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交通是旅游出行的基本前提,只有交通条件改善了,旅游‘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的基本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忆起与交通的结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厉新建思绪万千。1992年,厉新建开始接触到旅游学科的课程,自那时起"就一直关注交通问题"。在1999年进入到旅游教学科研工作之后,对交通中的旅游交通问题就更为关注,其中,交通与旅游本身的深度结合、旅游交通的创新问题、自驾车旅游发展、高速交通体系构建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话题深深地吸引住了喜欢跨界研究的他。当旅游业遇上交通大发展,交通方式决定旅游方式,旅游效应影响交  相似文献   

2.
从旅游和交通两个层面结合用户体验,分析旅游交通及由此带来的不同需求点,结合数字技术平台挖掘如何更精确地实现旅游交通,满足同一旅游事件中不同阶段的交通需求与不同旅游事件中的差异化交通体验需求。由区域性旅游资源融入交通需求后的特质界定,获取用于建立旅游交通信息平台的重要信息。进而实现兼具数字时代实时、高效、灵活多变的交互体验的更高满意度旅游交通服务。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和实现"全域旅游"目标,推动旅游与交通深度融合发展,需做好旅游交通体系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分析旅游交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的理念。将福建省作为案例,针对福建旅游交通网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的建设目标、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依托高铁、民航、邮轮和公路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出了"一带三环多放射"旅游交通"快旅"通道的发展思路;通过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规划了"慢游"微循环旅游交通的发展方案,构建了福建省多层次、综合立体的旅游交通体系发展新格局。以期通过福建省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案例研究,为其他省市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为背景,梳理旅游交通政策体系和技术规范,总结旅游交通实践成效,从政策导向和实践要求的视角分析旅游交通发展趋势,提出完善技术政策体系、实施旅游交通试点示范工程、打造旅游交通节点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等重点任务,为旅游交通基础研究与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旅游交通发展的目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旅游及旅游交通1、旅游的涵义旅游从本质上说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旅行仅仅是手段,游览才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从该意义上讲,旅行对于旅游者而言并非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旅行是依靠旅游交通实现的,因此可以说旅游交通对旅游者而言也并非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旅游交通,就没有旅行,旅游者也就不能到达旅游目的地进行游览。所以说旅行是必须的,旅游交通也是必须的。这对旅游者而言,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上的不必要和客观上的必须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促进旅…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交通与旅游的演进及融合历程,提出交通与旅游融合的三个阶段。在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及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第三阶段的背景下,提出了以完善游客出行链为重点,构建"两网两体系"的旅游交通规划研究框架,并在呼伦贝尔-阿尔山综合交通规划中进行了应用。文章最后从规划理念、规划思路、规划方法、规划重点、规划内容等五个方面对新阶段的旅游交通规划应对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旅游交通发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毅 《综合运输》2003,(4):32-35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以2002年为例,全年国内旅游人数8778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7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和10.1%;全年境外入境人数979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和14.6%。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其中旅游交通尤为重要。所谓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所提供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以及运输服务的总称,包括了进出景区的交通和景区内部的交通两种。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对近年来国内旅游交通发展的情况进行重点评述。一、进出景区的旅游交通…  相似文献   

8.
G42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至巴东段建成通车后,神农架旅游交通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十一、五一"等黄金周,旅游人数出现井喷,交通成为神农架旅游品质最关键的要素。如何应对交通总量快速增长,如何服务好各类游客的交通需求,如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实施交通调控措施,是交通部门亟需作出研判的课题。基于此,笔者突破省域、市域间行政区划的限制,借鉴国内外类似旅游区交通问题的启示,通过全面分析神农架旅游发展态势和趋势,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为"十三五"期湖北区域交通及神农架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交通旅游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交通行业增加侧向供给的一项有益尝试。文章通过对南宁市交通旅游现状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南宁市交通旅游规划战略,为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黄山风景区旅游交通工作如何与"加快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要求相适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及广大中外游客便捷出行需求。笔者认为应该着重探讨黄山旅游交通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毅 《综合运输》2007,(8):96-96
<正>·交通工程·▲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总投资743亿元的石(家庄)武(汉)客运专线动工。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学、系统工程学、区域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针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优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特殊背景,以荆门市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城市交通、过境交通、旅游交通及其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协调,对荆门市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行总体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梳理国内"交通+旅游"最新政策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省情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提出我省打造旅游主题服务区的建设思路。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省建设旅游主题服务区的潜在价值,打造"交通+旅游"融合互联,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这条地处海拔高度2828米~5027米,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将改写进藏物资的运输方式,改变游客进藏旅游必须支付高额机票的现状,同时青藏地区与祖国内地之间的运输模式也将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15.
王毅 《综合运输》2007,(10):96-96
交通工程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增建第二线工程开工。 总投资192.2亿元、正线长度308公里的海南东环铁路开工。 全长187公里、总投资136.1亿元的广(州)珠(海)铁路开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际铁路的建设方兴未艾,起到了便捷出行、串联城市、促进区域一体等作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成绵乐城际铁路对乐山市的旅游影响为例,结合城际铁路的技术经济特点,分析来乐旅客交通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城际铁路开通后对乐山市旅游的影响。分析发现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使乐山市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都实现大幅度增长,对传统的公路及普速列车运输方式产生冲击,对旅客旅游时间与方式产生影响。最后针对旅游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同类旅游城市的交通规划和组织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旅游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新年  林炎 《综合运输》2004,(11):49-52
广义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或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旅游从本质上说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旅行仅仅是手段,游览才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旅行是必须的,旅游交通也是必须的。这对旅游者而言,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上的不必要和客观上的必须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弱化该矛盾。  相似文献   

18.
交通对于旅游景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自然旅游景区的特点,明确自然旅游景区公路交通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景区群公路的规划理念及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加速推进服务区的休闲化、景区化进程,推动服务区升级改造,重构服务区业态,逐步增加旅游服务功能,探索将服务区打造成旅游目的地,本文依据国内外关于开放式理念的研究进展,结合“服务区+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内涵特征,提出基于开放式理念的“服务区+旅游”概念,通过借鉴旅游业态和产品划分标准,梳理总结“服务区+旅游”新业态特征,提出基于产业开发、新技术整合、特色产品开发、时间规划和智慧交通开发五大“服务区+旅游”业态类型,再从产业融合和“交通+旅游”的角度出发,系统提出“服务区+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清单。  相似文献   

20.
业界动态     
《综合运输》2005,(7):92-95
黄菊:中欧应深化和扩大在航空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孙永福:青藏铁路建设进入决战阶段;北京将构建安全环保节能交通体系;武广客运专线首次向外资开放铁路股权;杭甬运河将成为浙东地区水运主干线;张春贤:集中治超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