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为了计算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路段通行能力,在介绍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系统的基础上,应用移动瓶颈理论对路段通行能力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然后构建了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前后双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对比了公式计算与模型模拟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行能力随公交车运营车速的降低而下降;只有当发车间隔大于集结流的集结消散时间时,公交车的发车间隔才会影响路段的通行能力,此时通行能力随发车间隔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城市道路路段的通行性能的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于城市地铁占道施工地区的路段,通过对地铁施工作业现场路段的影响参数的记录和标定,使用VISSIM软件来对该区域路段进行建模和计算,尤其是单向三车道封闭内侧二车道的施工路段,且定量分析了占道施工作业区的各影响因素对该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其中由于地铁施工区的车辆限速和限流,导致该路段车辆通行能力波动起伏十分大,通过限制大型车辆通过的比例并采用模型进行计算,得到B站的道路通行能力,路段通行能力折减比为70. 4%,表明该处地铁占道施工会造成该通行能力的较大下降。  相似文献   

3.
王伊欣  张希  刘冶 《公路》2022,67(3):225-231
为了探究城市路网中混有智能网联车辆(CAV)的交通流特性,研究CAV不同渗透率分布下对路网通行能力的影响。应用智能驾驶模型(IDM)和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模型(CACC)分别作为人工驾驶车辆(HDV)和智能网联车辆的纵向速度更新规则,并建立考虑车辆到信号交叉口距离影响的横向换道规则。推导基于各渗透率等级路段占路网长度比例下的混合交通宏观基本图模型(MFD),通过SUMO仿真验证模型有效性。最后针对模型中的比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混合交通MFD可以用于异质交通流组成的城市路网宏观交通状态的有效估计与通行能力分析。当CAV渗透率均匀时,在路段渗透率高于30%时,路网通行能力提升显著;当CAV渗透率非均匀时,异质路网的通行能力随着渗透率等级较高路段比例的增加而逐渐提高,100%CAV路段比例的影响尤为显著。混合交通MFD为混有CAV的城市交通调控和CAV在路网中的路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公交的快速发展,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及在车站的停靠过程中都对路段的通行能力有着显著影响。文中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公交车在车站的停靠过程,基于公交车运行的基本特性确定调查指标,通过实地调研得到公交车停靠的分布特征;通过数据拟合,发现公交车的到达频率符合泊松分布,停靠时间符合爱尔朗分布;基于道路通行能力基本模型,以公交车到达率为折减系数,考虑公交停靠延误时间,提出公交车在港湾式车站停靠有溢出和无溢出两种情况下对路段通行能力的折减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最后通过改变公交车到达率和交通流量进行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交通事故下城市快速路局部通行状态的演变过程分解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了基于VISSIM仿真的城市快速路事故路段通行能力估算方法。该方法引入决策树ID算法,利用信息增益值求解事故延迟时间,以车流波动理论为基础,确定了事故拥挤消散时间。以事故延迟时间为观测周期,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为事故路段的通行能力,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车辆抛锚的事故延迟时间与拥挤消散时间最小,事故路段剩余通行能力最大,为3 776 pcu/h,其比例为69.926%;车辆起火、车辆追尾、车辆翻车的剩余通行能力为3 327,3 229,3 071 pcu/h,其比例分别为61.611%,59.796%,56.870%;车辆碰撞的事故延迟时间与拥挤消散时间最大,事故路段剩余通行能力最小,为2 698 pcu/h,其比例为49.963%;不同的事故类型,其拥挤消散时间与事故延迟时间之间的比值和事故路段的剩余通行能力有关,事故路段剩余通行能力越大,其比值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相似文献   

6.
陈峻  王涛  李春燕  袁长伟 《中国公路学报》2012,25(1):128-134,140
为了精确解析城市公交车和社会车辆混合运行的状态,在基本路段车速模型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公交车流量、社会车辆流量、公交车比例等参数,建立了改进的混合机动车运行速度模型,分别选取单向二车道和单向三车道路段进行交通试验调查,采用Metrocount 5600气压管式车辆分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并用于改进模型的参数标定,并分别建立了2种车型的速度差模型,提出了路段混合车流3种不同交通运行状态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同等车流量情况下,不同公交车比例对社会车辆速度的影响表现为3个显著的变化区间;随着路段饱和度的增加,社会车辆和公交车之间的速度差呈现出从几乎不变、快速缩小到接近于零3个较为明显的运行状态;考虑车流组成中公交车比例的变化可以细化路段车流畅通状态、拥堵形成状态以及拥堵状态的判别。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上坡路段中行驶的车辆由于自身车型性能以及驾驶人员、载重量等原因造成了不同的速度差距,使得车辆为超车而频繁变道,影响路面的通行能力。结合具体的高速公路路段进行上坡路段的速度预测和通行能力分析,通过调整路面面层类型和路面结构组合,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确保交通安全同时减少路面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路段车辆交织行为对道路路段通行能力有较大影响,在一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进行车道功能置换设计可减少车辆交织行为,有助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通过借鉴国内外对快速路交织区研究的成果,在分析城市道路路段车辆交织行为的基础上,运用微观仿真软件 Vissim 对各种道路交通条件下车辆交织行为进行仿真分析,以路段平均行程车速为评价指标,得到了车道功能置换设计方法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紧缺,公交专用道通常通过转变现有普通车道获得。在城市道路瓶颈路段处,如果公交车发车频率较低,不仅公交专用道难以充分利用并造成道路空间的浪费,还会加重小汽车的延误。针对这个问题,国外已有研究在选定的瓶颈路段设置公交车和小汽车的共享车道方法。文中梳理了在相应的共享策略下瓶颈路段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并考虑到小汽车在瓶颈处的扰动对通行能力的影响。通过对深圳市皇岗路与新彩路交叉口处入口匝道的仿真分析表明,当小汽车有低于20%驶入共享车道时,设置共享车道可以在不对公交车运行造成影响的情况下降低入口匝道和新彩路主线上的小汽车延误。但当小汽车驶入共享车道的比例大于20%时,对公交车的运行开始产生影响,并且对新彩路主线上的小汽车运行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小汽车驶入共享车道的比例继续增大,这种影响有呈指数增加的趋势,证明了车流的扰动因素对瓶颈通行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对南昌市城区主干道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调查的基础上,通过 Vissim 仿真模拟得到大量交通流数据,从港湾式站台设置的长度、站台乘客等待数量、路段车道数、路段车辆的平均速度、站台停止车辆数、以及进出口平均延误时间6个方面建立神经网络分析模型,以路段平均延误车辆/路段实际通行能力作为通行能力的影响折减,运用 Matlab 软件编程求得变量因素与输出影响的连接强度权值 W 与偏置值 B ,为港湾式公交站对路段通行能力影响提供了定量化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交通管理因素对路段通行能力影响的计算优化模型;在分析交通管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针对交通管理因素中的步行管理因素的折减系数计算模型;根据珠海路段的车速、交通量调查数据,验证路段人行横道无步行管理时的折减系数计算模型;最后应用Vissim软件仿真有无步行管理2种情况路段的最大交通量,验证路段通行能力计算优化模型。结果表明:2种情况下路段通行能力的计算值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考虑交通管理因素的路段通行能力计算优化模型是合理的,弥补了原计算模型只考虑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这2个因素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分析曲线路段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将交通流比拟成流体流,运用流体力学理论,基于车辆的平均密度、平均速度及速度参数,求出车辆在曲线路段的粘性阻力,建立车辆在曲线路段的交通粘性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路边停车对路段延误及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路边停车的实际情况,对车辆驶入驶出泊位造成的车流延误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车辆驶入泊位造成的延误模型;同时还对实施路边停车后影响通行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不同的道路组织情况下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为评价路段服务水平、实施路边停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现多数学者以社会指标、出行需求等为基础建立了交通单元的重要度评价方法,这类方法大多未以交通网络结构为评价根本。实际上,当交通事故发生时,某一路段通行能力一般不是全部失效,而是部分失效。文中以此为基础,通过计算任意路段通行能力部分失效对整个网络通行效率的影响程度,判定该路段在该交通网络中的重要度。通过实例分析,不同路段通行能力下降时,网络通行平均有效效率下降不一致,普通路段交通拥堵时交通网络具有鲁棒性,但关键路段通行能力下降会使得交通网络平均有效通行效率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城市道路车道缩减区发生拥堵时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选择车道缩减区缓冲区上游段和终止段下游区的平均车头时距、平均车速两个指标,研究发生拥堵时车道缩减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在高峰时段,对缩减区上游和下游的车辆行驶状况进行数据采集,经处理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正常通行时,缩减区上、下游通行能力值非常接近,说明较小的流量通过缩减区对路段的通行能力影响不明显;当缩减区发生拥堵时,缩减区下游消散的通行能力比正常通行时低10%,说明发生拥堵后对路段的通行效率有较大影响。针对有、无限速措施的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方法,对临近车道缩减区车辆通过调查线的时间分布(TVC)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采取限速措施后,车辆通过调查线的时间平均值由2.92s减少到1.52s,车辆排队长度由70.3m减少到24.3m,车辆在缩减区内的延误降低;在5%显著性水平下,无限速措施的TVC中位数与有限速措施的差异较大,无限速措施下车辆通过调查线的时间跨度延长,车辆排队长度增加,延误时间增加,对路段运行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常规公交和社会车辆混行将在我国城市中长期存在,因此分析常规公交停靠对交通流的影响很有必要。该文讨论了公交车停靠对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情形下不同的交通流延误模型,结果可用于量化公交车在车站停靠对其他车辆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7.
设置路内泊位是解决停车供需不平衡问题的1种重要的措施。然而,不合理的路内泊位设置不仅无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还会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导致交通拥堵,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交通问题。为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探究路内停车泊位供求关系以及停车便利性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构建了1个包括跟驰模型、换道模型和停靠模型的单向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跟驰模型中,通过为停车路段和非停车路段设置不同的慢化概率,探究机动车正常行驶和巡游停靠过程的差异性。在停靠模型中,通过设置停车机动持续时间,解析路内停车便利性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对模型中正常行驶车辆和巡游停靠车辆的运行规则分别进行了标定,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与现有模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效果,平均绝对误差指标可以降低53.74%~75.71%,能更真实地反应路内停车过程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随着交通流密度的增加,本文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指标可以降低16.39%~52.85%,可以避免过高估计路内泊位对路段通行能力的负面影响,是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在开放边界条件下,分别探究了停车需求、便利性和供给能力变化情景下路段通行能力的变化特...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固 《公路工程》2010,35(3):153-155,172
高等级公路收费站的通行能力直接影响着路段通行能力,从而在总体上制约着公路的交通运行状况。因此提高高等级公路收费站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改善高等级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本文根据高等级公路收费站交通流特性的分析,建立了收费站的排队模型,计算出了同一条车道在不同比例下的ETC车辆条件下和多车道情况下不同条数ETC车道的收费站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车辆进入高速公路收费站时的交通流特性,对各区域驾驶行为进行分段分析,找出影响较大的路段,运用排队论研究方法,将通过收费站的车辆交通行为参数进行理论计算,以达到车辆高效通行为目的,得出收费站车道优化配置方案,提高车辆通过收费站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时空优化的单点交叉口公交被动优先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最大可能地降低对公交车辆提供信号优先时对社会车辆运行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了信号控制交叉口1个进口道的通行空间分配(车道功能划分)与通行时间分配(绿信比分配)的相互制约和转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时空资源组合优化的被动优先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对社会车流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公交车辆车均延误;同时,为降低公交优先对社会车流总体运行状态的影响,在确定公交优先的权重时,需要考虑不同相位的机动车流量间及其与公交车流量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