明:实际应用验证中最低准确率为98.7%,单张视频帧处理总耗时不超过65 ms,满足地铁实际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既有CBTC系统的不足以及D2D技术的优势,分析了D2D技术应用于地铁控制系统中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基于D2D技术的车-车通信与基于WLAN的CBTC相结合的新型列车控制系统,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系统优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铁路信号机房设备人工巡检作业效率低、设备异常检测准确性难以保证、故障处理效率低、现场作业人员缺乏技术支持和安全控制等问题,文章设计了铁路信号机房智能巡检系统。系统由机房智能巡检设备、数据中心设备和维修终端设备构成;机房智能巡检设备采用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可依据巡检计划自动执行巡检作业,采集视频/图像和温度等监测数据并上传至数据中心设备;数据中心设备采用智能视频/图像分析技术,自动识别设备指示灯,据此判断设备是否出现异常;当检测到异常时,维修终端设备立即向调度员报警。在实现日常巡检作业无人化、达到减员增效目标的基础上,该系统借助巡检机器人的视频监控和语音通话功能,辅助信号维修人员进行远程故障检查,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远程指导,验证现场作业人员身份,监督其作业过程,增强信号机房现场作业安全管控。  相似文献   

6.
日常列车巡检工作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重要环节。人工巡检方式通常受到巡检人员自身多种因素的影响,巡检效率较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车辆数量不断增加,需要实现列车巡检工作的智能化。运用智能机器人自动巡检方式取代人工巡检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智能运维发展的必然趋势。介绍了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系统框架,定位导航技术、部件识别模块、故障判定模块等关键技术,以及在上海轨道交通蒲汇塘车辆基地试点应用的作业流程和应用方案。智能巡检机器人可实现自动巡检和故障远程自诊断,能够减轻列检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检修效率和检修质量。  相似文献   

7.
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所用的弓网检测系统可针对受电弓结构异常、接触网关键悬挂异常、弓网接触异常等弓网运行异常状态进行在线动态实时检测。详细介绍了该弓网检测系统的功能及组成,具体阐述了弓网检测系统所运用的深度学习技术、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燃弧紫外探测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激光三角测量技术、车体姿态补偿技术、大电流实时监测技术等前沿技术和检测方法。弓网检测系统可实现对弓网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监视、检测,从技术实现角度确保无人驾驶线路的运营安全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详实介绍了一种铁路电务智能巡检机器人,它包含无线充电、自动巡检图像识别、本地监测等应用模块;实现了对机房现场环境实时监控、仪器仪表的实时识别等功能,从而彻底解决了高速铁路区间信号中继站监测的漏报、误报问题。与传统的铁路一线人工巡检相比,该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铁路对事故预防及安全预警等安全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间异物检测方法对保障地铁安全运营,甚至对列车自动驾驶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此,文章就此类方法所涉及的检测设备安装和核心检测流程进行综述。首先对用于拍摄站台门与列车门间灯带的摄像机的安装位置及成像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根据检测异物时参照对象的不同将现有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最后对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间异物检测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城轨列车启动速度异常通过人工判断的方式存在不确定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启动加速度及其标准差数量偏差阈值比对分析的列车启动速度异常的检测方法,研究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施步骤。该方法相对于人工判断方法具有高确定性与高可靠性,应用该方法能及时发现反映在启动速度变化上的列车相关部件故障隐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列车运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制式TDCS的结合有2种方式:D/D结合方式和交叉互控方式。就这2种结合方式的目的、结构、原理、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根据在成都铁路局应用的经验,实际比较了其优缺点,旨在为同类系统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实际生产中下料问题的建模过程,提出了利用LINDO求解一维和二维的下料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结合预处理和三维谱回归(3DSR)方法进行三维人脸识别的算法框架,提取有效的判别特征来克服3D人脸图像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噪声、表情和姿态等的影响。首先通过预处理步骤,从输入的人脸图像提取面部区域进行三维数据的匹配,克服大姿态变化的影响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整个3D人脸识别性能。为处理大的表情变化和数据噪声,引入谱回归的概念,改进的三维谱回归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局部统计信息的鲁棒性和有效性,并避免通常方法中密集矩阵的特征分解问题,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实验中使用包含大姿态和表情变化的CASIA三维人脸数据库。实验结果显示算法有效、鲁棒、通用性强。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三维系统中以人机交互方式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原有二维图形数据,高效地进行三维CAD建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铁线路三维模型的自动生成有助于快速实现三维视景仿真。以线路平面和纵断面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线路路径点的坐标计算方法;采用Unity3D和C#程序,结合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数据读取与路径生成;采用线渲染器组件和生成Mesh网格的方法,实现了轨道、道岔等模型的创建;并通过Douglas–Peucker算法,实现对轨道三维模型的简化,有效提升了画面渲染速度和帧率;运用碰撞检测、消息广播等技术,实现了虚拟场景漫游和列车运行模拟。基于该研究开发的软件可快速构建地铁线路模型并进行驱动,为地铁运营场景仿真提供三维视景基础。  相似文献   

16.
阐述车车之间实现直接通信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利用列车在RBC中的注册数据(车次号)及同方向列车在区间内相对固定的运行顺序,在RBC端加入列车通信管理单元协助列车完成身份识别,并对特殊情况下的列车通信管理单元的布置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利用D2D技术实现车车之间的信息互通,在结合C3线路列车的运行特征与D2D技术的模式特征后,选择D2D基站中继模式建立前后行列车的通信模型。在车车通信系统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故障因素进行分析,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系统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其可靠性满足目前铁路运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二维和三维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根据接触网模态、接触压力、接触线抬升位移、弓头振动加速度及其频谱特性,分析了两种模型在弓网耦合动力学仿真中的区别;采用三维弓网模型分析了接触网在横风作用时,接触线风振位移对弓网接触压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二维和三维弓网模型获得的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弓网横向相对运动对其垂向动力学行为影响较小;三维模型适用于横风条件下的弓网动力学仿真,横风载荷对弓网接触压力具有显著影响,导致弓网受流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18.
魏鸿亮 《铁道车辆》2008,46(4):18-20
介绍了D45型落下孔车的主要用途、主要结构、性能参数和试验结果等.  相似文献   

19.
东风4D系列内燃机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机车车辆厂研制的东风4D系列内燃机车,是以240/275ZJD系列柴油机为动力的一组机车的统称。240/275ZJD系列柴油机采用合金铸铁机体,可提供全纤维锻钢曲轴,配备燃油电子喷射系统和增压设备。东风4D系列内燃机车采用交直流牵引主传动装置,主发电机采用TQFR3000E型系列三相交流同步发电机,直流牵引电动机为ZD109B型鼻悬式或ZD106A型全悬挂的电动机,主整流柜由ZP2000 32型硅整流元件组成,机车配备电阻制动装置。东风4D系列内燃机车也有采用交直交电传动装置的机型。东风4D系列内燃机车走行部的新技术有:滚动抱轴轴承箱、25°压力角的牵引齿轮;适应高速机车的高圆簧和全悬挂装置;适应小半径曲线机车用的径向转向架。机车广泛应用单元制动和弹簧停车装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基于D2D (Device to Device,设备到设备)的列控系统车车通信(T2T,Train to Train)复用车地通信资源时产生的干扰问题,考虑在保证车车通信用户和车地通信用户通信可靠性的前提下,提出一种车车通信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首先应用图论的加权二部图建立信道分配模型,然后利用改进的KM算法(IKM,Improved Kuhn-Munkres)为车车通信用户分配信道,最后对功率进行调整,使系统的总吞吐量最大化。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列控系统车车通信复用车地通信资源时的干扰问题,既满足列控系统通信需求,又提高频谱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